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6)
卷二·中焦篇 (16)
1. 濕温
此雖陽氣受傷,隂汁被劫,恰偏於陽傷為多。故救陽立胃基之藥四,存隂瀉邪熱之藥二,喻氏所謂變胃而不受胃變之法也。
加減人參瀉心湯(苦辛温復鹹寒法)
人參(二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枳實(一錢),乾薑(一錢五分),生薑(二錢),牡蠣(二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按大辛大温,與大苦大寒合方,乃厥隂經之定例。葢別臟之與腑,皆分而為二,或上下,或左右,不過經絡貫通,臆膜相連耳,惟肝之與膽,合而為一,膽即居於肝之內,肝動則膽亦動,膽動而肝即隨。肝宜温,膽宜涼,仲景烏梅丸、瀉心湯,立萬世法程矣;於小柴胡,先露其端。
此證瘧邪擾胃,致命胃氣上逆,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?葢胃之為腑,體陽而用隂,本系下降,無上升之理;其嘔吐噦痞,有時上逆,升者胃氣,所以使胃氣上升者,非胃氣也,肝與膽也,故古人以嘔為肝病,今人則以為胃病已耳。
七八、瘧傷胃隂,不飢不飽,不便,潮熱,得食則煩熱愈加,津液不復者,麥冬麻仁湯主之。
暑濕傷氣,瘧邪傷隂,故見證如是。此條與上條不飢不飽不便相同。上條以氣逆味酸不食辨陽傷,此條以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定隂傷也。隂傷既定,復胃隂者莫若甘寒,復酸味者,酸甘化隂也。兩條胃病,皆有不便者何?九竅不和,皆屬胃病也。
麥冬麻仁湯方(酸甘化隂法)
麥冬(連心,五錢),火麻仁(四錢),生白芍(四錢),何首烏(三錢),烏梅肉(二錢),知母(二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
七九、太隂脾瘧,寒起四末,不渴多嘔,熱聚心胸,黃連白芍湯主之,煩躁甚者,可另服牛黃丸一丸。
脾主四肢,寒起四末而不渴,故知其為脾瘧也。熱聚心胸而多嘔,中土病而肝木來乘,故方以兩和肝胃為主。此偏於熱甚,故清熱之品重,而以芍藥收脾隂也。
黃連白芍湯方(苦辛寒法)
黃連(二錢),黃芩(二錢),半夏(三錢),枳實(一錢五分),白芍(三錢),薑汁(五匙,沖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,温服。
八十、太隂脾瘧,脈濡寒熱,瘧來日遲。腹微滿,四肢不暖,露姜飲主之。
此偏於太隂虛寒,故以甘温補正。其退邪之妙,全在用露,清肅能清邪熱,甘潤不傷正隂,又得氣化之妙諦。
露姜飲方(甘温復甘涼法)
人參(一錢),生薑(一錢)
水兩杯半,煮成一杯,露一宿,重湯温服。
八一、太隂脾瘧,脈弦而緩,寒戰,甚則嘔吐噫氣,腹鳴溏泄,苦辛寒法,不中與也;苦辛温法,加味露姜飲主之。
上條純是太隂虛寒,此條邪氣更甚,脈兼弦則土中有木矣,故加温燥泄木退邪。
加味露姜飲方(苦辛温法)
白話文:
濕温
雖然是陽氣受損,陰液被奪,但主要還是偏向陽氣受損。所以治療的藥方,以扶助陽氣、建立脾胃基礎的藥物為主(四味藥),並加入滋陰瀉邪熱的藥物(兩味藥),這正是喻氏所說的「改變胃氣而不被胃氣所改變」的方法。
加減人參瀉心湯(苦辛溫復鹹寒法)
人參(二錢)、黃連(一錢五分)、枳實(一錢)、乾薑(一錢五分)、生薑(二錢)、牡蠣(二錢)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,分二次溫服。
使用大辛大溫與大苦大寒的藥物合方,是厥陰經的常用方法。大致上來說,臟腑之間,都是分而為二,或是上下,或是左右,但經絡互相貫通,彼此相連。唯有肝與膽合而為一,膽居於肝之內,肝臟活動,膽也跟著活動;膽活動,肝也隨之活動。肝喜溫,膽喜涼,仲景的烏梅丸、瀉心湯,是萬世不變的法則;小柴胡湯,則是先開其端。
這種瘧疾侵犯脾胃,導致胃氣上逆的症狀,為何也使用辛溫寒苦相合的藥方呢?因為胃作為腑,其性屬陽而用陰,本應下降,沒有上升的道理;其嘔吐、呃逆、痞滿等症狀,有時會上逆,這是胃氣上升,而使胃氣上升的,並非胃氣本身,而是肝膽,所以古人認為嘔吐是肝病,現代人則多認為是胃病。
七八、瘧疾損傷胃陰,患者食慾不振,大便不通暢,有潮熱,進食後煩熱加重,津液不足,可用麥冬麻仁湯治療。
暑濕傷氣,瘧邪傷陰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這一條與上一條的食慾不振、大便不通暢症狀相同。上一條以氣逆、味酸不食來辨證為陽氣受損,這一條則以潮熱、進食後煩熱加重來確定為陰液受損。陰液受損既已確定,要恢復胃陰,莫過於甘寒藥物,再配合酸味藥物,因為酸甘可以化陰。這兩條胃病,都有大便不通暢的症狀,這是因為九竅不和,都屬於胃病。
麥冬麻仁湯方(酸甘化陰法)
麥冬(連心,五錢)、火麻仁(四錢)、生白芍(四錢)、何首烏(三錢)、烏梅肉(二錢)、知母(二錢)
水八杯,煎煮取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七九、太陰脾瘧,寒邪從四肢開始,不渴、嘔吐較多,胸中發熱,可用黃連白芍湯治療,如果煩躁嚴重,可另服牛黃丸一丸。
脾主四肢,寒邪從四肢開始而又不渴,就知道這是脾瘧。胸中發熱而嘔吐較多,是中土(脾胃)生病,肝木乘脾,所以方子以調和肝胃為主。此症偏於熱盛,所以清熱藥物用量較重,而用白芍藥收斂脾陰。
黃連白芍湯方(苦辛寒法)
黃連(二錢)、黃芩(二錢)、半夏(三錢)、枳實(一錢五分)、白芍(三錢)、薑汁(五匙,沖服)
水八杯,煎煮取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八十、太陰脾瘧,脈象濡弱,寒熱交替,瘧疾發作時間較晚。腹部微脹,四肢不溫,可用露姜飲治療。
此症偏於太陰虛寒,所以用甘溫藥物來補益正氣。其祛邪的妙處,全在於「露」,露水能清肅邪熱,甘潤而不傷正陰,又得到氣化之妙。
露姜飲方(甘溫復甘涼法)
人參(一錢)、生薑(一錢)
水兩杯半,煎煮成一杯,放置一夜,再溫服。
八一、太陰脾瘧,脈象弦而緩,寒戰,嚴重者會嘔吐、呃逆、腹鳴、大便溏瀉,苦辛寒法不行,苦辛溫法,加味露姜飲治療。
上一條純粹是太陰虛寒,這一條邪氣更重,脈象兼見弦,則土中有木(肝木克脾土),所以加入溫燥藥物來瀉木、祛邪。
加味露姜飲方(苦辛溫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