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6)
卷二·中焦篇 (6)
1. 寒濕
如大寒,冬令也,厥隂氣至而紙鳶起矣。四月,夏令也,古謂首夏猶清和,俗謂四月為麥秀寒,均謂時雖夏令,風木之氣猶未盡滅也。他令仿此。至於濕土寄旺四時,雖在冬令,朱子謂「將大雨雪,必先微温」,葢微温則陽氣通,陽通則濕行,濕行而雪勢成矣,況秋日竟無濕氣乎!此其間有說焉,經所言之秋,指中秋以前而言,秋之前半截也;喻氏所指之秋,指秋分以後而言,秋之後半截也。古脫燥論,葢世遠年湮,殘缺脫簡耳。
喻氏補論誠是,但不應擅改經文,竟崇己說,而不體之日月運行,寒暑倚伏之理與氣也。喻氏學問誠高,特霸氣未消,其温病論亦犯此病。學者遇咳嗽之證,兼合脈色,以詳察其何因,為濕,為燥,為風,為火,為隂虛,為陽弱,為前候伏氣,為現行時令,為外感而發動內傷,為內傷而招引外感,歷歷分明。
或當用温用涼,用補用瀉,或寓補於瀉,或寓瀉於補,擇用先師何法何方,妙手空空,毫無成見,因物付物,自無差忒矣。即如此症,以喘咳痰稀,不欲飲水,胸滿腹脹,舌白,定其為伏濕痰飲所致。
以脈緊無汗,為遇寒而發,故用仲景先師辛温甘酸之小青龍,外發寒而內蠲飲,龍行而火隨,故寒可去;龍動而水行,故飲可蠲。以自汗脈數(此因飲邪上衝肺氣之數,不可認為火數),為遇風而發,不可再行誤汗傷陽,使飲無畏忌,故去湯中之麻黃、細辛,發太陽、少隂之表者。倍桂枝以安其表。
汗甚則以麻黃根收表疏之汗。夫根有歸束之義,麻黃能行太陽之表,即以其根歸束太陽之氣也。大汗出減乾薑者,畏其辛而致汗也。有汗去麻、辛不去乾薑者,乾薑根而中實,色黃而園(土象也,土性緩),不比麻黃干而中空,色青而直(木象也,木性急,乾薑豈性緩藥哉!較之麻黃為緩耳。
且乾薑得丙火煅煉而成,能守中陽,麻黃則純行衛陽,故其剽急之性,遠甚於乾薑也),細辛細而辛竄,走絡最急也(且少隂經之報使,誤發少隂汗者,必伐血)。
小青龍湯方(辛甘復酸法)
麻黃(去節,三錢),甘草(炙,三錢),桂枝(去皮,五錢),芍藥(三錢),五味(二錢),乾薑(三錢),半夏(五錢),細辛(二錢)
水八碗,先煮麻黃減一碗許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碗,去滓,温服一碗。得效,緩後服,不知,再服。
四十八、喘咳息促,吐稀涎,脈洪數,右大於左,喉啞,是為熱飲,麻杏石甘湯主之。
《金匱》謂病痰飲者,當以温藥和之。葢飲屬隂邪,非温不化,故飲病當温者,十有八、九,然當清者,亦有一、二。如此證息促,知在上焦;涎稀,知非勞傷之咳,亦非火邪之但咳無痰而喉啞者可比;右大於左,純然肺病,此乃飲邪隔拒,心氣壅遏,肺氣不能下達。音出於肺,金實不鳴。
白話文:
寒濕
大寒,也就是冬季,陰氣盛極而寒氣上升。四月,也就是夏季,古人說初夏天氣還清和,俗話說四月是麥子成熟的寒冷時節,都說明即使是夏季,風木之氣還沒有完全消退。其他季節也以此類推。至於濕土之氣在四季都旺盛,即使在冬季,朱熹也說「將要下大雪,必先微微溫暖」,大概意思是微微溫暖就能使陽氣流通,陽氣流通則濕氣運行,濕氣運行而雪勢才能形成,何況秋天竟沒有濕氣呢!這裡面有一些說法,經書上說的秋天,指的是中秋節以前,也就是秋天的前半段;喻氏所說的秋天,指的是秋分以後,也就是秋天的後半段。古書中關於燥邪的論述有所缺失,大概是年代久遠,典籍殘缺所致。
喻氏補充的論述確實有道理,但不應該擅自更改經文,過於推崇自己的觀點,而不體察日月運行、寒暑交替的道理和氣的變化。喻氏學問確實很高,只是霸氣未消,他的溫病論也犯了這個毛病。學習者遇到咳嗽的症狀,要結合脈象和面色,仔細察看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,是濕、是燥、是風、是火、是陰虛、是陽虛、是之前的伏氣、是當前的時令,是外感而引發內傷,還是內傷而招致外感,都要一一弄清楚。
有的時候該用溫熱的藥,有的時候該用寒涼的藥,有的時候該用補的藥,有的時候該用瀉的藥,有的時候要寓補於瀉,有的時候要寓瀉於補,選擇使用哪位前輩的療法和藥方,要做到妙手空空,毫無成見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這樣就不會有差錯了。就比如這個症狀,以喘咳痰稀、不願喝水、胸悶腹脹、舌苔白的症狀來看,可以確定是伏藏的濕邪和痰飲引起的。
由於脈象緊而無汗,說明是遇到寒邪而發病,所以要用仲景先師辛溫甘酸的小青龍湯,外散寒邪而內化痰飲,龍氣運行而火氣隨之,所以寒邪可以去除;龍氣運動而水氣運行,所以痰飲可以消除。如果出現自汗脈數(這是因為痰飲邪氣上衝肺氣導致的脈數,不能認為是火邪的脈數),說明是遇到風邪而發病,不能再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損傷陽氣,讓痰飲邪氣沒有制約,所以要去掉湯劑中的麻黃、細辛,這兩種藥物是發散太陽經和少陰經表邪的藥。加倍桂枝來安撫體表。
汗出很多的話,可以用麻黃根來收斂體表,疏通汗液。因為根有收斂的作用,麻黃可以行太陽經的表氣,用它的根就是收斂太陽經的氣。汗出很多就減少乾薑的用量,是因為擔心它辛熱而導致出汗太多。汗出但去掉了麻黃、細辛,卻不去掉乾薑,是因為乾薑根部飽滿,顏色黃而圓(屬土,土性緩慢),不像麻黃莖幹中空,顏色青而直(屬木,木性急躁),乾薑的藥性當然比麻黃緩和(相比麻黃而言更緩和)。
而且乾薑經過丙火鍛鍊而成,能溫煦中陽,麻黃則純粹是行衛陽之氣,所以它的辛熱之性,遠遠超過乾薑。細辛細小而辛辣竄行,走經絡最快(而且少陰經的藥物,如果錯誤地導致少陰經出汗,必然損傷血液)。
小青龍湯方(辛甘兼酸法)
麻黃(去節,三錢),甘草(炙,三錢),桂枝(去皮,五錢),芍藥(三錢),五味子(二錢),乾薑(三錢),半夏(五錢),細辛(二錢)
水八碗,先煮麻黃,減少一碗左右,去掉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到三碗,去掉藥渣,溫服一碗。如果有效,可以緩慢服用,如果無效,再服用一次。
四十八、喘咳氣促,吐稀涎,脈洪數,右脈大於左脈,喉嚨啞,這是熱邪和痰飲引起的,用麻杏石甘湯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治療痰飲的病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和它。因為痰飲屬於陰邪,不用溫熱的藥物就不能化解,所以治療痰飲的病,大多數情況下應該用溫熱的藥物,但是也有一兩成情況下應該用清熱的藥物。像這個症狀,呼吸急促,說明是在上焦;涎液稀薄,說明不是勞損引起的咳嗽,也不是火邪引起的咳嗽,不像那種單純咳嗽無痰而喉嚨啞的症狀;右脈大於左脈,純粹是肺部的病變,這是因為痰飲邪氣阻塞,心氣鬱結,肺氣不能下降。聲音發自肺部,金氣阻塞就不能發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