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8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此與兩感證同法。辛涼解肌,兼清血分者,所以補上中焦之未備;甚至十數日不解,邪陷發痙,外熱未除,裡熱又急,故以玉女煎加竹葉,兩清表裡之熱。

竹葉玉女煎方(辛涼合甘寒微苦法)

生石膏(六錢),乾地黃(四錢),麥冬(四錢),知母(二錢),牛膝(二錢),竹葉(三錢)

水八杯,先煮石膏、地黃得五杯,再入餘四味,煮成二杯,先服一杯,候六時復之,病解停後服,不解再服(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,以牛膝為下焦藥,不得引邪深入也。茲在下焦,故仍用之)

二十八、熱入血室,醫與兩清氣血,邪去其半,脈數,餘邪不解者,護陽和隂湯主之。

此係承上條而言之也。大凡體質素虛之人,驅邪及半,必兼護養元氣,仍佐清邪,故以參、甘護元陽,而以白芍、麥冬、生地,和隂清邪也。

護陽和隂湯方(甘涼甘温復法,偏於甘涼,即復脈湯法也)

白芍(五錢),炙甘草(二錢),人參(二錢),麥冬(連心炒,二錢),乾地黃(炒,三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
二十九、熱入血室,邪去八、九,右脈虛數,暮微寒熱者,加減復脈湯,仍用參主之。

此熱入血室之邪少虛多。亦以復脈為主法。脈右虛數,是邪不獨在血分,故仍用參以補氣。暮微寒熱,不可認作邪實,乃氣血俱虛,營衛不和之故。

加減復脈湯仍用參方

即於前復脈湯內,加人參三錢。

三十、熱病經水適至,十餘日不解,舌萎飲冷,心煩熱,神氣忽清忽亂,脈右長左沉,瘀熱在裡也,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。

前條十數日不解用玉女煎者,以氣分之邪尚多,故用氣血兩解,此條以脈左沉,不與右之長同,而神氣忽亂,定其為蓄血,故以逐血分瘀熱為急務也。

加減桃仁承氣湯方(苦辛走絡法)

大黃(制,三錢),桃仁(炒,三錢),細生地(六錢),丹皮(四錢),澤蘭(二錢),人中白(二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先服一杯,候六時,得下黑血,下後神清渴減,止後服。不知,漸進。

按邵新甫云:考熱入血室,《金匱》有五法:第一條主小柴胡,因寒熱而用,雖經水適斷,急提少陽之邪,勿令下陷為最。第二條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已現晝明夜劇,譫語見鬼,恐人認陽明實證,故有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戒。第三條中風寒熱,經水適來,七、八日脈遲身涼,胸脅滿如結胸狀,譫語者,顯無表證,全露熱入血室之候,自當急刺期門,使人知針力比藥力尤捷。第四條陽明病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,亦為熱入血室,亦刺期門,汗出而愈。

第五條明其一證而有別因為害,如痰潮上脘,昏冒不知,當先化其痰,後除其熱。仲景教人當知變通,故不厭推廣其義,乃今人一遇是證,不辨熱入之輕重,血室之盈虧,遽與小柴胡湯,貽害必多。

白話文:

風溫、溫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這些情況與一般感冒的治療方法相同。使用辛涼解表、兼顧清血分的藥物,以補充中焦的不足;如果十多天病症未解,邪氣深入導致痙攣,外熱未除,裡熱又加重,就用玉女煎加竹葉,同時清解表裡之熱。

玉女煎加竹葉方:(辛涼配甘寒微苦)

生石膏(六錢)、乾地黃(四錢)、麥冬(四錢)、知母(二錢)、牛膝(二錢)、竹葉(三錢)

水八杯,先煮石膏、地黃至五杯,再加入其他四味藥,煮成二杯,先服用一杯,等六小時後再服用一杯。病症痊癒後停止服用,若未痊癒則繼續服用。(上焦使用玉女煎時去除牛膝,因為牛膝是下焦藥物,避免將邪氣引向下焦。此處病症在下焦,所以仍然使用牛膝)

熱入血室,醫生用藥清解氣血,邪氣消退一半,脈搏數次,餘邪未解,則用護陽和陰湯治療。

這段是承接上一條繼續說明。一般來說,體質虛弱的人,驅除邪氣到一半時,必須兼顧護養元氣,同時繼續清解邪氣,所以用人參、甘草護養元陽,再用白芍、麥冬、生地黃來滋陰清熱。

護陽和陰湯方:(甘涼甘溫並用,偏向甘涼,類似復脈湯)

白芍(五錢)、炙甘草(二錢)、人參(二錢)、麥冬(炒,二錢)、乾地黃(炒,三錢)

水五杯,煮成二杯,分二次溫服。

熱入血室,邪氣消退八九成,右脈虛弱而數,傍晚出現輕微寒熱,則加減復脈湯,仍然以人參為主藥。

這是熱入血室,邪氣少而虛多。仍以復脈湯為主方。右脈虛弱而數,說明邪氣不僅在血分,所以仍用人參來補氣。傍晚出現輕微寒熱,不能認為是邪氣實證,而是氣血俱虛,營衛不和造成的。

加減復脈湯加人參方:

在原來的復脈湯中,加入人參三錢。

熱病經期剛好,十多天未愈,舌頭萎縮,喜飲冷飲,心煩熱,精神時而清醒時而昏亂,右脈長而左脈沉,這是裡有瘀熱,用加減桃仁承氣湯治療。

上一條十多天未愈而用玉女煎,是因為氣分邪氣較多,所以用藥同時清解氣血;這一條因為左脈沉,與右脈長不同,而精神時而昏亂,確定是血瘀,所以以清除血分瘀熱為首要任務。

加減桃仁承氣湯方:(苦辛走絡)

大黃(制,三錢)、桃仁(炒,三錢)、生地黃(六錢)、丹皮(四錢)、澤蘭(二錢)、人中白(二錢)
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先服用一杯,六小時後,若能排出黑血,排出後精神清爽,口渴減輕,即可停止服用;若未排出,則逐步增加藥量。

邵新甫說:關於熱入血室,《金匱要略》有五種治療方法:第一種用小柴胡湯,根據寒熱症狀用藥,即使經期剛好結束,也要迅速去除少陽之邪,避免下陷;第二種傷寒發熱,經期剛好來,白天症狀輕,晚上症狀重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擔心被誤認為是陽明實證,所以有不要傷及胃氣和上焦的注意事項;第三種中風寒熱,經期剛好來,七、八天脈搏遲緩,身體冰冷,胸脅部滿悶像胸痺一樣,神志不清,明顯沒有表證,完全是熱入血室的症狀,應該立即針刺期門穴,讓病人知道針灸的效果比藥物更快;第四種陽明病下血,神志不清,只有頭部出汗,也是熱入血室,也針刺期門穴,汗出就好了;第五種說明一種特殊情況,例如痰液壅盛於上脘,昏迷不醒,應該先化痰,再清熱。張仲景教導我們要懂得變通,所以不厭其煩地闡述其義,但現在有些人遇到這種病症,不辨熱入的輕重,血室的盈虧,就急忙使用小柴胡湯,必然會造成很多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