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9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要之熱甚而血瘀者,與桃仁承氣及山甲、歸尾之屬;血舍空而熱者用犀角地黃湯,加丹參、木通之屬;表邪未盡而表證仍兼者,不妨借温通為使;血結胸,有桂枝紅花湯,參入海蛤、桃仁之治;昏狂甚,進牛黃膏,調入清氣化結之煎。再觀葉案中有兩解氣血燔蒸之玉女煎法;熱甚隂傷,有育隂養氣之復脈法;又有護隂滌熱之緩攻法。先聖後賢,其治條分縷析,學者審證定方,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。

三十一、温病愈後,嗽稀痰而不咳,徹夜不寐者,半夏湯主之。

此中焦陽氣素虛之人,偶感温病,醫以辛涼甘寒,或苦寒清温熱,不知十衰七、八之戒,用藥過劑,以致中焦反停寒飲,令胃不和,故不寐也。《素問》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,飲以半夏湯,覆杯則寐。葢陽氣下交於隂則寐,胃居中焦,為陽氣下交之道路,中寒飲聚,致命陽氣欲下交而無路可循,故不寐也。半夏逐痰飲而和胃,秫米秉燥金之氣而成。

故能補陽明燥氣之不及而滲其飲,飲退則胃和,寐可立至,故曰覆杯則寐也。

半夏湯(辛甘淡法)

半夏(制,八錢),秫米(二兩,即俗所謂高糧是也,古人謂之稷,今或名為蘆稷,如南方難得,則以薏仁代之。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

三十二、飲退則寐,舌滑,食不進者,半夏桂枝湯主之。

此以胃腑雖和,營衛不和,陽未卒復,故以前半夏湯合桂枝湯,調其營衛,和其中陽,自能食也。

半夏桂枝湯方(辛温甘淡法)

半夏(六錢),秫米(一兩),白芍(六錢),桂枝(四錢,雖云桂枝湯,𨚫用小建中湯法。桂枝少於白芍者,表裡異治也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去核,二枚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温三服。

三十三、温病解後,脈遲,身涼如水,冷汗自出者,桂枝湯主之。

此亦陽氣素虛之體質,熱邪甫退,即露陽虛。故以桂枝湯復其陽也。

桂枝湯方(見上焦篇。但此處用桂枝,分量與芍藥等,不必多於芍藥也;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,即仲景以桂枝湯小和之法是也)

三十四、温病愈後,面色萎黃,舌淡,不欲飲水,脈遲而弦,不食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
此亦陽虛之質也,故以小建中,小小建其中焦之陽氣,中陽復則能食,能食則諸陽皆可復也。

小建中湯方(甘温法)

白芍(酒炒,六錢),桂枝(四錢),甘草(炙,三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去核,二枚),膠飴(五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去渣,入膠飴,上火烊化,分温三服。

三十五、温病愈後,或一月,至一年,面微赤,脈數,暮熱,常思飲不欲食者,五汁飲主之,牛乳飲亦主之。病後肌膚枯燥,小便溺管痛,或微燥咳,或不思食,皆胃隂虛也,與益胃、五汁輩。

白話文:

總之,熱症嚴重且伴有血瘀的,使用桃仁承氣湯,並加入山甲、尾閭等藥;若血液虧虛而發熱的,則使用犀角地黃湯,再加入丹參、木通等藥;若表邪未盡,仍有表證者,不妨藉助溫通的藥物來輔助;血瘀於胸的,可用桂枝紅花湯,再加入海蛤、桃仁等藥物治療;若神志昏迷嚴重,則服用牛黃膏,並加入能化解氣血鬱結的湯劑。再參考葉天士的醫案,其中有兩種治療氣血燔蒸的玉女煎方;熱症嚴重陰氣受損的,可用補益陰氣的四逆湯;還有溫和攻邪的保護陰氣、消除熱邪的治療方法。歷代醫家治療溫病的方法繁多,學者應審慎辨證選方,切勿拘泥於柴胡一法。

溫病痊癒後,咳嗽稀痰而不咳,整夜睡不著的,用半夏湯治療。

這是因為中焦陽氣原本就虛弱的人,偶爾感染溫病,醫生使用辛涼甘寒,或苦寒清熱的藥物,不知曉「十衰七、八」的禁忌,用藥過量,導致中焦反而停滯寒飲,使胃部不和,所以睡不著。《素問》說:胃不和則臥不安,服用半夏湯,蓋上杯子就能睡著。這是因為陽氣下降與陰氣交合才能入睡,胃位於中焦,是陽氣下降交合的通道,中焦寒飲積聚,導致陽氣想下降交合卻找不到路,所以睡不著。半夏能夠祛除痰飲和胃,秫米具有燥金之氣。

因此能夠補益陽明燥氣不足,並滲除寒飲,寒飲消除則胃和,就能立刻入睡,所以說蓋上杯子就能睡著。

半夏湯(辛甘淡法)

半夏(炮製,八錢),秫米(二兩,也就是俗稱的高粱米,古人稱之為稷,現在有時稱為蘆稷,南方如果不容易取得,則可以用薏仁代替。)
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
飲退則寐,舌苔滑膩,食慾不振的,用半夏桂枝湯治療。

這是因為胃腑雖然和順,但營衛不和,陽氣尚未完全恢復,所以用前半夏湯合桂枝湯,調和營衛,溫和中焦陽氣,自然就能進食了。

半夏桂枝湯方(辛溫甘淡法)

半夏(六錢),秫米(一兩),白芍藥(六錢),桂枝(四錢,雖然稱為桂枝湯,但用小建中湯的方法。桂枝少於白芍藥,是因為表裡治療方法不同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去核,二枚)
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
溫病痊癒後,脈象遲緩,身體冰冷像水一樣,自汗淋漓的,用桂枝湯治療。

這也是陽氣原本就虛弱的體質,熱邪剛退,就顯露出陽虛。所以用桂枝湯來恢復陽氣。

桂枝湯方(見上焦篇,但這裡使用桂枝的劑量與芍藥相同,不必多於芍藥;也不必喝粥再讓它出汗,這也是仲景用桂枝湯小量和緩治療的方法)

溫病痊癒後,面色萎黃,舌淡,不想喝水,脈象遲緩而弦細,不進食的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這也是陽虛的體質,所以用小建中湯溫補中焦的陽氣,中焦陽氣恢復就能進食,能進食則其他陽氣都能恢復。

小建中湯方(甘溫法)

白芍藥(酒炒,六錢),桂枝(四錢),甘草(炙,三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去核,二枚),麥芽糖(五錢)
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去渣,加入麥芽糖,上火烊化,分三次溫服。

溫病痊癒後,一個月到一年內,面部輕微發紅,脈象數,傍晚發熱,經常想喝水但不想吃東西的,用五汁飲治療,牛乳飲也能治療。病後皮膚乾燥,小便排尿疼痛,或輕微乾燥性咳嗽,或不想吃東西,都是胃陰虛,用益胃、五汁類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