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5)

1. 寒濕

四十三、濕久不治,伏足少隂,舌白身痛,足跗浮腫,鹿附湯主之。

濕伏少隂,故以鹿茸補督脈之陽。督脈根於少隂,所謂八脈麗於肝腎也;督脈總督諸陽,此陽一升,則諸陽聽令。附子補腎中眞陽,通行十二經,佐之以菟絲,憑空行氣而升發少隂,則身痛可休。獨以一味草果,温太隂獨勝之寒以醒脾陽,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;且草果,子也,凡子皆達下焦。以茯苓淡滲,佐附子開膀胱,小便得利,而跗腫可愈矣。

鹿附湯方(苦辛鹹法)

鹿茸(五錢),附子(三錢),草果(一錢),菟絲子(三錢),茯苓(五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
四十四、濕久,脾陽消乏,腎陽亦憊者,安腎湯主之。

凡腎陽憊者,必補督脈,故以鹿茸為君,附子、韭子等補腎中眞陽,但以苓、術二味,滲濕而補脾陽,釜底增薪法也(其曰安腎者,腎以陽為體,體立而用安矣)。

安腎湯方(辛甘温法)

鹿茸(三錢),胡蘆巴(三錢),補骨脂(三錢),韭子(一錢),大茴香(二錢),附子(二錢),茅朮(二錢),茯苓(三錢),菟絲子(三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。大便溏者,加赤石脂。久病惡湯者,可用貳拾分作丸。

四十五、濕久傷陽,痿弱不振,肢體麻痺,痔瘡下血,朮附姜苓湯主之。

按痔瘡有寒濕、熱濕之分,下血亦有寒濕、熱濕之分,本論不及備載,但載寒濕痔瘡下者,以世醫但知有熱濕痔瘡下血,悉以槐花、地榆從事,並不知有寒濕之因,畏薑、附如虎,故因下焦寒濕而類及之,方則兩補脾腎兩陽也。

朮附姜苓湯方(辛温苦淡法)

生白朮(五錢),附子(三錢),乾薑(三錢),茯苓(五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

四十六、先便後血,小腸寒濕,黃土湯主之。

此因上條而類及,以補偏救弊也,義見前條注下。前方純用剛者,此方則以剛藥健脾而滲濕,柔藥保肝腎之隂,而補喪失之血,剛柔相濟,又立一法,以開學者門徑。後世黑地黃丸法,葢仿諸此。

黃土湯方(甘苦合用剛柔互濟法)

甘草(三兩),乾地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附子(炮,三兩),阿膠(三兩),黃芩(三兩),灶中黃土(半斤)

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温二服(分量服法,悉錄古方,未敢增減,用者自行斟酌可也)。

四十七、秋濕內伏,冬寒外加,脈緊無汗,惡寒身病,喘咳稀痰,胸滿舌白滑,惡水不欲飲,甚則倚息不得臥,腹中微脹,小青龍湯主之;脈數有汗,小青龍去麻、辛主之;大汗出者,倍桂枝,減乾薑,加麻黃根。

此條以經有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之明文,故補三焦飲症數則,略示門徑。按經謂秋傷於濕者,以長夏濕土之氣,介在夏秋之間,七月大火西流,月建申,申者,陽氣畢伸也,濕無陽氣不發,陽伸之極,濕發亦重,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,濕水同體相搏而病矣。喻氏擅改經文,謂濕曰燥者,不明六氣運行之道。

白話文:

寒濕

四十三、濕邪久久不治,會侵犯足少陰經,症狀表現為舌苔白膩、全身疼痛、足踝浮腫,此時可用鹿附湯治療。

濕邪侵入少陰經,因此用鹿茸來補益督脈的陽氣。督脈的根源在少陰經,所謂的八脈都與肝腎相連;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,只要陽氣上升,其他陽氣就能聽令行事。附子溫補腎臟的真陽之氣,通行十二經脈,再佐以菟絲子,幫助氣血上升,則全身疼痛可以緩解。單獨使用草果,溫暖脾胃的陽氣,可以祛除寒邪,使舌苔變白的情況改善;而且草果是植物的種子,凡是種子都具有向下焦(小腹)行走的特性。再用茯苓淡滲利濕,配合附子溫通膀胱,則小便通暢,足踝浮腫就能痊癒。

鹿附湯方:(藥物性味:苦辛鹹)

鹿茸(五錢)、附子(三錢)、草果(一錢)、菟絲子(三錢)、茯苓(五錢)
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,每日服用二次,藥渣再加水煎煮一杯服用。

四十四、濕邪久病,導致脾陽虛衰,腎陽也虛弱,可用安腎湯治療。

凡是腎陽虛弱的人,都必須補益督脈,所以用鹿茸為主藥,附子、韭子等藥物補益腎臟的真陽之氣,再用茯苓、蒼朮二味藥滲濕健脾,如同在鍋底添柴一樣(所謂的安腎,是指腎以陽氣為本,本固則功能自然安穩)。

安腎湯方:(藥物性味:辛甘溫)

鹿茸(三錢)、胡蘆巴(三錢)、補骨脂(三錢)、韭子(一錢)、大茴香(二錢)、附子(二錢)、蒼朮(二錢)、茯苓(三錢)、菟絲子(三錢)

水八杯,煎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若大便溏瀉,可加入赤石脂。久病不願服用湯藥者,可將藥物研磨成丸劑服用。

四十五、濕邪久病傷及陽氣,導致身體虛弱無力,肢體麻木,痔瘡出血,可用朮附姜苓湯治療。

痔瘡可分為寒濕型和熱濕型,出血也分寒濕型和熱濕型,此處不詳述,僅記載寒濕型痔瘡出血的治療方法。因為世醫只知道熱濕型痔瘡出血,常用槐花、地榆治療,卻不知道有寒濕型痔瘡,害怕使用薑、附子如同見到老虎一樣,因此因下焦寒濕而導致痔瘡出血。此方則同時補益脾腎兩經的陽氣。

朮附姜苓湯方:(藥物性味:辛溫苦淡)

生白朮(五錢)、附子(三錢)、乾薑(三錢)、茯苓(五錢)
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,每日服用二次。

四十六、先是大便溏瀉,然後出血,是小腸寒濕所致,可用黃土湯治療。

此方是根據上一條症狀類推而得,用以調整失衡。前一方純用溫熱藥,此方則用溫熱藥健脾祛濕,寒涼藥保護肝腎陰液,並補益失去的血液,寒熱藥物兼顧,又是一種新的方法,用以開拓學者的思路。後世的生地黃丸,大概就是仿照這個思路而來的。

黃土湯方:(藥物性味:甘苦合用,剛柔互濟)

甘草(三兩)、生地黃(三兩)、白朮(三兩)、附子(炮製,三兩)、阿膠(三兩)、黃芩(三兩)、灶中黃土(半斤)

水八升,煎煮取二升,分溫服二次。(藥物劑量和服用方法,都依照古方記載,不敢擅自增減,使用者可自行斟酌。)

四十七、秋季濕邪內伏,冬季寒邪外襲,脈象緊弦無汗,惡寒發熱,身體疼痛,喘咳痰稀,胸悶舌苔白膩,口渴不欲飲水,嚴重時只能倚靠而臥,腹部輕微脹滿,可用小青龍湯治療;如果脈象數而有汗,則去掉麻黃、細辛;如果大汗淋漓,則加倍桂枝,減少乾薑,再加麻黃根。

本條根據經書中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的記載,補充說明三焦的病症和治療方法。經書中所說的「秋傷於濕」,是指長夏濕土之氣,介於夏秋之間,七月大火西流,月建申,申代表陽氣到達極點,濕邪沒有陽氣就不會發作,陽氣到達極點,濕邪也發作得厲害,人體感受此邪氣,等到冬季寒水當令,濕邪與寒水交搏而生病。喻氏擅自更改經文,將濕邪說成燥邪,是不明白六氣運行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