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20)

1. 濕温

八九、滯下已成,腹脹痛,加減芩芍湯主之。

此滯下初成之實證,一以疏利腸間濕熱為主。

加減芩芍湯方(苦辛寒法)

白芍(三錢),黃芩(二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厚朴(二錢),木香(煨,一錢),廣皮(二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忌油膩生冷。

〔加減法〕肛墜者,加檳榔二錢。腹痛甚欲便,便後痛減,再痛再便者,白滯加附子(一錢五分),酒炒大黃(三錢);紅滯加肉桂(一錢五分),酒炒大黃(三錢),通爽後即止,不可頻下。如積未淨,當減其制,紅積加歸尾(一錢五分),紅花(一錢),桃仁(二錢)。

舌濁脈實有食積者,加楂肉(一錢五分),神麯(二錢),枳殼(一錢五分)。濕重者,目黃舌白不渴,加茵陳(三錢),白通草(一錢),滑石一錢。

九十、滯下濕熱內蘊,中焦痞結,神識昏亂,瀉心湯主之。

滯下由於濕熱內蘊,以致中痞,但以瀉心治痞結之所由來,而滯自止矣。

瀉心湯(方法並見前)

九十一、滯下紅白,舌色灰黃,渴不多飲,小溲不利,滑石藿香湯主之。

此暑濕內伏,三焦氣機阻窒,故不肯見積治積,乃以辛淡滲濕宣氣,芳香利竅,治所以致積之因,庶積滯不期愈而自愈矣。

滑石藿香湯方(辛淡合芳香法)

飛滑石(三錢),白通草(一錢),豬苓(二錢),茯苓皮(三錢),藿香梗(二錢),厚朴(二錢),白蔻仁(錢),廣皮(一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

九十二、濕温下利,脫肛,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。

此急開支河,俾濕去而利自止。

五苓散加寒水石方(辛温淡復寒法)

即於五苓散內加寒水石三錢,如服五苓散法,久痢不在用之。

九十三、久痢陽明不闔,人參石脂湯主之。

九竅不和,皆屬胃病,久痢胃虛,虛則寒,胃氣下溜,故以堵截陽明為法。

人參石脂湯方(辛甘温合澀法,即桃花湯之變法也)

人參(三錢),赤石脂(細末,三錢),炮姜(二錢),白粳米(炒,一合)

水五杯,先煮人參、白米、炮姜令濃,得二杯,後調石脂細末和勻,分二次服。

九十四、自利腹滿,小便清長,脈濡而小,病在太隂,法當温臟,勿事通腑,加減附子理中湯主之。

此偏於濕,合臟隂無熱之證,故以附子理中湯,去甘守之人參、甘草,加通運之茯苓、厚朴。

加減附子理中湯方(苦辛温法)

白朮(三錢),附子(二錢),乾薑(二錢),茯苓(三錢),厚朴(二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
九十五、自利不渴者屬太隂,甚則噦(俗名呃忒),沖氣逆,急救土敗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

此條較上條更危,上條隂濕與臟隂相合,而臟之眞陽未敗,此則臟陽結而邪隂與臟隂毫無忌憚,故上條猶系通補,此則純用守補矣。扶陽抑隂之大法如此。

白話文:

濕温

  1. 腸胃積滯已成,腹部脹痛,可用加減芩芍湯治療。這是腸胃積滯初期的實證,治療以疏通腸道濕熱為主。

加減芩芍湯:(苦辛寒法)白芍三錢,黃芩二錢,黃連一錢五分,厚朴二錢,木香(煨)一錢,廣皮二錢。水八杯,煎煮至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忌油膩生冷。

加減法:肛門下墜感者,加檳榔二錢;腹痛劇烈,想排便,便後疼痛減輕,再次疼痛再次排便者,若是白色黏稠的排泄物,加附子一錢五分,酒炒大黃三錢;若是紅色黏稠的排泄物,加肉桂一錢五分,酒炒大黃三錢,通暢後即停止,不可頻繁服用瀉藥。如果積滯未淨,應減少藥量,紅色積滯加歸尾一錢五分,紅花一錢,桃仁二錢。舌苔厚膩,脈象有力,有食物積滯者,加山楂肉一錢五分,神麴二錢,枳殼一錢五分。濕邪較重者,眼睛發黃,舌苔白,不口渴,加茵陳三錢,白通草一錢,滑石一錢。

  1. 腸胃積滯伴隨濕熱內蘊,中焦痞塞,神志昏亂,可用瀉心湯治療。腸胃積滯是由於濕熱內蘊,導致中焦痞塞,但以瀉心湯治療痞塞的根本原因,積滯自然就會停止。

瀉心湯:(方法同上)

  1. 腸胃積滯排出物為紅白相間,舌苔灰黃,口渴但不欲多飲,小便不利,可用滑石藿香湯治療。這是暑濕內伏,三焦氣機阻滯,所以不適合直接治療積滯,而是用辛涼滲濕、宣通氣機、芳香利竅的方法,治療導致積滯的原因,這樣積滯就能不藥而癒。

滑石藿香湯:(辛淡合芳香法)飛滑石三錢,白通草一錢,豬苓二錢,茯苓皮三錢,藿香梗二錢,厚朴二錢,白蔻仁一錢,廣皮一錢。水五杯,煎煮至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

  1. 濕溫導致下痢,脫肛,可用五苓散加寒水石治療。這是迅速疏通水道,使濕邪排出,下痢自然停止。

五苓散加寒水石:(辛溫淡復寒法)在五苓散中加寒水石三錢,服用方法同五苓散,久痢者不用此方。

  1. 久痢,陽明經氣不固,可用人參石脂湯治療。九竅不通,都屬於胃病,久痢導致胃氣虛弱,虛則寒,胃氣下陷,所以用此方來固護陽明經。

人參石脂湯:(辛甘溫合澀法,即桃花湯的改良方)人參三錢,赤石脂(細末)三錢,炮薑二錢,白米(炒)一合。水五杯,先將人參、白米、炮薑煎煮至濃稠,得二杯,再調入赤石脂細末攪勻,分二次服用。

  1. 自利(腹瀉)腹脹,小便清長,脈象濡弱,病在太陰經,應該溫補臟腑,不要急於通泄,可用加減附子理中湯治療。這是偏於濕邪,結合臟腑陰虛無熱的證候,所以用附子理中湯,去掉甘溫的藥物人參、甘草,加入利水的茯苓、厚朴。

加減附子理中湯:(苦辛溫法)白朮三錢,附子二錢,乾薑二錢,茯苓三錢,厚朴二錢。水五杯,煎煮至二杯,分二次溫服。

  1. 自利(腹瀉)不口渴,屬於太陰經病證,嚴重者出現呃逆,氣逆,應急救治療脾胃虛損,可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這一條比上一條更危急,上一條是陰濕與臟腑陰虛同時存在,而臟腑的真陽未衰,所以用通補兼顧的方法,這一條則是臟腑陽氣衰竭,邪陰與臟腑陰虛毫無顧忌,所以只用溫補的方法。扶陽抑陰的大法就在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