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15)

1. 濕温

奈之何後世醫者,但云勞病,輒用補隂,非惑于丹溪一家之說哉!本論原為外感而設,並不及內傷,茲特因兩感而略言之。

連翹赤豆飲方(苦辛微寒法)

連翹(二錢),山梔(一錢),通草(一錢),赤豆(二錢),花粉(一錢),香豆豉(一錢)

煎送保和丸三錢。

保和丸方(苦辛温平法)

山楂,神麯,茯苓,陳皮,匐子,連翹,半夏

七四、濕甚為熱,瘧邪痞結心下,舌白口渴。煩躁自利,初身痛,繼則心下亦痛,瀉心湯主之。

此瘧邪結心下氣分之方也。

瀉心湯(方法見前)

七五、瘡家濕瘧,忌用發散,蒼朮白虎湯加草果主之。

《金匱》謂瘡家忌汗,發汗則病痙。葢以瘡者血脈間病,心主血脈,血脈必虛而熱,然後成瘡;既成瘡以後,瘡膿又系血液所化,汗為心液,由血脈而達毛竅,再發汗以傷其心液,不痙何待!故以白虎辛涼重劑,清陽明之熱濕,由肺衛而出;加蒼朮、草果,温散脾中重滯之寒濕,亦由肺衛而出。

陽明陽土,清以石膏、知母之辛涼;太隂隂土,温以蒼朮、草果之苦温;適合其臟腑之宜,矯其一偏之性而已。

蒼朮白虎湯加草果方(辛涼復苦温法)

即前白虎湯內加蒼朮,草果。

七六、背寒,胸中痞結,瘧來日晏,邪漸入隂,草果知母湯主之。

此素積煩勞,未病先虛,故伏邪不肯解散,正陽餒弱,邪熱固結。是以草果温太隂獨勝之寒,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,厚朴佐草果瀉中焦之濕蘊,合薑、半而開痞結,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熱;脾胃兼病,最畏木克,烏梅、黃芩清熱而和肝;瘧來日晏,邪欲入隂,其所以升之使出者,全賴草果(俗以烏梅、五味等酸斂,是知其一,莫知其他也。酸味秉厥之氣,居五味之首,與辛味合用,開發陽氣最速,觀小青龍湯自知)。

草果知母湯方(苦辛寒兼酸法)

草果(一錢五分),知母(二錢),半夏(三錢),厚朴(二錢),黃芩(一錢五分),烏梅(一錢五分),花粉(一錢五分),薑汁(五匙,沖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
按此方即吳又可之達原飲去檳榔,加半夏、烏梅、薑汁。治中焦熱結陽陷之證,最為合拍;吳氏乃以治不兼濕邪之温疫初起,其謬甚矣。

再按前賢制方,與集書者選方,不過示學者知法度,為學者立模範而已,未能預測後來之病證,其變幻若何?其兼證若何?其年歲又若何?所謂大匠誨人,能與人規矩,不能使人巧;至於奇巧絕倫之處,不能傳,亦不可傳,可遇而不可求,可暫而不可常者也。學者當心領神會,先務識其所以然之故,而後增減古方之藥品分量,宜重宜輕,宜多宜寡,自有準的,所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!

七七、瘧傷胃陽,氣逆不降,熱劫胃液,不飢不飽,不食不便,渴不欲飲,味變酸濁,加減人參瀉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濕溫

後世的醫生,只說這是勞病,就用補陰的方法治療,是不是被丹溪一家的說法迷惑了!這篇論述原本是針對外感而寫的,並沒有涉及內傷,這裡只是因為兩種病症都涉及到濕,所以簡單說一下。

連翹赤豆飲方(苦辛微寒法)

連翹(二錢),山梔(一錢),通草(一錢),赤豆(二錢),花粉(一錢),香豆豉(一錢)

煎好後服用保和丸三錢。

保和丸方(苦辛溫平法)

山楂,神麴,茯苓,陳皮,麥芽,連翹,半夏

七四、濕氣很重導致發熱,瘧疾邪氣阻塞在心下,舌苔白膩,口渴,煩躁不安,腹瀉,一開始身體疼痛,接著心下也疼痛,用瀉心湯治療。

這是瘧疾邪氣阻塞在心下氣分(上焦)的方子。

瀉心湯(方法前面已述)

七五、瘡瘍患者患上濕熱型瘧疾,忌用發散的藥物,用蒼朮白虎湯加草果治療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瘡瘍患者忌諱出汗,出汗會導致疾病痙攣。這是因為瘡瘍是血脈之間的疾病,心主血脈,血脈必然虛弱而發熱,才會形成瘡瘍;瘡瘍形成後,瘡瘍膿液也是血液轉化的,汗液是心液,通過血脈到達毛孔,再次出汗會損傷心液,不痙攣才怪!所以用白虎湯辛涼重劑,清除陽明經的熱濕,從肺衛排出;加入蒼朮、草果,溫散脾胃中積聚的寒濕,也從肺衛排出。

陽明經屬陽土,用石膏、知母的辛涼來清熱;太陰經屬陰土,用蒼朮、草果的苦溫來溫散;這樣才能符合臟腑的特性,矯正其偏頗之性而已。

蒼朮白虎湯加草果方(辛涼兼苦溫法)

就是在原來的白虎湯裡加入蒼朮、草果。

七六、背部寒冷,胸中痞結,瘧疾發作的時間越來越晚,邪氣逐漸侵入陰分(下焦),用草果知母湯治療。

這是因為素體積聚痰濕,勞累過度,還沒發病就已經虛弱,所以邪氣伏藏而不散,正氣衰弱,邪熱凝結。所以用草果溫通太陰經的寒邪,知母瀉去陽明經的熱邪,厚朴輔助草果瀉去中焦的濕邪,加入生薑、半夏來疏通痞結,花粉輔助知母生津退熱;脾胃同時患病,最怕木克土,所以用烏梅、黃芩清熱而疏肝;瘧疾發作時間越來越晚,邪氣想要侵入陰分,所以要把它升發出來排出體外,全靠草果(民間常用烏梅、五味子等酸斂之品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酸味秉持厥陰之氣,居五味之首,與辛味合用,可以最快速度的宣通陽氣,看看小青龍湯就明白了)。

草果知母湯方(苦辛寒兼酸法)

草果(一錢五分),知母(二錢),半夏(三錢),厚朴(二錢),黃芩(一錢五分),烏梅(一錢五分),花粉(一錢五分),薑汁(五匙,沖)

水五杯,煎煮至二杯,分二次溫服。

按:這個方子就是吳又可的達原飲去掉了檳榔,加了半夏、烏梅、薑汁。治療中焦熱結、陽氣虛陷的證候,非常合適;吳氏用它治療沒有兼夾濕邪的溫疫初期,謬誤很大。

再按:前賢制定的方劑,以及書籍中選錄的方劑,不過是讓學習者知道方法和規範,為學習者樹立榜樣而已,不可能預測以後的病症,其變化如何?其兼證如何?患者的年齡又如何?所謂的大師教導別人,能給人規矩,不能讓人巧妙;至於非常精妙獨特的方面,不能傳授,也不可以傳授,可遇而不可求,可以暫時存在而不能長久存在。學習者應該用心領會,首先要明白其中的道理,然後再增減古方藥物的劑量,該加重的加重,該減少的減少,自有準則,所謂“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”!

七七、瘧疾損傷了胃陽,氣逆不降,熱邪耗傷了胃液,既不飢也不飽,不吃東西也不舒服,口渴但不願喝水,味覺改變,變得酸臭,用加減人參瀉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