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6)
卷二·中焦篇 (6)
1. 寒濕
邪熱須從小便去,膀胱為小腸之下游,小腸,火腑也,五苓通前隂,所以守後隂也。太陽不開,則陽明不闔,開太陽正所以守陽明也。此二湯皆有一舉兩得之妙。吐利則脾胃之陽虛,汗出則太陽之陽亦虛;發熱者,浮陽在外也;惡寒者,實寒在中也;四肢拘急,脾陽不榮四末;手足厥冷,中土濕而厥隂肝木來乘病者,四逆湯善救逆,故名四逆湯。
人參甘草守中陽,乾薑附子通中陽,人參附子護外陽,乾薑甘草護中陽,中外之陽復回,則群隂退避,而厥回矣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中陽復而表陽不和也,故以桂枝湯温經絡而微和之。
理中湯方(甘熱微苦法,此方分量以及後加減法,悉照《金匱》原文,用者臨時斟酌)
人參,甘草,白朮,乾薑(各三兩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温服一杯,日三服。
〔加減法〕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加桂四兩。吐多者,去朮加生薑三兩。下多者還用術。悸者加茯苓二兩。渴欲飲水者,加朮足前成四兩半。腹中痛者,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。寒者,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。腹滿者,去朮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汗,勿發揭衣服。
五苓散(方見前)
〔加減法〕腹滿者,加厚朴、廣皮各一兩。渴甚面赤,脈大緊而急,扇扇不知涼,飲冰不知冷,腹痛甚,時時躁煩者,格陽也,加乾薑一兩五錢(此條非仲景原文,余治驗也)。
百沸湯和,每服五錢,日三服。
四逆湯方(辛甘熱法,分量臨時斟酌)
炙甘草(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生附子(一枚,去皮),加人參(一兩)
水五茶碗,煮取二碗、分二次服。
按:原方無人參,此獨加人參者,前條寒多不飲水,較厥逆尚輕,仲景已用人參;此條諸陽欲脫,中虛更急,不用人參,何以固內。柯韻伯傷寒注云:仲景凡治虛證,以里為重,協熱下利,脈微弱者,便用人參;汗後身痛,脈沉遲者,便加人參。此脈遲而利清穀,且不煩不咳,中氣大虛,元氣已脫,但温不補,何以救逆乎!觀茯苓四逆之煩躁,且以人參;況通脈四逆,豈得無參。是必有脫落耳,備錄於此存參。
五二、霍亂兼轉筋者,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;寒甚脈緊者,再加附子。
肝藏血,主筋,筋為寒濕搏急而轉,故於五苓和霍亂之中,加桂枝温筋,防己急驅下焦血分之寒濕,薏仁主濕痺腳氣,扶土抑木,治筋急拘攣。甚寒脈緊,則非純陽之附子不可。
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
即於前五苓散內,加防己一兩,桂枝一兩半,足前成二兩,薏仁二兩。寒甚者,加附子大者一枚。杵為細末,每服五錢,百沸湯和,日三,劇者日三夜一,得臥則勿令服。
五三、卒中寒濕,內挾穢濁,眩冒欲絕,腹中絞痛,脈沉緊而遲,甚則伏,欲吐不得吐,欲利不得利,甚則轉筋,四肢欲厥,俗名發痧,又名乾霍亂,轉筋者,俗名轉筋火,古方書不載(不載者,不載上三條之俗名耳;若是證,當於《金匱》腹滿、腹痛、心痛、寒疝、諸條參看自得),蜀椒救中湯主之,九痛丸亦可服;語亂者,先服至寶丹,再與湯藥。
白話文:
寒濕
邪熱需要從小便排出,因為膀胱位於小腸的下游,而小腸是屬於火的臟腑,五苓散能通利前陰(指小便),所以能守護後陰(指腎)。太陽經不通,則陽明經就無法閉合,疏通太陽經正是為了守護陽明經。這兩種湯劑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嘔吐腹瀉是脾胃陽氣虛弱的表現,汗出是太陽經陽氣虛弱的表現;發熱是浮陽在外,惡寒是寒邪積聚在內;四肢拘急,是脾陽不能溫煦四肢;手足厥冷,是中焦濕邪過盛,肝木乘脾造成的,四逆湯善於回陽救逆,所以叫做四逆湯。
人參和甘草溫補中焦陽氣,乾薑和附子通暢中焦陽氣,人參和附子溫補外陽,乾薑和甘草溫補中焦陽氣,中焦和外界的陽氣恢復之後,陰邪就會退去,厥逆之症就能得到緩解。嘔吐腹瀉停止了,但身體疼痛不止,這是因為中焦陽氣恢復了,但表層陽氣還未調和,所以用桂枝湯溫通經絡,使其緩慢調和。
理中湯方:(甘溫微苦法,藥量及加減法請參考《金匱要略》原文,用藥時需根據實際情況斟酌)
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(各三兩)
水八杯,煎至三杯,溫服一杯,一日三次。
加減法:若臍上脹滿,是腎氣亢盛,去白朮加桂枝四兩;嘔吐厲害,去白朮加生薑三兩;瀉下厲害,仍然使用白朮;心悸,加茯苓二兩;口渴想喝水,加白朮至四兩半;腹部疼痛,加人參至四兩半;畏寒,加乾薑至四兩半;腹部脹滿,去白朮加附子一枚。服藥後,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,喝熱粥一升左右,微微出汗即可,不要掀開衣服。
五苓散:(方劑已在前文列出)
加減法:腹部脹滿,加厚朴、廣皮各一兩;口渴嚴重,面紅,脈象洪大有力且急促,扇風感覺不到涼快,喝冰水感覺不到涼,腹痛劇烈,經常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被遏制的表現,加乾薑一兩五錢(此條非張仲景原文,為後世醫家臨床經驗)。
藥液煮沸後,每次服用五錢,一日三次。
四逆湯方:(辛甘熱法,藥量需根據實際情況斟酌)
炙甘草(二兩)、乾薑(一兩半)、生附子(一枚,去皮)、加人參(一兩)
水五碗,煎至二碗,分二次服用。
說明:原方無有人參,此方獨加人參的原因是:前文所述寒邪較重而不願喝水,厥逆症狀較輕,張仲景已用人參;此處諸陽將脫,中焦虛弱更為嚴重,不用人參,如何固護內臟呢?柯韻伯《傷寒論注》說:張仲景治療虛證,重視里證,若伴有發熱下利,脈象微弱,就用人參;汗後身痛,脈象沉遲,就加人參。此脈象遲緩,大便清稀,且不煩躁不咳嗽,中氣大虛,元氣將脫,單純溫陽而不補益,如何能回陽救逆呢!看茯苓四逆湯治煩躁,也用人參;況且通脈四逆湯,豈能不用人參?這必是原方有遺漏,故在此備註加人參。
霍亂兼轉筋者,五苓散加防己、桂枝、薏苡仁治療;寒邪嚴重,脈象緊者,再加附子。
肝臟藏血,主筋,筋急是寒濕凝滯造成的,所以在五苓散治療霍亂的基礎上,加桂枝溫通筋脈,防己驅除下焦血分寒濕,薏苡仁利濕,扶脾抑肝,治療筋急拘攣。寒邪嚴重,脈象緊者,非純陽的附子不可。
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:
在原五苓散的基礎上,加防己一兩,桂枝一兩半(共二兩),薏苡仁二兩。寒邪嚴重者,加附子一枚(大者)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沸水沖服,一日三次,病情嚴重者,一日三次,夜間一次,能平卧休息就不要再服藥。
卒中寒濕,內挾穢濁,頭暈目眩將要昏厥,腹部絞痛,脈象沉緊遲緩,嚴重者脈象隱伏,想吐吐不出,想瀉瀉不出,嚴重者轉筋,四肢厥冷,俗稱發痧,又名乾霍亂,轉筋者,俗稱轉筋火,古代醫書未載(未載的是上列俗名;若遇此證,應參考《金匱要略》中腹部脹滿、腹部疼痛、心痛、寒疝等篇章,自行參悟),蜀椒救中湯主治,九痛丸也可服用;言語不清者,先服至寶丹,再服用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