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8)
卷二·中焦篇 (18)
1. 濕温
小柴胡加乾薑陳皮湯方(苦辛温法)
即於小柴胡湯內,加乾薑(二錢),陳皮(二錢)。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,温服。
八五、舌白脘悶,寒起四末,渴喜熱飲,濕蘊之故,名曰濕瘧,厚朴草果湯主之。
此熱少濕多之證。舌白脘悶,皆温為之也;寒起四末,濕鬱脾陽,脾主四肢,故寒起於此;渴,熱也,當喜涼飲,而反喜熱飲者,濕為隂邪,瀰漫於中,喜熱以開之也。故方法以苦辛通降,純用温開,而不必苦寒也。
厚朴草果湯方(苦辛温法)
厚朴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五分),草果(一錢),半夏(二錢),茯苓塊(三錢),廣皮(一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,温服。
按中焦之瘧,脾胃正當其沖。偏於熱者胃受之,法則偏於救胃;偏於濕者脾受之,法則偏於救脾。胃,陽腑也,救胃必用甘寒苦寒;脾,隂臟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。兩平者,兩救之。本論列瘧證,寥寥數則,略備大綱,不能偏載。然於此數條反復對勘,彼此互印,再從上焦篇究來路,下焦篇閱歸路,其規矩準繩,亦可知其大略矣。
八六、濕温內蘊,夾雜飲食停滯,氣不得運,血不得行,遂成滯下,俗名痢疾,古稱重證,以其深入臟腑也。初起腹痛脹者易治;日久不痛並不脹者難治。脈小弱者易治;脈實大數者難治。老年久衰,實大小弱並難治;脈調和者易治。日數十行者易治;一、二行或有或無者難治。
面色便色鮮明者易治;穢暗者難治。噤口痢屬實者尚可治;屬虛者難治。先滯(俗所謂痢疾)後利(俗謂之泄瀉)者易治;先利後滯者難治。先滯後瘧者易治;先瘧後滯者難治。本年新受者易治;上年伏暑,酒客積熱,老年陽虛積濕者難治。季脅少腹無動氣疝瘕者易治,有者難治。
此痢疾之大綱。雖羅列難治易治十數條,總不出邪機向外者易治,深入臟絡者難治也。諺云:餓不死的傷寒,撐不死的痢疾。時人解云:凡病傷寒者,當禁其食,令病者餓,則不至與外邪相搏而死也。痢疾日下數十行,下者既多,腸胃空虛,必令病者多食,則不至腸胃盡空而死也。
不知此二語,乃古之賢醫金針度人處,後人不審病情,不識句讀,以致妄解耳。按《內經》熱病禁食,在少愈之際,不在受病之初。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現有食粥𨚫病之條,但不可食重濁肥膩耳。痢疾暑濕夾飲食內傷,邪非一端,腸胃均受其殃!古人每云淡薄滋味,如何可以恣食,與邪氣團成一片,病久不解耶!吾見痢疾不戒口腹而死者,不可勝數。
葢此二語,餓字䐜字,皆自為一句,謂患傷寒之人,尚知餓而思食,是不死之證;其死者,醫殺之也。葢傷寒暴發之病,自外而來,若傷衛而未及於營,病人知餓,病機尚淺,醫者助胃氣,捍外侮,則愈,故云不死,若不餓則重矣。仲景謂:「風病能食,寒病不能食」是也。
白話文:
濕温
小柴胡加乾薑陳皮湯(苦辛溫法)
就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,加入乾薑(兩錢),陳皮(兩錢)。
用八杯水,煎煮至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舌苔白、胸悶、四肢發冷、口渴但想喝熱水,這是濕邪蘊積導致的症狀,稱為濕瘧,用厚朴草果湯治療。
這是濕多熱少的證候。舌苔白、胸悶都是溫邪造成的;四肢發冷是因為濕邪鬱阻了脾陽,脾主四肢,所以寒從四肢開始;口渴是熱症,應該想喝涼水,但卻想喝熱水,是因為濕邪屬陰邪,瀰漫於體內,想用熱水來疏通它。所以治療方法要用苦辛味藥物來通降,純用溫熱的方法來疏通,而不需要用苦寒的藥物。
厚朴草果湯(苦辛溫法)
厚朴(一錢五分)、杏仁(一錢五分)、草果(一錢)、半夏(兩錢)、茯苓(三錢)、廣皮(一錢)
用五杯水,煎煮至兩杯,分二次溫服。
中焦的瘧疾,脾胃正處於受邪的關鍵部位。偏熱者胃受邪,治療法則應著重於救胃;偏濕者脾受邪,治療法則應著重於救脾。胃是陽腑,救胃要用甘寒苦寒的藥物;脾是陰臟,救脾要用甘溫苦辛的藥物。如果兩者兼有,則需同時治療。本論列舉的瘧疾證候不多,只是概括了主要的綱領,不能面面俱到。但是反覆對照這幾條,相互印證,再從上焦篇探究病邪的來路,從下焦篇考察病邪的歸宿,其規律和原則,大概也能了解了。
濕溫邪氣內蘊,夾雜飲食停滯,氣機運行受阻,血液循環不通暢,最終導致下痢,俗稱痢疾,古稱重證,因為它深入臟腑。初期腹痛脹滿者容易治療;久病不痛不脹者難治。脈象細弱者容易治療;脈象實大數者難治。老年體弱,脈象實大細弱並存者難治;脈象平和者容易治療。每日腹瀉多次者容易治療;一、二次或時瀉時止者難治。
面色、大便顏色鮮明者容易治療;顏色晦暗者難治。噤口痢屬實證尚可治療;屬虛證者難治。先便秘(俗稱痢疾)後腹瀉(俗稱泄瀉)者容易治療;先腹瀉後便秘者難治。先便秘後瘧疾者容易治療;先瘧疾後便秘者難治。當年新發者容易治療;前一年伏暑,嗜酒者積熱,老年陽虛積濕者難治。少腹部及脅肋部位沒有氣滯、疝氣、積塊者容易治療,有者難治。
這是痢疾治療的大綱。雖然列舉了十幾條難治易治的標準,但總體來說,邪氣向外者容易治療,深入臟腑經絡者難治。俗話說:「餓不死傷寒,撐不死痢疾。」現代人誤解為:患傷寒的人要禁食,讓病人餓著,就不會和外邪相搏而死;痢疾患者每天腹瀉很多次,瀉得多,腸胃空虛,就要讓病人多吃,就不會導致腸胃完全空虛而死。
其實這兩句話,是古代賢醫精妙的治療原則,後人不明病情,不理解其含義,所以誤解了。按《內經》的說法,熱病禁食是在病情稍有好轉的時候,而不是在發病初期。《傷寒論》中也有吃粥治療疾病的記載,只是不能吃肥甘厚膩的食物而已。痢疾是由暑濕和飲食內傷共同引起的,邪氣不是單一的,腸胃都受到了損害!古人常常說要飲食清淡,怎麼能放縱飲食,與邪氣糾纏在一起,導致病情久治不愈呢!我見過因為痢疾不忌口而死的人,不計其數。
其實這兩句話,「餓」字和「撐」字,都是獨立成句,意思是說患傷寒的人,還知道餓而想吃東西,這是不會死的徵兆;那些死去的,是被醫生治死的。因為傷寒是暴發性的疾病,由外邪入侵引起,如果只是傷及衛氣而沒有傷及營氣,病人會感到飢餓,病邪還不深,醫生幫助病人恢復胃氣,抵禦外邪,就能痊癒,所以說不會死。如果病人不餓,病情就嚴重了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風病能吃,寒病不能吃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