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9)
卷二·中焦篇 (19)
1. 濕温
痢疾久伏之邪,由內下注,若臟氣有餘;不肯容留邪氣,彼此互爭則䐜,邪機向外,醫者順水推舟則愈,故云不死。若臟氣已虛,純遜邪氣則不䐜而寇深矣。
八七、自利不爽,欲作滯下,腹中拘急,小便短者,四苓合芩芍湯主之。
既自利(俗謂泄瀉)矣,理當快利,而又不爽者何?葢濕中藏熱,氣為濕熱鬱傷,而不得暢遂其本性,故滯。臟腑之中,全賴此一氣之轉輸,氣既滯矣,焉有不欲作滯下之理乎!曰欲作,作而未遂也;拘急,不爽之象,積滯之情狀也;小便短者,濕注大腸,闌門(小腸之末,大腸之始)不分水,膀胱不滲濕也。
故以四苓散分闌門,通膀胱,開支河,使邪不直注大腸;合芩芍法宣氣分,清積滯,預奪其滯下之路也。此乃初起之方,久痢隂傷,不可分利,故方後云:久利不在用之。
按浙人倪涵初,作瘧痢三方,於痢疾條下,先立禁汗、禁分利、禁大下、禁温補之法,是誠見世之妄醫者,誤汗、誤下、誤分利、誤温補,以致沉疴不起,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。然一槪禁之,未免因噎廢食;且其三方,亦何能包括痢門諸證,是安於小成,而不深究大體也。
瑭勤求古訓,靜與心謀,以為可汗則汗,可下則下,可清則清,可補則補,一視其證之所現,而不可先有成見也。至於誤之一字,醫者時刻留心,猶恐思慮不及,學術不到,豈可謬於見聞而不加察哉!
四苓合芩芍湯方(苦辛寒法)
蒼朮(二錢),豬苓(二錢),茯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白芍(二錢),黃芩(二錢),廣皮(一錢五分),厚朴(二錢),木香(一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,久痢不在用之。
八八、暑濕風寒雜感,寒熱迭作,表證正盛,里證復急,腹不和而滯下者,活人敗毒散主之。
此證乃傷水穀之釀濕,外受時令之風濕,中氣本自不足之人,又氣為濕傷,內外俱急。立方之法,以人參為君,坐鎮中州,為督戰之帥;以二活、二胡合川芎從半表半裡之際,領邪出外,喻氏所謂逆流挽舟者此也;以枳殼宣中焦之氣,茯苓滲中焦之濕,以桔梗開肺與大腸之痺,甘草和合諸藥,乃陷者舉之之法,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,痢之初起,憎寒壯熱者,非此不可也。
若云統治傷寒温疫痺氣則不可,凡病各有所因,豈一方之所得而統之也哉!此方在風濕門中,用處甚多,若濕不兼風而兼熱者,即不合拍,奚況温熱門乎!世醫用此方治温病,已非一日,吾只見其害,未見其利也。
活人敗毒散(辛甘温法)
羌活,獨活,茯苓,川芎,枳殼,柴胡,人參,前胡,桔梗(以上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共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杯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頓服之。熱毒沖胃噤口者,本方加陳倉米各等分,名倉廩散,服法如前,加一倍,噤口屬虛者勿用之。
白話文:
濕温
久痢的邪氣潛伏已久,由內向下侵犯,如果臟腑元氣充沛,則不願留住邪氣,彼此互相抗爭而導致邪氣外洩,醫生順勢治療就能痊癒,所以說不會致命。但如果臟腑元氣已虛,完全屈服於邪氣,則邪氣不會外洩,反而深入臟腑。
某種腹瀉持續不斷,想要腹瀉卻瀉不出來,腹部拘緊疼痛,小便短少,用四苓合芩芍湯治療。
既然已經腹瀉,理應瀉得暢快,為什麼卻瀉不出來呢?這是因為濕邪中夾雜熱邪,氣機被濕熱鬱結所阻礙,不能順暢運行,所以停滯。臟腑的運作全賴氣機的輸布,氣機停滯了,怎麼可能不想腹瀉呢!這裡說「想腹瀉」,是指想瀉但尚未瀉出;「拘緊疼痛」,是瀉不出的表現,也是積滯的症狀;小便短少,是因為濕邪注人大腸,闌門(小腸末端,大腸起始處)不能分清水液,膀胱不能排出濕邪。
因此用四苓散疏通闌門,通利膀胱,排除濕邪,使邪氣不直接侵犯大腸;再加入黃芩、白芍來宣通氣機,清除積滯,預防腹瀉。這是初期使用的方劑,久痢導致陰液受損,就不能再用瀉下之法,所以方後註明:「久痢不在用之」。
浙江人倪涵初所著《瘧痢三方》中,在痢疾的條目下,首先就禁忌發汗、瀉下、峻下、溫補,這是因為他痛心於世上的庸醫誤用發汗、瀉下、通利、溫補之法,導致病情加重而無法痊癒,所以才這樣寫。但是一概禁止,未免因噎廢食;而且他的三個方子,也未必能涵蓋痢疾的各種症狀,只是停留在小的成就上,沒有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本。
我勤奮研讀古籍,靜下心來思考,認為可以發汗就發汗,可以瀉下就瀉下,可以清熱就清熱,可以溫補就溫補,一切要根據疾病的實際表現,不能先入為主。至於「誤」字,醫生時刻都要謹慎,即使小心考慮,學問也未必能做到盡善盡美,怎麼能輕信於道聽途說而不加以察證呢!
四苓合芩芍湯方(苦辛寒法)
蒼朮(二錢)、豬苓(二錢)、茯苓(二錢)、澤瀉(二錢)、白芍(二錢)、黃芩(二錢)、廣皮(一錢五分)、厚朴(二錢)、木香(一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溫服,久痢不在用之。
暑濕風寒雜感,寒熱交替,表證正盛,裡證也急迫,腹部不適並腹瀉,用活人敗毒散治療。
此證是因飲食損傷脾胃而導致濕邪內生,又外受時令風濕,本就中氣不足的人,更因氣機受濕邪所傷,內外俱急。處方的方法,用人參為主藥,鎮守中焦,如同督戰的將軍;用羌活、獨活、川芎從半表半裡協同作用,將邪氣引出體外,如同喻氏所說的「逆流挽舟」;用枳殼宣通中焦之氣,茯苓滲濕中焦,用桔梗宣通肺和大腸的阻塞,甘草調和諸藥,是扶持陷下的方法,不直接治療痢疾,而是治療導致痢疾的根本原因。痢疾初期,惡寒發熱者,非此不可。
如果說可以用它來治療所有傷寒溫疫痺氣,那是不對的。各種疾病各有其原因,怎麼能用一個方劑來統治所有疾病呢!這個方子在風濕病的治療中,用途很廣,但如果濕邪不兼風邪而兼熱邪,則不適合使用,更何況溫熱病呢!世上有不少醫生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溫病,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,我只見其害,不見其利。
活人敗毒散(辛甘溫法)
羌活、獨活、茯苓、川芎、枳殼、柴胡、人參、前胡、桔梗(以上各一兩)、甘草(五錢)
共研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杯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頓服。熱毒沖胃導致口噤者,本方加陳倉米等分,名倉廩散,服法同上,劑量加倍,口噤屬於虛證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