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9)
卷二·中焦篇 (9)
1. 濕温
(瘧、痢、疸、痺附)
五四、濕熱上焦未清,裡虛內陷,神識如蒙,舌滑脈緩,人參瀉心湯加白芍主之。
濕在上焦,若中陽不虛者,必始終在上焦,斷不內陷;或因中陽本虛,或因誤傷於藥,其勢必致內陷。濕之中人也,首如裹,目如蒙,熱能令人昏,故神識如蒙,此與熱邪直入包絡譫語神昏有間。裡虛故用人參護里陽,白芍以護眞隂;濕陷於裡,故用乾薑、枳實之辛通;濕中兼熱,故用黃芩、黃連之苦降。此邪已內陷,其勢不能還表,法用通降,從里治也。
人參瀉心湯方(苦辛寒兼甘法)
人參(二錢),乾薑(二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枳實(一錢),生白芍(二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五五、濕熱受自口鼻,由募原直走中道,不飢不食,機竅不靈,三香湯主之。
三香湯方(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)
栝蔞皮(三錢),桔梗(三錢),黑山梔(二錢),枳殼(二錢),鬱金(二錢),香豉(二錢),降香末(三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〔方論〕按此證由上焦而來,其機尚淺,故用蔞皮、桔梗、枳殼微苦微辛開上,山梔輕浮微苦清熱,香豉、鬱金、降香化中上之穢濁而開鬱。上條以下焦為邪之出路,故用重;此條以上焦為邪之出路,故用輕;以下三焦均受者,則用分消。彼此互參,可以知葉氏之因證制方,心靈手巧處矣!惜散見於案中而人多不察,茲特為拈出,以槪其餘。
五六、吸受穢濕,三焦分布,熱蒸頭脹,身痛嘔逆,小便不通,神識昏迷,舌白,渴不多飲,先宜芳香通神利竅,安宮牛黃丸;續用淡滲分消濁濕,茯苓皮湯。
按此證表裡經絡臟腑三焦,俱為濕熱所困,最畏內閉外脫,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而護神明;但牛黃丸不能利濕分消,故繼以茯苓皮湯。
安宮牛黃丸(方法見前)
茯苓皮湯(淡滲兼微辛微涼法)
茯苓皮(五錢),生薏仁(五錢),豬苓(三錢),大腹皮(三錢),白通草(三錢),淡竹葉(二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。
五七、陽明濕温,氣壅為噦者,新制桔皮竹茹湯主之。
按《金匱》桔皮竹茹湯,乃胃虛受邪之治,今治濕熱壅遏胃氣致噦,不宜用參甘峻補,故改用柿蒂。按柿成於秋,得陽明燥金之主氣,且其形多方,他果未之有也,故治肺胃之病有獨勝(肺之臟象屬金,胃之氣運屬金)。
柿蒂乃柿之歸束處,凡花皆散,凡子皆降,凡降先收,從生而散而收而降,皆一蒂為之也,治逆呃之能事畢矣(再按:草木一身,蘆與蒂為升降之門戶,載生氣上升者蘆也,受隂精歸藏者蒂也,格物者不可不於此會心焉)。
新制桔皮竹茹湯(苦辛通降法)
白話文:
濕溫
瘧疾、痢疾、黃疸、痺證等疾病,都可能與濕溫有關。
- 若濕熱停滯上焦,且體內虛弱,出現神志不清、舌苔光滑、脈象緩弱等症狀,可用人參瀉心湯加白芍治療。 濕邪停留在上焦,如果中焦陽氣不虛,濕邪通常不會下陷;但若中焦陽氣本就虛弱,或因藥物誤用而傷及陽氣,則濕邪容易內陷。濕邪入裡,患者會感覺頭昏沉、視物模糊,濕熱會讓人昏迷,所以神志不清;這與熱邪直接侵犯心包導致神志不清有所不同。方中用人參補益中焦陽氣,白芍滋養陰液;用乾薑、枳實辛溫通利,驅散濕邪;用黃芩、黃連苦寒清熱瀉火。因為濕邪已內陷,治療應從裡通降。
人參瀉心湯:人參、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枳實、生白芍。
- 若濕熱從口鼻侵入,循經絡直達腹部,出現不飢不食、反應遲鈍等症狀,可用三香湯治療。
三香湯:栝樓皮、桔梗、黑山梔、枳殼、鬱金、香豉、降香。
此方用於濕熱從上焦侵入,邪氣較淺,故用藥較輕,以辛香之品開通上焦,清熱利濕。與下焦濕熱從下焦排出之法不同。
- 若吸入污濁濕邪,遍佈三焦,出現頭脹、身痛、嘔吐、尿閉、神志昏迷、舌苔白、口渴不甚等症狀,應先用芳香開竅的安宮牛黃丸以保護神志,再用淡滲利濕的茯苓皮湯以消除濕濁。 此證表裡經絡、臟腑三焦皆受濕熱困擾,最怕內閉外脫,故先用牛黃丸開竅,再用茯苓皮湯利濕。
安宮牛黃丸(用法見前) 茯苓皮湯:茯苓皮、生薏仁、豬苓、大腹皮、白通草、淡竹葉。
- 若陽明經濕溫,氣機阻滯導致呃逆,可用新制桔皮竹茹湯治療。 《金匱要略》中桔皮竹茹湯用於胃虛受邪,但此處為濕熱阻遏胃氣,故不用人參等溫補藥,改用柿蒂。柿蒂入肺胃經,有獨特療效。 柿蒂為柿子果實的蒂頭,具有引降之功,能有效治療呃逆。
新制桔皮竹茹湯: (方劑組成未在原文中明確列出,但說明了以柿蒂代替部分藥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