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11)
卷二·中焦篇 (11)
1. 濕温
穢濕而致脘悶,故用正氣散之香開;便泄而知脾胃俱傷,故加大腹運脾氣,穀芽升胃氣也。以上二條,應入前寒濕類中,以同為加減正氣散法,欲觀者知化裁古方之妙,故列於此。
五加減正氣散(苦辛温法)
藿香梗(二錢),廣皮(一錢五分),茯苓塊(三錢),厚朴(二錢),大腹皮(一錢五分),穀芽(一錢),蒼朮(二錢)
水五杯,煮二杯,日再服。
按今人以藿香正氣散,統治四時感冒,試問四時止一氣行令乎?抑各司一氣,且有兼氣乎?況受病之身軀臟腑,又各有不等乎?歷觀前五法,均用正氣散,而加法各有不同,亦可知用藥非絲絲入扣,不能中病,彼泛論四時不正之氣,與統治一切諸病之方,皆未望見軒岐之堂室者也,烏可云醫乎!
六三、脈緩身痛,舌淡黃而滑,渴不多飲,或竟不渴,汗出熱解,繼而復熱,內不能運水穀之濕,外復感時令之濕,發表攻裡,兩不可施,誤認傷寒,必轉壞證,徒清熱則濕不退,徒祛濕則熱愈熾,黃芩滑石湯主之。
脈緩身痛,有似中風,但不浮,舌滑不渴飲,則非中風矣。若系中風,汗出則身痛解而熱不作矣;今繼而復熱者,乃濕熱相蒸之汗,濕屬隂邪,其氣留連,不能因汗而退,故繼而復熱。內不能運水穀之濕,脾胃困於濕也;外復受時令之濕,經絡亦困於濕矣。倘以傷寒發表攻裡之法施之,發表則誅伐無過之表,陽傷而成痙;攻裡則脾胃之陽傷,而成洞泄寒中,故必轉壞證也。
濕熱兩傷,不可偏治,故以黃芩、滑石、茯苓皮清濕中之熱,蔻仁、豬苓宣濕邪之正,再加腹皮、通草,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,氣化則濕化,小便利則火腑通而熱自清矣。
黃芩滑石湯方(苦辛寒法)
黃芩(三錢),滑石(三錢),茯苓皮(三錢),大腹皮(二錢),白蔻仁(一錢),通草(一錢),豬苓(三錢)
水六杯,煮取二杯,渣再煮一杯,分温三服。
六四、陽明濕温,嘔而不渴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;嘔甚而痞者,半夏瀉心湯去人參、乾薑、大棗、甘草加枳實、生薑主之。
嘔而不渴者,飲多熱少也,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,逐其飲而嘔自止。嘔而兼痞,熱邪內陷,與飲相摶,有固結不通之患,故以半夏瀉心,去參、薑、甘、棗之補中,加枳實、生薑之宣胃也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
半夏(六錢),茯苓(六錢),生薑(四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
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甘草大棗加枳實生薑方
半夏(六錢),黃連(二錢),黃芩(三錢),枳實(三錢),生薑(三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,虛者復納人參、大棗。
六五、濕聚熱蒸,蘊於經絡,寒戰熱熾,骨骱煩疼,舌色灰滯,面目萎黃,病名濕痺,宣痺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濕溫
腹部悶脹,是因濕邪所致,所以用正氣散的芳香之氣來疏通;大便稀溏則說明脾胃都受損了,所以加大腹皮運化脾胃之氣,穀芽則提升胃氣。以上兩點,都應該歸類到前述寒濕的範疇,它們都是加減正氣散的應用方法。為了讓讀者了解化裁古方的方法,所以列舉在此。
五加減正氣散(苦辛溫法)
藿香梗(2錢),廣皮(1.5錢),茯苓塊(3錢),厚朴(2錢),大腹皮(1.5錢),穀芽(1錢),蒼朮(2錢)
水五杯,煎煮成二杯,每日服用二次。
現在有些人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四季感冒,試問四季感冒只有一種邪氣嗎?還是各有不同的邪氣,甚至還有兼雜的邪氣?況且,患者的身體臟腑狀況,又各有不同呢?觀察前面的五種方法,都用了正氣散,但加減的藥物各有不同,這也說明用藥必須精確,才能對症下藥。那些泛泛而論四季不正之氣,或用一種方劑來治療所有疾病的,都未能理解軒轅黃帝與岐伯的醫學精髓,怎麼能稱之為醫生呢!
六三、脈象緩慢,身體疼痛,舌苔淡黃而濕潤,口渴不多或不渴,汗出後症狀減輕,但隨後又發熱,體內不能運化水穀的濕邪,體外又感受了時令的濕邪,此時既不能發汗解表,也不能攻裡,如果誤認為是傷寒,就會病情加重,單純清熱則濕邪不退,單純祛濕則熱邪更盛,所以用黃芩滑石湯治療。
脈象緩慢,身體疼痛,看起來像中風,但脈象不浮,舌苔濕潤不渴,這就不是中風。如果是中風,出汗後疼痛就會減輕,也不會再發熱;現在汗出後又發熱,這是濕熱相蒸引起的汗,濕邪屬陰邪,其邪氣纏綿不去,所以汗出後仍然發熱。體內不能運化水穀的濕邪,是因為脾胃被濕邪困阻;體外又感受了時令的濕邪,經絡也被濕邪困阻。如果用傷寒的發汗解表和攻裡的方法治療,發汗解表會損傷陽氣而導致痙攣;攻裡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,導致腹瀉和寒邪內侵,所以病情一定會加重。
濕熱兩種邪氣同時侵犯,不能單獨治療,所以用黃芩、滑石、茯苓皮來清濕熱,白蔻仁、豬苓來宣散濕邪,再加腹皮、通草,共同起到宣暢氣機和利尿的作用,氣機通暢則濕邪化解,小便通利則體內的熱邪自然消除。
黃芩滑石湯方(苦辛寒法)
黃芩(3錢),滑石(3錢),茯苓皮(3錢),大腹皮(2錢),白蔻仁(1錢),通草(1錢),豬苓(3錢)
水六杯,煎煮成二杯,藥渣再煮一杯,分三次溫服。
六四、陽明經濕溫證,嘔吐但不口渴,用小半夏加茯苓湯;嘔吐嚴重且胸悶,用半夏瀉心湯去人參、乾薑、大棗、甘草,加枳實、生薑。
嘔吐但不口渴,是飲邪過多,熱邪較少,所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,來去除飲邪,嘔吐自然停止。嘔吐並伴有胸悶,是熱邪內陷,與飲邪相搏結,導致氣機不通,所以用半夏瀉心湯,去除此方中人參、乾薑、甘草、大棗的補益作用,加入枳實、生薑來疏通胃氣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
半夏(6錢),茯苓(6錢),生薑(4錢)
水五杯,煎煮成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
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甘草大棗加枳實生薑方
半夏(6錢),黃連(2錢),黃芩(3錢),枳實(3錢),生薑(3錢)
水八杯,煎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,體虛者可再加入人參、大棗。
六五、濕邪聚集,熱邪蒸騰,蘊積於經絡,寒戰高熱,骨骼肌肉疼痛,舌苔灰暗,面色萎黃,這種病叫做濕痺,用宣痺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