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13)

1. 濕温

杏仁薏苡湯(苦辛温法)

杏仁(三錢),薏苡(三錢),桂枝(五分),生薑(七分),厚朴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防己(一錢五分),白蒺藜(二錢)

水五杯,煮三杯,渣再煮一杯,分温三服。

六八、暑濕痺者,加減木防己湯主之

此治痺之祖方也。風勝則引,引者(吊痛掣痛之類,或上或下,四肢遊走作痛,經謂行痺是也)加桂枝、桑葉。濕勝則腫,腫者(土曰敦阜。加滑石、萆薢、蒼朮。寒勝則痛,痛者加防己、桂枝、薑黃、海桐皮。面赤口涎自出者(《靈樞》謂:胃熱則廉泉開。)重加石膏、知母。

絕無汗者,加羌活、蒼朮,汗多者加黃耆、炙甘草。兼痰飲者,加半夏、厚朴、廣皮。因不能備載全文,故以祖方加減如此,聊示門徑而已。

加減木防己湯(辛温辛涼復法)

防己(六錢),桂枝(三錢),石膏(六錢),杏仁(四錢),滑石(四錢),白通草(二錢),薏仁(三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温三服。見小效不即退者,加重服,日三夜一。

六九、濕熱不解,久釀成疸,古有成法,不及備載,聊列數則,以備規矩(下瘧、痢等證仿此)。

本論之作,原補前人之未備,已有成法可循者,安能盡錄。因橫列四時雜感,不能不列濕温,連類而及,又不能不列黃疸、瘧、痢,不過略標法則而已。按濕温門中,其證最多,其方最夥;葢土居中位,穢濁所歸,四方皆至,悉可兼證,故錯綜參伍,無窮極也。

即以黃疸一證而言,《金匱》有辨證三十五條,出治一十二方,先審黃之必發不發,在於小便之利與不利;疸之易治難治,在於口之渴與不渴;再察瘀熱入胃之因,或因外並,或因內發,或因食谷,或固酣酒,或因勞色,有隨經蓄血,入水黃汗;上盛者一身盡熱,下郁者小便為難;又有表虛里虛,熱除作噦,火劫致黃。

知病有不之因,故治有不紊之法:於是脈弦脅痛,少陽未罷,仍主以和;渴飲水漿,陽明化燥,急當瀉熱;濕在上,以辛散,以風勝;濕在下,以苦泄,以淡滲;如狂蓄血,勢以必攻;汗後溺白,自宜投補;酒客多蘊熱,先用清中,加之分利,後必顧其脾陽;女勞有穢濁,始以解毒,繼以滑竅,終當峻補眞隂;表虛者實衛,裡虛者建中;入水火劫,以及治逆變證,各立方論,以為後學津梁。至寒濕在裡之治,陽明篇中,惟見一則,不出方論,指人以寒濕中求之。

葢脾本畏木而喜風燥,制水而惡寒濕。今隂黃一證,寒濕相摶,譬如卑監之土,須暴風日之陽,純隂之病,療以辛熱無疑,方雖不出,法已顯然。奈丹溪云:不必分五疸,總是如盦醬相似。以為得治黃之扼要,殊不知以之治陽黃,猶嫌其混,以之治隂黃,惡乎可哉!喻嘉言於隂黃一證。竟謂仲景方論亡失,恍若無所循從。

白話文:

濕溫

杏仁薏苡湯(苦辛溫法)包含杏仁、薏苡仁、桂枝、生薑、厚朴、半夏、防己、白蒺藜等藥材,以特定比例用水煎煮,分三次溫服。

暑濕痺證,可加減木防己湯治療,此方為治療痺證的基礎方劑。若風邪盛則加桂枝、桑葉;濕邪盛則加滑石、萆薢、蒼朮;寒邪盛則加防己、桂枝、薑黃、海桐皮;伴隨面紅口涎自流則加石膏、知母;無汗者加羌活、蒼朮;汗多者加黃耆、炙甘草;兼有痰飲者加半夏、厚朴、廣皮。因篇幅有限,僅以此祖方加減法示範治療方法。

加減木防己湯(辛溫辛涼復法)包含防己、桂枝、石膏、杏仁、滑石、白通草、薏仁等藥材,以特定比例用水煎煮,分三次溫服。療效不佳則增加服藥次數。

濕熱久不解而導致黃疸,古已有成熟療法,但篇幅有限,僅列舉部分方法,其他如瘧疾、痢疾等症狀治療方法可參考此法。

本書旨在補充前人未盡之處,對於已有成熟療法者,便不再贅述。本書涵蓋四季雜病,因此不得不提及濕溫,並由此聯想到黃疸、瘧疾、痢疾,僅簡述其治療原則。濕溫病證繁多,處方眾多,因脾土居中,臟腑污濁之氣匯聚於此,故臨床表現錯綜複雜,變化無窮。

以黃疸為例,《金匱要略》中就有35條辨證和12個處方,需先判斷黃疸的發病與否,取決於小便的通利與否;黃疸的難易治療,取決於口渴與否;再觀察瘀熱入胃的原因,可能是外感或內發,或是飲食、飲酒、勞累等因素,甚至因經血蓄積而致水腫黃疸;上焦實熱則全身發熱,下焦鬱熱則小便困難;此外還有表虛裡虛、熱退後出現呃逆、火邪灼傷導致黃疸等情況。

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:脈弦脅痛,少陽未解,則應和解;口渴飲水,陽明熱盛,則需瀉熱;濕邪在上,則用辛散風寒之法;濕邪在下,則用苦寒泄熱、淡滲利濕之法;瘀血蓄積,則需攻破瘀血;汗後小便清白,則需補益;飲酒者多蘊熱,先清熱解毒,再利濕,最後顧護脾陽;婦女勞損有穢濁,先解毒,後通利,最後峻補真陰;表虛者實衛,裡虛者補中;水火燙傷及其他逆證,都有相應的處方和論述,供後學參考。至於寒濕在裡之治,陽明篇中僅有一例,未列出處方,需根據寒濕證候來判斷。

脾土本性畏木而喜燥,能制水而惡寒濕。陰黃證寒濕相搏,猶如低窪之地,需陽光暴曬才能乾燥。純陰之證,用辛熱之法治療無疑,雖然方劑未列出,但治療原則已明確。但丹溪先生認為不必區分五種黃疸,皆如腐敗之醬,認為這是治療黃疸的關鍵,殊不知用此法治療陽黃尚嫌混亂,更遑論陰黃了!喻嘉言先生認為,對於陰黃證,仲景方論有所缺失,似乎沒有可以遵循的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