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7)
卷二·中焦篇 (7)
1. 寒濕
故以麻黃中空而達外,杏仁中實而降里,石膏辛淡性寒,質重而氣清輕,合麻杏而宣氣分之鬱熱,甘草之甘以緩急,補土以生金也。按此方,即大青龍之去桂枝、薑、棗者也。
麻杏石甘湯方(辛涼甘淡法)
麻黃(去節,三錢),杏仁(去皮尖碾細,三錢),石膏(碾,三錢),甘草(炙,二錢)
水八杯,先煮麻黃,減二杯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杯,先服一杯,以喉亮為度。
四十九、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支飲上壅胸膈,直阻肺氣,不令下降,呼息難通,非用急法不可。故以稟金火之氣,破癥瘕積聚,通用水道,性急之葶藶,急瀉肺中之壅塞;然其性剽悍,藥必入胃過脾,恐傷脾胃中和之氣,故以守中緩中之大棗,護脾胃而監製之,使不旁傷他臟,一急一緩,一苦一甘,相須成功也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(苦辛甘法)
苦葶藶(炒香碾細,三錢),大棗(去核,五枚)
水五杯,煮成二杯,分二次服,得效,減其制,不效,再作服,衰其大半而止。
五十、飲家反渴,必重用辛,上焦加乾薑、桂枝,中焦加枳實、桔皮,下焦加附子、生薑。
《金匱》謂乾薑、桂枝為熱藥也,服之當遂渴,今反不渴者,飲也。是以不渴定其為飲,人所易知也。又云:「水在肺,其人渴」,是飲家亦有渴症,人所不知。今人見渴投涼,輕則用花粉、冬、地,重則用石膏、知母,全然不識病情。葢火咳無痰,勞咳膠痰,飲咳稀痰,兼風寒則難出」,不兼風寒則易出,深則難出,淺則易出。
其在上焦也,郁遏肺氣,不能清肅下降,反挾心火上升爍咽,渴欲飲水,愈飲愈渴,飲後水不得行,則愈飲愈咳,愈咳愈渴,明知其為飲而渴也,用辛何妨,《內經》所謂辛能潤是也。以乾薑峻散肺中寒水之氣,而補肺金之體,使肺氣得宣,而渴止咳定矣。其在中焦也,水停心下,郁遏心氣不得下降,反來上爍咽喉,又格拒腎中眞液,不得上潮於喉,故嗌乾而渴也。重用枳實急通幽門,使水得下行而臟氣各安其位,各司其事,不渴不咳矣。
其在下焦也,水鬱膀胱,格拒眞水不得外滋上潮,且邪水旺一分,眞水反虧一分,藏眞水者,腎也,腎惡燥,又腎脈入心,由心入肺,從肺繫上循喉嚨,平人之不渴者;全賴此脈之通調,開竅於舌下玉英、廉泉,今下焦水積而腎脈不得通調,故亦渴也。附子合生姜為眞武法,補北方司水之神,使邪水暢流,而眞水滋生矣。
大抵飲家當惡水,不渴者其病猶輕,渴者其病必重。如温熱應渴,渴者猶輕,不渴者甚重,反象也。所謂加者,於應用方中,重加之也。
五十一、飲家隂吹,脈弦而遲,不得固執《金匱》法,當反用之,桔半桂苓枳薑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寒濕
麻杏石甘湯的組成藥物中,麻黃中空,藥力能達於體表;杏仁實心,藥力能下達於內臟;石膏辛味平和,性寒質重,氣味輕清,能與麻黃、杏仁配合,宣洩氣分鬱積的熱邪;甘草味甘能緩和藥性,滋補脾土以助肺金。這個方子就是大青龍湯去掉了桂枝、生薑、大棗的版本。
麻杏石甘湯(辛涼甘淡法)
麻黃(去節,三錢),杏仁(去皮尖碾細,三錢),石膏(碾碎,三錢),甘草(炙甘草,二錢)
用水八杯,先煎煮麻黃,煎至減去兩杯,去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杯,先服用一杯,以喉嚨舒服為度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適用於支飲導致呼吸困難的症狀。
支飲停留在胸膈之間,直接阻礙肺氣下降,導致呼吸不通暢,必須採用急救的方法。因此,此方用具有破氣消積、通利水道功效的葶藶子來迅速瀉去肺部鬱積的邪氣;但葶藶性味峻烈,藥物需經過胃、脾,可能會損傷脾胃的平和之氣,所以用具有緩和作用的大棗保護脾胃,使其不至於受損,藥物配合一急一緩,一苦一甘,相輔相成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(苦辛甘法)
葶藶子(炒香碾細,三錢),大棗(去核,五枚)
用水五杯,煎煮至兩杯,分二次服用,若見效則減少藥量,若無效則再次服用,直到症狀減輕一半即可停止。
對於飲證患者伴隨口渴的症狀,應當加大辛溫藥的用量:上焦可以使用乾薑、桂枝;中焦可以使用枳實、橘皮;下焦可以使用附子、生薑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乾薑、桂枝為溫熱藥物,服用後應該加重口渴,但實際上卻不渴,這是飲證的表現。因此,不渴可以確診為飲證,這是很容易判斷的。書中又說:「水在肺,其人渴」,也就是說,飲證患者也可能出現口渴症狀,只是人們通常不知道。現在很多人見患者口渴就用寒涼藥物治療,輕則用花粉、冬瓜子、生地黃,重則用石膏、知母,完全不了解病情。其實,火咳無痰,勞咳有膠粘痰,飲證咳嗽痰稀,兼有風寒則痰液難以咳出,不兼風寒則容易咳出,痰在肺部深處則難以咳出,淺則容易咳出。
飲證在上焦,會鬱遏肺氣,不能清肅下降,反而挾帶心火上升灼傷咽喉,感到口渴,喝水反而更渴,喝水後水液不能正常運行,則咳嗽加重,咳嗽加重又加重口渴,這就明白是飲證引起的口渴,使用辛溫藥物沒有問題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辛能潤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用乾薑辛溫之性散去肺部寒水之氣,同時補益肺金之氣,使肺氣宣暢,則口渴和咳嗽就能停止。飲證在中焦,水液停留在心下,鬱遏心氣不能下降,反而上逆灼傷咽喉,又阻礙腎精上輸於咽喉,所以咽喉乾燥口渴。加大枳實的用量,快速通利幽門,使水液得以下行,臟腑氣機恢復正常,口渴咳嗽就能痊癒。
飲證在下焦,水液停留在膀胱,阻礙真水外達上輸,而且邪水增多一分,真水反而減少一分,貯藏真水的器官是腎,腎臟怕燥熱,而且腎經與心經相通,由心入肺,再從肺經上行循行至咽喉,正常人不口渴,完全依賴於此經脈的通調,並開竅於舌下玉英、廉泉穴,現在下焦水液積聚,腎經不通調,所以也口渴。附子與生薑合用是真武湯的組方方法,補益北方主水的腎氣,使邪水暢通,真水得以滋生。
總之,飲證患者應該忌水,不渴者病情較輕,口渴者病情一定較重。如同溫熱病應當口渴,口渴者病情較輕,不渴者病情則很重,這是反常的現象。所謂「加」,是在常用方劑中加大藥物的劑量。
飲證患者出現陰吹,脈象弦細而遲,不能拘泥於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治療方法,應該反其道而行之,使用桔梗半夏桂枝湯加減方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