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4)
卷二·中焦篇 (14)
1. 濕温
惟羅謙甫具有卓識,力辨隂陽,遵仲景寒濕之旨,出茵陳四逆湯之治。塘於隂黃一證,究心有年,悉用羅氏法而化裁之,無不應手取效。間有始即寒濕,從太陽寒水之化,繼因其人陽氣尚未十分衰敗,得燥熱藥數帖,陽明轉燥金之化而為陽證者,即從陽黃例治之。
七十、夏秋疸病,濕熱氣蒸,外干時令,內蘊水穀,必以宣通氣分為要。失治則為腫脹。由黃疸而腫脹者,苦辛淡法,二金湯主之。
此揭疸病之由,與治疸之法,失治之變,又因變制方之法也。
二金湯方(苦辛淡法)
雞內金(五錢),海金沙(五錢),厚朴(三錢),大腹皮(三錢),豬苓(三錢),白通草(二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
七一、諸黃疸小便短者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
沈氏目南云:此黃疸氣分實證,通治之方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營衛之源,風入胃家氣分,風濕相蒸,是為陽黃;濕熱流於膀胱,氣鬱不化,則小便不利,當用五苓散宣通表裡之邪,茵陳開鬱而清濕熱。
茵陳五苓散(五苓散方見前。五苓散系苦辛温法,今茵陳倍五苓,乃苦辛微寒法)
茵陳末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)
共為細末,和勻,每服三錢,日三服。
《金匱》方不及備載,當於本書研究,獨採此方者,以其為實證通治之方,備外風內濕一則也。
七二、黃疸脈沉,中痞噁心,便結溺赤,病屬三焦里證,杏仁石膏湯主之。
前條兩解表裡,此條統治三焦,有一縱一橫之義。杏仁、石膏開上焦,薑、半開中焦,枳實則由中驅下矣,山梔通行三焦,黃柏直清下焦。凡通宣三焦之方,皆扼重上焦,以上焦為病之始入,且為氣化之先,雖統宣三焦之方,而湯則名杏仁石膏也。
杏仁石膏湯方(苦辛寒法)
杏仁(五錢),石膏(八錢),半夏(五錢),山梔(三錢),黃柏(三錢),枳實汁(每次三茶匙,沖),薑汁(每次三茶匙,沖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。
七三、素積勞倦,再感濕温,誤用發表,身面俱黃,不飢溺赤,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。
前第七十條,由黃而變他病,此則由他病而變黃,亦遙相對待。證系兩感,故方用連翹赤豆飲以解其外,保和丸以和其中,俾濕温、勞倦、治逆,一齊解散矣。保和丸苦温而運脾陽,行在裡之濕;陳皮、連翹由中達外,其行濕固然矣。兼治勞倦者何?經云:勞者温之。葢人身之動作云為,皆賴陽氣為之主張,積勞傷陽。
勞倦者,困勞而倦也,倦者,四肢倦怠也。脾主四肢,脾陽傷,則四肢倦而無力也。再肺屬金而主氣,氣者陽也;脾屬土而生金,陽氣雖分內外,其實特一氣之轉輸耳。勞雖自外而來,外陽既傷,則中陽不能獨運,中陽不運,是人之賴食濕以生者,反為食濕所困,脾即困所食濕,安能不失牝馬之貞,而上承乾健乎!古人善治勞者,前者有仲景,後則有東垣,均從此處得手。
白話文:
濕温
羅謙甫獨具慧眼,深入探討陰陽,遵循張仲景寒濕理論,提出用茵陳四逆湯治療濕溫病。對於陰黃(黃疸)這個病症,他潜心研究多年,運用並改良羅氏療法,療效顯著。有些病人一開始就是寒濕證,由太陽經寒水所致,因其陽氣尚未完全衰敗,服用溫燥藥數劑後,轉為陽明經燥熱證,則可參照陽黃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七十、夏秋季節的黃疸病,濕熱之氣蒸騰,外受時令暑濕之邪,內蘊水谷不化之氣,必須疏通氣分為首要。若治療失當,則會發展成腫脹。由黃疸發展成腫脹的,可用苦辛淡法,以二金湯治療。
這段文字闡述了黃疸病的病因、治療方法、治療失誤後的變化以及針對變化調整方劑的方法。
二金湯方(苦辛淡法)
雞內金(五錢)、海金沙(五錢)、厚朴(三錢)、大腹皮(三錢)、豬苓(三錢)、白通草(二錢)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
七一、各種黃疸伴隨小便短少的,用茵陳五苓散治療。
沈氏在《傷寒明理論》中說:這是黃疸氣分實證的通用方劑。胃是水穀的消化吸收之處,也是營衛之氣的來源,風邪入侵胃部氣分,風濕之邪相互蒸騰,則為陽黃;濕熱之邪流注膀胱,氣機鬱滯不化,則小便不利,應當用五苓散疏通表裡邪氣,再用茵陳蒿解鬱清濕熱。
茵陳五苓散(五苓散方劑見前,五苓散屬苦辛溫法,此方茵陳加倍於五苓散,屬苦辛微寒法)
茵陳末(十分)、五苓散(五分)
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,每日三次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方劑並未完全記載,本書獨選此方,是因為它是治療實證的通用方劑,能同時治療外感風邪和內蘊濕邪。
七二、黃疸患者脈象沉弱,胸悶噁心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此病屬於三焦里證,可用杏仁石膏湯治療。
前兩條分別從表裡兩方面論治,這一條則統治三焦,一縱一橫,各有側重。杏仁、石膏開通上焦,半夏、薑汁開通中焦,枳實則從中焦向下焦驅邪,山梔子通行三焦,黃柏清泄下焦。凡是疏通三焦的方劑,都注重上焦的治療,因為疾病的入侵始於上焦,也是氣機升降的起始點,雖然是疏通三焦的方劑,但此方卻名為杏仁石膏湯。
杏仁石膏湯方(苦辛寒法)
杏仁(五錢)、石膏(八錢)、半夏(五錢)、山梔(三錢)、黃柏(三錢)、枳實汁(每次三茶匙,沖服)、薑汁(每次三茶匙,沖服)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
七三、素體勞累,再次感受濕溫之邪,誤用發汗藥物,導致面目皆黃,不飢,小便短赤,可用連翹赤豆飲送服保和丸治療。
前七十分所述的是由黃疸轉變成其他疾病,而這一條則是由其他疾病轉變成黃疸,兩者相互對應。此證是感受兩種邪氣,因此用連翹赤豆飲以解外邪,用保和丸以調和脾胃,使濕溫、勞倦、治療失當等因素,都能得以消除。保和丸味苦溫,可以運脾陽,行裡濕;陳皮、連翹則由內達外,以祛除濕邪。為何還要治療勞倦呢?因為經書上說:「勞者溫之」。人體的各種活動都依靠陽氣來維持,積勞傷陽。
勞倦是指過度勞累而疲倦,倦是指四肢疲乏無力。脾主四肢,脾陽受損,則四肢倦怠無力。再者,肺屬金而主氣,氣即陽氣;脾屬土而生金,陽氣雖分佈於內外,但實際上是同一氣機的轉輸。勞累雖然始於外,但外陽受損,則中陽就不能獨運,中陽不運,人體依靠水穀精微來維持生命,反而被水穀所困,脾失健運,又怎能保持正常功能,而上承乾健呢!古人善於治療勞倦,如仲景和李東垣,都是從這方面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