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4)
卷二·中焦篇 (4)
1. 寒濕
四十二、濕之為物也,在天之陽時為雨露,隂時為霜雪,在山為泉,在川為水,包含於土中者為濕。其在人身也,上焦與肺合,中焦與脾合,其流於下焦也,與少隂癸水合。
此統舉濕在天地人身之大綱,異出同源,以明土為雜氣,水為天一所生,無處不合者也。上焦與肺合者,肺主太隂濕土之氣,肺病濕則氣不得化,有霜霧之象,向之火制金者,今反水剋火矣,故肺病而心亦病也。觀《素問》寒水司天之年,則曰陽氣不令,濕土司天之年,則曰陽光不治自知,故上焦一以開肺氣救心陽為治。
中焦與脾合者,脾主濕土之質,為受濕之區,故中焦濕證最多;肺與胃為夫妻,脾病而胃不能獨治,再胃之臟象為土,土惡濕也,故開溝渠,運中陽,崇剛土,作堤防之治,悉載中焦。上中不治,其勢必流於下焦。《易》曰:水流濕。《素問》曰:濕傷於下。下焦乃少隂癸水,濕之質即水也,焉得不與腎水相合。
吾見濕流下焦。邪水旺一分,正水反虧一分,正愈虧而邪愈旺,不可為矣。夫腎之眞水,生於一陽,坎中滿也,故治少隂之濕,一以護腎陽,使火能生土為主,腎與膀胱為夫妻,泄膀胱之積水,從下治,亦所以安腎中眞陽也。脾為腎之上游,升脾陽,從上治,亦所以使水不沒腎中眞陽也。
其病厥隂也奈何?葢水能生木,水太過,木反不生,木無生氣,自失其疏泄之任,經有「風濕交爭,風不勝濕」之文,可知濕土太過,則風木亦有不勝之時,故治厥隂之濕,以復其風木之本性,使能疏泄為主也。
本論原以温熱為主,而類及於四時雜感。以宋元以來,不明仲景傷寒一書專為傷寒而設,乃以傷寒一書,應四時無窮之變,殊不合拍,遂至人著一書,而悉以傷寒名書。陶氏則以一人而屢著傷寒書,且多立妄誕不經名色,使後世學者,如行昏霧之中,渺不自覺其身之墜於淵也。今臚列四時雜感,春温、夏熱、長夏暑濕、秋燥、冬寒,得其要領,效如反掌。
夫春温、夏熱、秋燥,所傷皆隂液也,學者苟能時時預護,處處堤防,豈復有精竭人亡之慮。傷寒所傷者陽氣也,學者誠能保護得法,自無寒化熱而傷隂,水負火而難救之虞。即使有受傷處,臨證者知何者當護陽,何者當救隂,何者當先護陽,何者當先救隂,因端竟委,可備知終始而超道妙之神。瑭所以三致意者,乃在濕温一證。
葢土為雜氣,寄旺四時,藏垢納汙,無所不受,其間錯綜變化,不可枚舉。其在上焦也,如傷寒;其在下焦也,如內傷;其在中焦也,或如外感,或如內傷。至人之受病也,亦有外感,亦有內傷,使學者心搖目眩,無從捉摸。
其變證也,則有濕痺、水氣、咳嗽、痰飲、黃汗、黃癉、腫脹、瘧疾、痢疾、淋症、帶症、便血、疝氣、痔瘡、癰膿等證,較之風火燥寒四門之中,倍而又倍,苟非條分縷析,體貼入微,未有不張冠李戴者。
白話文:
寒濕
濕氣的特性,在天上,陽氣盛時為雨露,陰氣盛時為霜雪;在山上為泉水,在河流中為水流;包含在泥土中的也屬於濕氣。在人體內,上焦與肺臟相通,中焦與脾臟相通,而流向下焦則與腎經的陰液相合。
這是總體概括濕氣在天地人三者間的普遍規律,它們雖然表現形式不同,卻有著相同的起源,說明泥土是各種氣的混合物,而水是先天之氣的產物,因此濕氣無處不在。上焦與肺相通,肺主宰著陰濕的土氣,肺部受濕邪影響,氣機就不能正常運轉,會出現像霜霧般的症狀。本來應是火克金,現在卻變成水克火了,所以肺病了,心臟也會跟著受影響。觀察《素問》中提到寒水主導天時的那一年,就會說陽氣失調;而濕土主導天時的那一年,就會說陽光失調,由此可知,治療上焦的疾病,主要就是疏通肺氣來拯救心陽。
中焦與脾臟相通,脾臟主宰著濕土的物質,是受濕邪侵犯的主要區域,所以中焦的濕證最多;肺和胃就像夫妻一樣,脾臟有病,胃臟就不能單獨治療,而胃的臟腑屬性是土,土最怕濕,因此治療方法就是疏通水道,運化中焦陽氣,加強脾胃之氣,就像築堤防一樣,這些都記載在關於中焦的治療方法中。如果上中焦的病沒有治好,濕邪一定會流向下焦。《易經》說:「水流濕」,《素問》說:「濕邪傷於下焦」。下焦就是腎經的陰液,濕邪的本質就是水,怎麼能不與腎水相合呢?
我觀察到濕邪流向下焦,邪氣的水分增加一分,正氣的水分就會減少一分,正氣越少,邪氣就越盛,這是很危險的。腎臟的真水,是由一陽之氣生成的,如同坎卦一樣充滿生機,所以治療下焦的濕邪,主要就是保護腎陽,讓火能生土,腎與膀胱就像夫妻一樣,排泄膀胱積聚的水分,從下焦治療,也是為了溫養腎臟的真陽。脾臟是腎臟的上游,提升脾陽,從上焦治療,也是為了防止水邪淹沒腎臟的真陽。
那麼厥陰的濕邪該如何治療呢?因為水能生木,水太過盛,木反而不能生長,木氣沒有生機,就喪失了疏泄的功能,經書中有「風濕交爭,風不勝濕」的記載,可見濕土太過盛,風木也會失去抵抗能力,所以治療厥陰的濕邪,要恢復風木的本性,使其能正常疏泄。
這篇論述原本以溫熱病為主,但涉及到四季的雜病。因為宋元以來,人們不明白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專門是針對傷寒而寫的,反而用這本書來應對四季無窮的變化,這是很不恰當的,結果導致很多人寫書,都用傷寒來命名。陶弘景甚至一人寫了好幾本關於傷寒的書,而且多有荒誕不經的內容,使得後世學習者如同在昏霧中行走,渾然不知自己已經掉入了深淵。現在我列舉四季的雜病:春溫、夏熱、長夏暑濕、秋燥、冬寒,掌握了這些要領,治療就能輕鬆上手。
春溫、夏熱、秋燥,這些都傷及陰液,學習者如果能時時預防,處處謹慎,就不會有精氣耗竭而死的危險。傷寒傷的是陽氣,學習者如果能正確地保護陽氣,就不會出現寒邪化熱而傷及陰液,或者水邪克火而難以治療的情況。即使出現了這些病症,臨證者也應該知道哪個時候應該保護陽氣,哪個時候應該救護陰液,哪個時候應該先保護陽氣,哪個時候應該先救護陰液,只要能根據病情發展變化,就能預知疾病的始終,達到高超的醫術境界。我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,就是因為濕溫這種疾病。
因為土是各種氣的混合物,在四季中都旺盛,能容納污穢,無所不收,其間錯綜複雜的變化,數也數不清。它在上焦,就像傷寒;在下焦,就像內傷;在中焦,則可能是外感,也可能是內傷。人體生病,也有外感,也有內傷,這讓學習者眼花繚亂,無從下手。
濕邪的各種變證,包括濕痺、水腫、咳嗽、痰飲、黃汗、黃疸、腫脹、瘧疾、痢疾、淋病、帶下、便血、疝氣、痔瘡、癰疽等,比風寒燥熱四種邪氣引起的疾病多得多,如果不能條理分明,仔細分析,就很容易誤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