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9)

1. 寒濕

椒桂湯方(苦辛通法)

川椒(炒黑,六錢),桂枝(六錢),良薑(三錢),柴胡(六錢),小茴香(四錢),廣皮(三錢),吳茱萸(泡淡,四錢),青皮(三錢)

急流水八碗,煮成三碗,温服一碗,覆被令微汗佳;不汗,服第二碗,接飲生薑湯促之;得汗,次早服第三碗,不必覆被再令汗。

五十三、寒疝脈弦緊,脅下偏痛發熱,大黃附子湯主之。

此邪居厥隂,表裡俱急,故用温下法以兩解之也。脈弦為肝鬱,緊,裡寒也;脅下偏痛,肝膽經絡為寒濕所搏,鬱於血分而為痛也;發熱者,膽因肝而鬱也。故用附子温里通陽,細辛暖水臟而散寒濕之邪;肝膽無出路,故用大黃,借胃腑以為出路也;大黃之苦,合附子、細辛之辛,苦與辛合,能降能通,通則不痛也。

大黃附子湯方(苦辛温下法)

大黃(五錢),熟附子(五錢),細辛(三錢)

水五杯,煮取兩杯,分温二服(原方分量甚重,此則從時改輕,臨時對證斟酌)。

五十四、寒疝少腹或臍旁,下引睪丸,或掣脅,下掣腰,痛不可忍者,天台烏藥散主之。

此寒濕客於肝腎小腸而為病,故方用温通足厥隂手太陽之藥也。烏藥去膀胱冷氣,能消腫止痛;木香透絡定痛;青皮行氣伐肝;良薑温臟劫寒;茴香温關元,暖腰腎,又能透絡定痛;檳榔至堅,直達肛門散結氣,使堅者潰,聚者散,引諸藥逐濁氣,由肛門而出;川楝導小腸濕熱,由小便下行,炒以斬關奪門之巴豆,用氣味而不用形質,使巴豆帥氣藥散無形之寒,隨檳榔下出肛門;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氣,逐有形之濕,從小便而去,俾有形無形之結邪,一齊解散而病根拔矣。

按疝瘕之證尚多,以其因於寒濕,故因下焦寒濕而類及三條,略示門徑,直接中焦篇腹滿腹痛等證。古人良法甚夥,而張子和專主於下,本之《金匱》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例,而方則從大黃附子湯悟入,並將淋、帶、痔瘡、癃閉等證,悉收入疝門,葢皆下焦寒濕、濕熱居多。而葉氏於婦科久病疝瘕,則以通補奇經。

温養肝腎為主,葢本之《內經》「任脈為病,男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」也。此外良法甚多,學者當於各家求之,茲不備載。

天台烏藥散方(苦辛熱急通法)

烏藥(五錢),木香(五錢),小茴香(炒黑,五錢),良薑(炒,五錢),青皮(五錢),川楝子(十枚),巴豆(七十二粒),檳榔(五錢)

先以巴豆微打破,加麩數合,炒川楝子,以巴豆黑透為度,去巴豆、麩子不用,但以川楝同前藥為極細末,黃酒和服一錢。不能飲者,薑湯代之。重者日再服,痛不可忍者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寒濕

椒桂湯方(苦辛通法)

方中使用川椒、桂枝、良薑、柴胡、小茴香、廣皮、吳茱萸、青皮等藥材,以溫經散寒除濕。煎藥方法是:用八碗水煎煮成三碗,溫服一碗,蓋被取微汗,若不出汗則服用第二碗並喝生薑湯助汗;出汗後,次日早晨服用第三碗,不必再蓋被取汗。

大黃附子湯方(苦辛溫下法)

此方用大黃、熟附子、細辛溫下,治療寒疝,方中大黃瀉下,附子、細辛溫陽散寒。藥量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

天台烏藥散方(苦辛熱急通法)

此方用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、良薑、青皮、川楝子、巴豆、檳榔等藥材,溫經通絡,散寒除濕。巴豆需炮製後去除,其氣味可引導其他藥物通過大便和小便排出寒濕邪氣。 此方治療寒濕導致的疝氣,其寒濕困阻於肝腎小腸。 用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黃酒或薑湯送服。 劑量和服用次數需根據病情調整。

文中還提到,疝氣的治療方法很多,因寒濕引起的疝氣多見於下焦,並提及古人常用的治療方法以及不同醫家的治療側重,強調溫養肝腎的重要性。 最後說明文中僅列舉部分方法,更多治療方法需參考其他醫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