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)
卷一·上焦篇 (3)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六、温病誤用升散,脈結代,甚則脈兩至者,重與復脈,雖有他證,後治之。
此留人治病法也。即仲景裡急,急當救里之義。
七、汗下後,口燥咽乾,神倦欲眠,舌赤苔老,與復脈湯。
在中焦下後與益胃湯,復胃中津液,以邪氣未曾深入下焦。若口燥咽乾,乃少隂之液無以上供,神昏欲眠,有少隂但欲寐之象,故與復脈。
八、熱邪深入,或在少隂,或在厥隂,均宜復脈。
此言復脈為熱邪劫隂之總司也。葢少隂藏精,厥隂必待少隂精足而後能生,二經均可主以復脈者,乙癸同源也。
加減復脈湯方(甘潤存津法)
炙甘草(六錢),乾地黃(六錢)
按地黃三種用法:生地者,鮮地黃未曬乾者也,可入藥煮用,可取汁用,其性甘涼,上中焦用以退熱存津;乾地黃者,乃生地曬乾,已為丙火煉過,去其寒涼之性,本草稱其甘平;熟地制以酒與砂仁,九蒸九曬而成,是又以丙火、丁火合煉之也,故其性甘温。奈何今人悉以乾地黃為生地,北人並不知世有生地,僉謂乾地黃為生地,而曰寒涼,指鹿為馬,不可不辨。
生白芍(六錢),麥冬(不去心,五錢),阿膠(三錢),麻仁(三錢,按柯韻伯謂:舊傳麻仁者誤,當系棗仁。彼從心悸動三字中看出傳寫之誤,不為無見,今治温熱,有取於麻仁甘益氣,潤去燥,故仍從麻仁)
水八杯,煮取八分三杯,分三次服。劇者加甘草至一兩,地黃、白芍八錢,麥冬七錢,日三夜一服。
救逆湯方(鎮攝法)
即於加減復脈湯內去麻仁,加生龍骨四錢,生牡蠣八錢,煎如復脈法。脈虛大欲散者,加人參二錢。
九、下後大便溏甚,周十二時三、四行,脈仍數者,未可與復脈湯,一甲煎主之;服一二日,大便不溏者,可與一甲復脈湯。
下後法當數日不大便,今反溏而頻數,非其人眞陽素虛,即下之不得其道,有亡隂之慮。若以復脈滑潤,是以存隂之品,反為瀉隂之用。故以牡蠣一味,單用則力大,即能存隂,又澀大便,且清在裡之餘熱,一物而三用之。
一甲煎(鹹寒兼澀法)
生牡蠣(二兩,碾細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温三服。
一甲復脈湯方
即於加減復脈湯內,去麻仁,加牡蠣一兩。
十、下焦温病,但大便溏者,即與一甲復脈湯。
温病深入下焦劫隂、必以救隂為急務。然救隂之藥多滑潤,但見大便溏,不必待日三、四行,即以一甲復脈法,復隂之中,預防泄隂之弊。
十一、少隂温病,眞隂欲竭,壯火復熾,心中煩,不得臥者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按前復脈法為邪少虛多之治。其有隂既虧而實邪正盛,甘草即不合拍。心中煩,隂邪挾心陽獨亢於上,心體之隂,無容留之地,故煩雜無奈;不得臥,陽亢不入於隂,隂虛不受陽納,雖欲臥得乎!此證隂陽各自為道,不相交互,去死不遠,故以黃芩從黃連,外瀉壯火而內堅眞隂;以芍藥從阿膠,內護眞隂而外捍亢陽。名黃連阿膠湯者,取一剛以御外侮,一柔以護內主之義也。
白話文:
六、溫病誤用升散,脈象呈現結代,嚴重時脈搏兩次跳動才算一次,應再次使用復脈湯治療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要延後處理。這是留住病人性命治病的方法,如同仲景所言裡急則治裡。
七、汗療法後,出現口乾舌燥、倦怠嗜睡、舌頭紅赤苔厚等症狀,應服用復脈湯。若症狀出現在中焦以下,則服用益胃湯,以恢復胃中津液,因為邪氣尚未深入下焦。如果口乾舌燥,是因為少陰經的津液不足以供給上焦;神昏欲睡,有少陰經津液不足導致想睡的徵象,因此服用復脈湯。
八、熱邪深入,無論侵犯少陰經或厥陰經,都應服用復脈湯。這說明復脈湯是治療熱邪損傷陰液的總方。因為少陰經藏精,厥陰經的生機必須依靠少陰經精氣充足才能產生,兩經都可用復脈湯治療,是因為乙癸同源。
加減復脈湯方(甘潤存津法)
炙甘草(六錢),乾地黃(六錢)
地黃有三種用法:生地黃是新鮮的地黃未曬乾者,可直接入藥煎煮,也可取汁使用,其性甘涼,上中焦使用以清熱存津;乾地黃是生地黃曬乾,已經經過丙火的煉製,去除了寒涼之性,本草書上記載其味甘性平;熟地黃是用酒和砂仁製成,經過九蒸九曬而成,是經過丙火、丁火的共同煉製,所以其性甘溫。然而現在的人們都把乾地黃當作生地黃,北方人更不知道世上還有生地黃,都認為乾地黃是生地黃,並說它是寒涼的,這是張冠李戴,必須分辨清楚。
生白芍(六錢),麥冬(不去心,五錢),阿膠(三錢),麻仁(三錢,按柯韻伯說:舊方記載的麻仁是錯誤的,應當是棗仁。他從「心悸動」三個字中看出抄寫的錯誤,這不是沒有道理的,現在治療溫熱病,麻仁具有益氣潤燥的功效,所以仍然用麻仁)
水八杯,煎煮至八分之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病情嚴重者,甘草加至一兩,地黃、白芍各八錢,麥冬七錢,每日三次,夜間服一次。
救逆湯方(鎮攝法)
在加減復脈湯的基礎上,去掉麻仁,加入生龍骨四錢,生牡蠣八錢,煎煮方法與復脈湯相同。脈象虛大且欲散者,加入人參二錢。
九、瀉下後大便溏瀉嚴重,一天三、四次以上,脈象仍然數快,不可服用復脈湯,應先用一甲煎主治;服用一、二日,大便不溏瀉後,即可服用一甲復脈湯。瀉下後,一般應幾天不大便,現在卻溏瀉頻數,不是病人本身真陽虛弱,就是瀉下方法不當,有傷陰的危險。如果服用復脈湯,由於其中藥物滑潤,雖然是存陰的藥物,卻反而會導致瀉陰。所以用牡蠣一味藥,單獨使用則藥力強大,既能存陰,又能澀腸止瀉,還能清除裡面的餘熱,一藥三用。
一甲煎(鹹寒兼澀法)
生牡蠣(二兩,研磨成細粉)
水八杯,煎煮至三杯,分溫三次服用。
一甲復脈湯方
在加減復脈湯的基礎上,去掉麻仁,加入牡蠣一兩。
十、下焦溫病,只有大便溏瀉,即可服用一甲復脈湯。溫病深入下焦損傷陰液,必須急救陰液。然而,救陰的藥物大多滑潤,只要見到大便溏瀉,不必等到一天三、四次以上,就用一甲復脈湯,在恢復陰液的同時,預防瀉陰的弊端。
十一、少陰經溫病,真陰將竭,壯火又盛,心中煩躁,無法臥床休息,應服用黃連阿膠湯。前面復脈湯法是針對邪氣少、虛證多的情況。如果陰液已經虧損,而實邪又盛,甘草就不合適了。心中煩躁,是陰邪夾雜心陽獨亢於上,心臟的陰液沒有容身之處,所以煩躁不安;無法臥床,是陽氣亢盛不能歸於陰,陰虛不能容納陽氣,即使想睡也睡不着!這種情況是陰陽各自為政,不相協調,離死亡不遠了,所以用黃芩配合黃連,外瀉壯火而內固真陰;用芍藥配合阿膠,內護真陰而外禦亢陽。黃連阿膠湯這個名稱,取的是一剛一柔,以剛克外邪,以柔護內主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