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中焦篇 (12)

1. 濕温

經謂:風寒濕三者合而為痺。《金匱》謂:經熱則痺。葢《金匱》誠補《內經》之不足。痺之因於寒者固多,痺之兼乎熱者,亦復不少,合參二經原文,細驗於臨證之時,自有權衡。本論因載濕温而類及熱痺,見濕温門中,原有痺證,不及備載痺證之全,學者欲求全豹,當於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、喻氏、葉氏以及宋元諸名家,合而參之自得。大抵不越寒熱兩條,虛實異治。

寒痺勢重而治反易,熱痺勢緩而治反難,實者單病軀殼易治,虛者兼病臟腑夾痰飲腹滿等證,則難治矣,猶之傷寒兩感也。此條以舌灰目黃,知其為濕中生熱,寒戰熱熾,知其在經絡;骨骱疼痛,知其為痺證。若泛用治濕之藥,而不知循經入絡,則罔效矣。

故以防己急走經絡之濕,杏仁開肺氣之先,連翹清氣分之濕熱,赤豆清血分之濕熱,滑石利竅而清熱中之濕,山梔肅肺而瀉濕中之熱,薏苡淡滲而主攣痺,半夏辛平而主寒熱,蠶砂化濁道中清氣,痛甚加片子薑黃、海桐皮者,所以宣絡而止痛也。

宣痺湯方(苦辛通法)

防己(五錢),杏仁(五錢),滑石(五錢),連翹(三錢),山梔(三錢),薏苡(五錢),半夏(醋炒,三錢),晚蠶砂(三錢),赤小豆皮(三錢,赤小豆乃五穀中之赤小豆,味酸肉赤,涼水浸取皮用。非藥肆中之赤小豆,藥肆中之赤豆乃廣中野豆,赤皮蒂黑肉黃,不入藥者也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温三服。痛甚加片子薑黃二錢,海桐皮三錢。

六六、濕鬱經脈,身熱身痛,汗多自利,胸腹白疹,內外合邪,純辛走表,純苦清熱,皆在所忌,辛涼淡法,薏苡竹葉散主之。

上條但痺在經脈,此則臟腑亦有邪矣,故又立一法。汗多則表陽開,身痛則表邪郁,表陽開而不解表邪,其為風濕無疑,葢汗之解者寒邪也,風為陽邪,尚不能以汗解,況濕為重濁之隂邪,故雖有汗不解也。學者於有汗不解之證,當識其非風則濕,或為風濕相搏也。自利者小便必短,白疹者,風濕鬱於孫絡毛竅。

此濕停熱鬱之證,故主以辛涼解肌表之熱,辛淡滲在裡之濕,俾表邪從氣化而散。里邪從小便而驅,雙解表裡之妙法也,與下條互斟自明。

薏苡竹葉散方(辛涼淡法,亦輕以去實法)

薏苡(五錢),竹葉(三錢),飛滑石(五錢),白蔻仁(一錢五分),連翹(三錢),茯苓塊(五錢)白通草(一錢五分)

共為細末,每服五錢,日三服。

六七、風暑寒濕,雜感混淆,氣不主宣,咳嗽頭脹,不飢舌白,肢體若廢,杏仁薏苡湯主之。

雜感混淆,病非一端,乃以氣不主宣四字為扼要。故以宣氣之藥為君。既兼雨濕中寒邪,自當變辛涼為辛温。此條應入寒濕類中,列於此者,以其為上條之對待也。

白話文:

濕溫

古籍記載,風寒濕三者合在一起會導致痺證。《金匱要略》則說,經絡有熱也會導致痺證。總體來說,《金匱要略》補足了《內經》的不足。痺證多因寒邪引起,但兼有熱邪的也不少。要結合兩部經典原文,仔細驗證臨床情況,才能做出正確判斷。本文因為記載濕溫,所以也涉及到熱痺,濕溫篇中原本就包含痺證,所以沒有詳盡記載所有痺證,想要全面了解痺證,應該參考《內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喻嘉言、葉天士以及宋元時期諸多名家的著作,綜合研究才能理解透徹。總的來說,痺證不外乎寒熱兩種,虛實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寒痺病情嚴重但治療相對容易,熱痺病情緩慢但治療相對困難。實證單純病在軀體容易治療,虛證則兼有臟腑病變、痰飲、腹脹等症狀,就比較難治癒,就像傷寒感受兩種邪氣一樣。本文所述,舌苔灰白、眼睛黃染,說明濕邪中生熱;寒戰和高熱交替出現,說明邪氣在經絡;骨節疼痛,說明是痺證。如果泛用治療濕邪的藥物,而不注意藥物循經絡作用,就會沒有效果。

因此,用防己來快速疏通經絡中的濕邪,杏仁宣通肺氣,連翹清泄氣分濕熱,赤小豆清泄血分濕熱,滑石利竅排泄濕熱,山梔清熱瀉肺濕熱,薏苡仁淡滲利水,主治攣縮性痺證,半夏辛溫,主治寒熱,蠶砂化解濁氣,清利氣機,疼痛劇烈者加片姜黃、海桐皮,以此宣通經絡止痛。

宣痺湯方(苦辛通法)

防己(五錢),杏仁(五錢),滑石(五錢),連翹(三錢),山梔(三錢),薏苡仁(五錢),半夏(醋炒,三錢),晚蠶砂(三錢),赤小豆皮(三錢,真正的赤小豆是五穀中的赤小豆,豆皮赤色,肉質鮮紅,需用涼水浸泡取皮使用,而非藥鋪中售賣的赤豆,藥鋪的赤豆是廣野豆,赤皮黑蒂黃肉,不能入藥)

水八杯,煮至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疼痛劇烈者加片姜黃二錢,海桐皮三錢。

六六、濕邪鬱阻經脈,身熱身痛,汗多自利(小便量多),胸腹出現白色疹子,內外皆受邪氣侵犯,單用辛溫藥走表,單用苦寒藥清熱,都是禁忌。應當使用辛涼平和的方法,薏苡竹葉散主治。

上面一種情況痺證只在經脈,而這種情況臟腑也有邪氣,所以另立一方。汗多說明表陽氣開洩,身痛說明表邪鬱滯,表陽氣開洩卻不能解表邪,這是風濕邪氣無疑,因為能發汗的是寒邪,風邪是陽邪,尚且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何况濕邪是重濁的陰邪,所以即使出汗也不能解表。學習者對於有汗而不解的證候,應該知道它不是風邪就是濕邪,或者風濕邪氣互相搏結。小便自利則小便必然短少,白色疹子則是風濕鬱滯於皮膚毛竅。

這是濕邪停滯,熱邪鬱結的證候,所以主要用辛涼解表藥疏散肌表的熱邪,用辛味淡滲的藥物去除裡面的濕邪,使表邪隨著氣機的宣通而散開,裡邪隨著小便排出,這是雙解表裡的妙法,與下一條互相參照就能明白。

薏苡竹葉散方(辛涼淡法,也是輕瀉實邪的方法)

薏苡仁(五錢),竹葉(三錢),滑石(五錢,研成細末),白蔻仁(一錢五分),連翹(三錢),茯苓(五錢),白通草(一錢五分)

研成細末,每次服五錢,每日三次。

六七、風暑寒濕等邪氣雜感混淆,氣機不能宣通,咳嗽、頭脹、不飢、舌苔白、肢體無力,杏仁薏苡湯主治。

邪氣雜感混淆,病情不是單一的,以「氣不主宣」四字為要點。所以用宣通氣機的藥物為主藥。因為兼有雨水濕邪和寒邪,所以應該把辛涼藥改為辛溫藥。這一條應該列入寒濕類,之所以列在這裡,是因為它是上一條的相對應的病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