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5)
卷一·上焦篇 (5)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三甲復脈湯方(同二甲湯法)
即於二甲復脈湯內,加生龜板一兩。
十五、既厥且噦(俗名呃忒),脈細而勁,小定風珠主之。
温邪久踞下焦,爍肝液為厥,擾衝脈為噦,脈隂陽俱減,則細,肝木橫強則勁,故以雞子黃實土而定內風;龜板補任(謂任脈)而鎮衝脈;阿膠沉降,補液而熄肝風;淡菜生一鹹水之中而能淡,外偶內奇,有坎卦之象。能補隂中之眞陽,其形翁闔,故又能潛眞陽之上動;童便以濁液仍歸濁道,用以為使也。
名定風珠者,以雞子黃宛如珠形,得巽木之精,而能熄肝風,肝為巽木,巽為風也。龜亦有珠,具眞武之德而鎮震木。震為雷,在人為膽,雷動未有無風者,雷靜而風亦靜矣。亢陽直上巔頂,龍上於天也,制龍者,龜也。古者豢龍御龍之法,失傳已久,其大要不出乎此。
小定風珠方(甘寒咸法)
雞子黃(生用,一枚),眞阿膠(二錢),生龜板(六錢),童便(一杯),淡菜(三錢)
水五杯,先煮龜板、淡菜得二杯,去滓,入阿膠,上火烊化,納雞子黃,攪令相得,再衝童便,頓服之。
十六、熱邪久羈,吸爍眞隂,或因誤表,或因妄攻,神倦瘛瘲,脈氣虛弱,舌絳苔少,時時欲脫者,大定風珠主之。
此邪氣已去八、九,眞隂僅存一、二之治也。觀脈虛苔少可知,故以大隊濃濁填隂塞隙,介屬潛陽鎮定。以雞子黃一味,從足太隂,下安足三隂,上濟手三隂,使上下交合,隂得安其位,斯陽可立根基,俾隂陽有眷屬一家之義,庶可不致絕脫歟!
大定風珠方(酸甘鹹法)
生白芍(六錢),阿膠(三錢),生龜板(四錢),乾地黃(六錢),麻仁(二錢),五味子(二錢),生牡蠣(四錢),麥冬(連心,六錢),炙甘草(四錢),雞子黃(生,二枚),鱉甲(生,四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去滓,再入雞子黃,攪令相得,分三次服。喘加人參,自汗者加龍骨、人參、小麥,悸者加茯神、人參、小麥。
十七、壯火尚盛者,不得用定風珠、復脈。邪少虛多者,不得用黃連阿膠湯。隂虛欲痙者,不得用青蒿鱉甲湯。
此諸方之禁也。前數方雖皆為存隂退熱而設,其中有以補隂之品,為退熱之用者;有一面補隂,一面搜邪者;有一面填隂,一面護陽者;各宜心領神會,不可混也。
十八、痙厥神昏,舌短,煩躁,手少隂證未罷者,先與牛黃紫雪輩,開竅搜邪;再與復脈湯存隂,三甲潛陽,臨證細參,勿致倒亂。
痙厥神昏,舌蹇煩躁,統而言之為厥隂證。然有手經足經之分,在上焦以清邪為主,清邪之後必繼以存隂;在下焦以存隂為主,存隂之先,若邪尚有餘,必先以搜邪。手少隂證未罷,如寸脈大,口氣重,顴赤,白睛赤,熱壯之類。
白話文:
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三甲復脈湯方(同二甲湯法)
就是在二甲復脈湯的基礎上,再加生龜板一兩。
十五、既厥且噦(俗稱呃逆),脈象細弱而有力,小定風珠方主治。
溫邪長時間停留在下焦,灼傷肝液導致厥證,擾亂衝脈導致噦證,脈象陰陽都衰弱,所以脈細;肝木氣盛則脈有力,因此用雞蛋黃來滋陰平肝風;龜板補益任脈,鎮攝衝脈;阿膠沉降,滋陰熄肝風;淡菜生長在鹹水中卻味道清淡,內外兼顧,有坎卦的象徵,能補益陰中之真陽,其形狀像門戶,因此又能潛藏真陽,防止其上衝;童尿用以排出濁液,作為引導藥物。
命名為定風珠,是因為雞蛋黃形狀像珠子,具有巽木的精氣,可以熄滅肝風(肝屬巽木,巽主風)。龜也具有龜珠,具有真武之德,可以鎮攝震木(震為雷,在人體為膽,雷動必有風,雷靜則風亦靜)。亢盛的陽氣直衝頭頂,就像龍飛上天,而能制伏龍的,就是龜。古代馴龍御龍之法,早已失傳,其要旨就在於此。
小定風珠方(甘寒鹹法)
雞蛋黃(生用,一枚),真阿膠(二錢),生龜板(六錢),童尿(一杯),淡菜(三錢)
水五杯,先煮龜板、淡菜至二杯,去渣,加入阿膠,用火烊化,放入雞蛋黃,攪拌均勻,再衝入童尿,一次服下。
十六、熱邪久留體內,耗傷真陰,可能是因為表邪未解,也可能是因為濫用攻邪之法,導致神倦、抽搐,脈象虛弱,舌紅苔少,時時感覺要暈倒,大定風珠方主治。
此時邪氣已去大半,真陰僅存少量,這是治療真陰虧損的方子。從脈象虛弱、舌苔少可以看出,因此用濃稠的藥物來滋補陰液,填補虧損,潛藏陽氣,安定病情。用雞蛋黃一味藥,從足太陰經入手,下行安撫足三陰經,上行補益手三陰經,使上下經絡相通,陰氣得以安穩,陽氣就能立根基,使陰陽和諧,就不會出現危急的情況了。
大定風珠方(酸甘鹹法)
生白芍藥(六錢),阿膠(三錢),生龜板(四錢),乾地黃(六錢),麻仁(二錢),五味子(二錢),生牡蠣(四錢),麥冬(連心,六錢),炙甘草(四錢),雞蛋黃(生,二枚),鱉甲(生,四錢)
水八杯,煎煮至三杯,去渣,再放入雞蛋黃,攪拌均勻,分三次服用。若有喘息,加人參;若自汗,加龍骨、人參、小麥;若心悸,加茯神、人參、小麥。
十七、壯熱未退者,不能使用定風珠、復脈湯;邪氣少而虛弱多者,不能使用黃連阿膠湯;陰虛欲痙者,不能使用青蒿鱉甲湯。
這是以上諸方的禁忌。前面幾個方子都是為了滋陰退熱而設,其中有些藥物是用來補益陰氣的,有些藥物是用來退熱的;有些藥物一面補益陰氣,一面驅除邪氣;有些藥物一面填補陰液,一面保護陽氣;各個方子的作用需要仔細領會,不能混淆。
十八、痙厥神昏,舌短縮,煩躁不安,手少陰經證候未解者,應先用牛黃紫雪等方劑,開竅透邪;然後再用復脈湯滋陰,三甲復脈湯潛藏陽氣,臨證用藥需仔細辨別,避免用藥錯誤。
痙厥神昏、舌強、煩躁不安,總之就是厥陰證。但有手經、足經之分,在上焦以清熱解毒為主,清熱解毒之後必須滋補陰液;在下焦以滋補陰液為主,如果邪氣尚餘,必須先驅除邪氣。手少陰經證候未解,例如寸脈洪大,氣息沉重,面頰潮紅,眼白發紅,熱盛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