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7)
卷二·中焦篇 (7)
1. 寒濕
按此證夏日濕蒸之時最多,故因霍亂而類記於此。中陽本虛,內停寒濕,又為蒸騰穢濁之氣所幹,由口鼻而直行中道,以致腹中陽氣受逼,所以相爭而為絞痛;胃陽不轉,雖欲吐而不得;脾陽困閉,雖欲利而不能,其或經絡亦受寒濕,則筋如轉索,而後者向前矣;中陽虛而肝木來乘,則厥。
俗名發痧者何?葢以此證病來迅速,或不及延醫,或醫亦不識,相傳以錢,或用瓷碗口,蘸薑湯或麻油,刮其關節,刮則其血皆分,住則復合,數數分合,動則生陽,關節通而氣得轉,往往有隨手而愈者,刮處必現血點,紅紫如沙,故名痧也。但刮後須十二時不飲水,方不再發。
不然則留邪在絡,稍受寒發怒,則舉發矣。以其欲吐不吐,欲利不利而腹痛,故又名乾霍亂。其轉筋名轉筋火者,以常發於夏月,夏月火令,又病迅速如火也,其實乃伏隂與濕相搏之故。
以大建中之蜀椒,急驅隂濁下行,乾薑温中,去人參、膠飴者,畏其滿而守也,加厚朴以瀉濕中濁氣,檳榔以散結氣,直達下焦,廣皮通行十二經之氣,改名救中湯,急驅濁隂,所以救中焦之眞陽也。九痛丸一面扶正,一面驅邪,其驅邪之功最迅,故亦可服。再按前吐瀉之霍亂,有隂陽二證,乾霍亂則純有隂而無陽,所謂天地不通,閉塞而成冬,有若否卦之義。若語言亂者,邪干心包,故先以至寶丹,驅包絡之邪也。
救中湯方(苦辛通法)
蜀椒(炒出汗,三錢),淡乾薑(四錢),厚朴(三錢),檳榔(二錢),廣皮(二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兼轉筋者,加桂枝(三錢),防己(五錢),薏仁(三錢)。厥者加附子二錢。
九痛丸方(治九種心痛,苦辛甘熱法)
附子(三兩),生狼牙(一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一兩),吳茱萸(一兩),巴豆(去皮心熬碾如膏,一兩)
蜜丸梧子大,酒下,強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,弱者二丸。
兼治卒中惡,腹脹痛,口不能言;又治連年積冷,流注心胸痛,並冷、衝上氣,落馬、墜車、血病等證皆主之。忌口如常法。
〔方論〕《內經》有五臟胃腑心痛,並痰蟲食積,即為九痛也。心痛之因,非風即寒,故以乾薑、附子驅寒壯陽,吳茱萸能降肝臟濁隂下行,生狼牙善驅浮風,以巴豆驅逐痰蟲陳滯之積,人參養正驅邪,因其藥品氣血皆入,補瀉攻伐皆備,故治中惡腹脹痛等證。
附錄《外臺》走馬湯,治中惡、心痛、腹脹、大便不通,苦辛熱法。沈目南注云:中惡之證,俗謂絞腸烏痧,即穢臭惡毒之氣,直從口鼻,入於心胸腸胃臟腑,壅塞正氣不行,故心痛腹脹,大便不通,是為實證。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裡清濁之分。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,急攻其邪,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,使邪從後隂,一掃盡除,則病得愈。若緩須臾,正氣不通,營衛隂陽機息則死,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。
白話文:
寒濕
此症在夏季濕熱之時最為常見,故與霍亂類似,在此一併記載。體內陽氣本就虛弱,又停滯寒濕,再加上穢濁之氣的侵襲,從口鼻直入腹中,導致腹部陽氣受阻,互相爭奪而引起絞痛;胃陽不運轉,想吐卻吐不出來;脾陽受阻,想瀉卻瀉不出來;若經絡也受寒濕侵犯,則筋脈如同絞索一般,疼痛會由後往前蔓延;體內陽氣虛弱,肝氣乘勢而上,則會出現厥症(四肢厥冷)。
俗稱「發痧」是怎麼回事呢?這是因為此症發病迅速,可能來不及找醫生,或者醫生也不認識此病,因此民間流傳用銅錢或瓷碗邊緣沾取薑湯或麻油,刮拭關節,刮拭時血液會分散,停止刮拭則血液會重新聚集,反覆多次,能促進陽氣運行,打通關節,氣血暢通,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痊癒。刮拭處會出現紅紫色的血點,如同沙粒般,因此稱之為「痧」。但是刮拭後十二小時內不能喝水,以免復發。
否則邪氣會停留在經絡中,稍受寒涼或生氣,就會再次發作。由於想吐吐不出,想瀉瀉不出,且伴有腹痛,故又稱「乾霍亂」。「轉筋」又稱「轉筋火」,是因為常在夏季發病,夏季陽氣旺盛,此病發病又迅速如火,其實這是陰寒與濕邪交爭搏鬥造成的。
治療方法是用大建中湯加減,以蜀椒急驅陰濁之氣下行,乾薑溫暖中焦,去除人參、麥芽膏(原文膠飴,應為麥芽膏較符合臨床),因為擔心藥物過於滋膩而阻礙邪氣排出,再加厚朴瀉去濕濁之氣,檳榔散結氣,直達下焦,廣皮通行十二經之氣,改名為「救中湯」,急促驅除陰濁之邪,以救治中焦的真陽。九痛丸一方面扶正,一方面驅邪,其驅邪之效最快,也可服用。再者,之前的吐瀉型霍亂,有陰陽兩種證型,乾霍亂則純屬陰寒而無陽氣,如同天地不通,閉塞如冬,有如否卦的含義。如果病人言語不清,是邪氣侵犯心包,因此先服用至寶丹,驅除包絡的邪氣。
救中湯方(苦辛通法)
蜀椒(炒至出汗,三錢),淡乾薑(四錢),厚朴(三錢),檳榔(二錢),廣皮(二錢)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若兼有轉筋者,加桂枝(三錢),防己(五錢),薏仁(三錢)。若有厥症者,加附子(二錢)。
九痛丸方(治九種心痛,苦辛甘熱法)
附子(三兩),生狼牙(一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一兩),吳茱萸(一兩),巴豆(去皮心,熬成膏狀,一兩)
製成蜜丸,梧子大小,酒送服,體壯者初服三丸,每日三次;體弱者二丸。
此方也治療中風、腹部脹痛、不能言語;以及多年積累的寒邪,流注心胸疼痛,以及寒邪上衝,墜馬、墜車、血症等,均可服用。忌口方面與一般用藥相同。
方論:《內經》所說的五臟六腑心痛,以及痰飲、蟲積,即為九痛。心痛的病因,不是風邪就是寒邪,因此用乾薑、附子驅寒壯陽,吳茱萸能降肝臟的陰濁之氣下行,生狼牙善於驅除浮風,巴豆驅除痰飲、蟲積等陳滯之物,人參則益氣扶正,驅除邪氣,由於藥物兼顧氣血,補瀉攻伐兼備,因此能治療中惡、腹脹痛等症狀。
附錄《外臺》走馬湯,治療中惡、心痛、腹脹、大便秘結,苦辛熱法。沈目南注云:中惡之症,俗稱絞腸烏痧,即穢濁惡毒之氣,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、腸胃臟腑,阻塞正氣運行,因此心痛腹脹,大便秘結,這是實證。不像六淫侵犯人體,有表裡、清濁之分。因此使用巴豆這種極熱、大毒、峻猛的藥物,急攻邪氣,輔以杏仁,使肺和大腸之氣通暢,邪氣從大便排出,一掃而淨,疾病就能痊癒。如果延遲片刻,正氣不通,營衛、陰陽機體功能就會衰竭而死,這是取「通則不痛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