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7)
卷二·中焦篇 (17)
1. 濕温
人參(一錢),半夏(二錢),草果(一錢),生薑(二錢),廣皮(一錢),青皮(醋炒,一錢)
水二杯半,煮成一杯,滴荷葉露三匙,温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八二、中焦瘧,寒熱久不止,氣虛留邪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
留邪以氣虛之故,自以升陽益氣立法。
補中益氣湯方
炙黃耆(一錢五分),人參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白朮(炒,一錢),廣皮(五分),當歸(五分),升麻(炙,三分),柴胡(炙,三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去核,二枚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渣再煮一杯,分温三服。
八三、脈左弦,暮熱早涼,汗解渴飲,少陽瘧偏於熱重者,青蒿鱉甲湯主之。
少陽切近三隂,立法以一面領邪外出,一面防邪內入為要領。小柴胡湯以柴胡領邪,以人參、大棗、甘草護正;以柴胡清表熱,以黃芩、甘草苦甘清裡熱:半夏、生薑兩和肝胃,蠲內飲,宣胃陽,降胃隂,疏肝,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。使表者不爭,里者內安,清者清,補者補,升者升,降者降,平者平,故曰和也。
青蒿鱉甲湯,用小柴胡法而小變之,𨚫不用小柴胡之藥者,小柴胡原為傷寒立方,瘧緣於暑濕,其受邪之源,本自不同,故必變通其藥味,以同在少陽一經,故不能離其法。青蒿鱉甲湯以青蒿領邪,青蒿較柴胡力軟,且芳香逐穢,開絡之功,則較柴胡有獨勝。寒邪傷陽,柴胡湯中之人參、甘草、生薑,皆護陽者也;暑熱傷隂,故改用鱉甲護隂,鱉甲乃蠕動之物,且能入隂絡搜邪。
柴胡湯以脅痛、乾嘔為飲邪所致,故以薑、半通陽降隂而清飲邪;青蒿鱉甲湯以邪熱傷隂,則用知母、花粉以清熱邪而止渴,丹皮清少陽血分,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。宗古法而變古方者,以邪之偏寒偏熱不同也,此葉氏之讀古書,善用古方,豈他人之死於句下者,所可同日語哉!
八四、少陽瘧如傷寒證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渴甚者去半夏,加栝蔞根;脈弦遲者,小柴胡加乾薑陳皮湯主之。
少陽瘧如傷寒少陽證,乃偏於寒重而熱輕,故仍從小柴胡法。若內躁渴甚,則去半夏之燥,加栝蔞根生津止渴。脈弦遲則寒更重矣,金匱謂脈弦遲者,當温之,故於小柴胡湯內,加乾薑、陳皮温中,且能由中達外,使中陽得伸,逐邪外出也。
青蒿鱉甲湯方(苦辛鹹寒法)
青蒿(三錢),知母(二錢),桑葉(二錢),鱉甲(五錢),丹皮(二錢),花粉(二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。瘧來前,分二次温服。
小柴胡湯方(苦辛甘温法)
柴胡(三錢),黃芩(一錢五分),半夏(二錢),人參(一錢)炙甘草(一錢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去核,二枚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,温服。加減如傷寒論中法。渴甚者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錢。
白話文:
濕溫:
一種濕溫病的藥方:人參、半夏、草果、生薑、廣皮、醋炒青皮,加水煎煮服用,再加荷葉露。
另一種中焦瘧疾(瘧疾一種)的藥方,因氣虛導致寒熱久治不癒,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此方旨在升陽益氣,治療因氣虛而導致邪氣滯留的狀況。補中益氣湯的組成包括:炙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炒白朮、廣皮、當歸、炙升麻、炙柴胡、生薑、去核大棗,加水煎煮服用。
脈象左弦,傍晚發熱早晨涼快,伴有汗出、口渴,屬於少陽瘧疾偏熱證,用青蒿鱉甲湯治療。少陽經與三陰經相近,治療需同時將邪氣引出體外,並防止邪氣入侵。 小柴胡湯以柴胡引邪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益氣護正;黃芩、甘草清裡熱;半夏、生薑調和肝胃,宣發胃陽,降胃陰,疏肝理氣,生薑大棗調和營衛。青蒿鱉甲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有所調整,因瘧疾源於暑濕,與傷寒的致病原因不同,故需調整藥物。青蒿力較柴胡溫和,芳香化濕,能更好地開通經絡;寒邪傷陽,小柴胡湯用人參、甘草、生薑護陽;暑熱傷陰,則用鱉甲護陰。小柴胡湯用薑、半夏降逆氣,青蒿鱉甲湯則用知母、花粉清熱止渴,丹皮清少陽血分,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。這些藥方調整是根據邪氣寒熱輕重的不同而做出的改變。
少陽瘧疾若與傷寒相似,則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口渴嚴重者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;脈象弦而遲者,則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、陳皮。少陽瘧疾類似傷寒少陽證,偏寒重熱輕,故仍用小柴胡湯。內熱口渴嚴重者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生津止渴。脈弦遲則寒更甚,需溫中,故於小柴胡湯中加乾薑、陳皮溫中,使陽氣外達,驅邪外出。
青蒿鱉甲湯組成:青蒿、知母、桑葉、鱉甲、丹皮、花粉,加水煎煮,瘧疾發作前分二次溫服。
小柴胡湯組成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去核大棗,加水煎煮,分二次溫服。可根據《傷寒論》加減。口渴嚴重者去掉半夏,加栝蔞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