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5)
卷二·中焦篇 (5)
1. 寒濕
椒附白通湯方
生附子(炒黑,三錢),川椒(炒黑,二錢),淡乾薑(二錢),蔥白(三莖),豬膽汁(半燒酒杯,去渣後調入)
水五杯,煮成二杯,分二次涼服。
〔方論〕此苦辛熱法複方也。苦與辛合,能降能通,非熱不足以勝重寒而回陽。附子益太陽之標陽,補命門之眞火,助少陽之火熱。葢人之命火,與太陽之陽少陽之陽旺,行水自速。三焦通利,濕不得停,焉能聚而為痛,故用附子以為君,火旺則土強。乾薑温中逐濕痺,太隂經之本藥,川椒燥濕除脹消食,治心腹冷痛,故以二物為臣。
蔥白由內而達外,中空通陽最速,亦主腹痛,故以為之使。濁隂凝聚不散,有格陽之勢,故反佐以豬膽汁,豬水畜,屬腎,以隂求隂也;膽乃甲木,從少陽,少陽主開泄,生髮之機最速。此用仲景白通湯,與許學士椒附湯,合而裁製者也。
四九、陽明寒濕,舌白腐,肛墜痛,便不爽,不喜食,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廣皮厚朴湯主之。
九竅不和,皆屬胃病。胃受寒濕所傷,故肛門墜痛而便不爽;陽明失闔,故不喜食。理中之人參補陽明之正,蒼朮補太隂而滲濕,薑、附運坤陽以劫寒,葢脾陽轉而後濕行,濕行而後胃陽復。去甘草,畏其滿中也。加厚朴、廣皮,取其行氣。合而言之,辛甘為陽,辛苦能通之義也。
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廣皮湯方(辛甘兼苦法)
生茅朮(三錢),人參(一錢五分),炮乾薑(一錢五分),厚朴(二錢),廣皮(一錢五分),生附子(一錢五分,炮黑)
水五杯,煮取八分二杯,分二次服。
五十、寒濕傷脾胃兩陽,寒熱,不飢,吞酸,形寒,或脘中痞悶,或酒客濕聚,苓薑朮桂湯主之。
此兼運脾胃,宣通陽氣之輕劑也。
苓薑朮桂湯方(苦辛温法)
茯苓塊(五錢),生薑(三錢),炒白朮(三錢),桂枝(三錢)
水五杯,煮取八分二杯,分温再服。
五一、濕傷脾胃兩陽,既吐且利,寒熱身痛,或不寒熱,但腹中痛,名曰霍亂。寒多,不欲飲水者,理中湯主之。熱多,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逆,四逆湯主之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按霍亂一證,長夏最多,本於陽虛寒濕凝聚,關係非輕,傷人於頃刻之間。奈時醫不讀《金匱》,不識病源,不問輕重,一槪主以藿香正氣散,輕者原有可愈之理,重者死不旋踵;更可笑者,正氣散中加黃連、麥冬,大用西瓜治渴欲飲水之霍亂,病者豈堪命乎!瑭見之屢矣,故將採《金匱》原文,備錄於此。胃陽不傷不吐,脾陽不傷不瀉,邪正不爭不痛,營衛不乖不寒熱。
以不飲水之故,知其為寒多;主以理中湯(原文系理中丸,方後自注云:然丸不及湯,葢丸緩而湯速也;且恐丸藥不精,故直改從湯),温中散寒。人參甘草,胃之守藥;白朮甘草,脾之守藥;乾薑能通能守,上下兩泄者,故脾胃兩守之;且守中有通,通中有守,以守藥作通用,以通藥作守用。若熱欲飲水之證,飲不解渴,而吐泄不止,則主以五苓。
白話文:
寒濕
椒附白通湯:
此方使用生附子(炒黑)、川椒(炒黑)、淡乾薑、蔥白和豬膽汁(去渣)等藥材。藥材用量分別為:生附子三錢、川椒二錢、淡乾薑二錢、蔥白三莖,豬膽汁半燒酒杯。用水五杯,煎煮至二杯,分二次服用,藥液放涼後飲用。
此方為苦辛熱法複方,苦辛合用,能降能通,且需借助溫熱之性以克服重寒、回陽。附子益於太陽經的陽氣,補益命門之真火,助益少陽的火熱之氣,以增強人體的陽氣,使水液運行加快。三焦通利,濕邪無法停滯,自然不會聚積而產生疼痛。因此,以附子為君藥,火旺則土強。乾薑溫中逐濕痺,為太陰經的常用藥物;川椒燥濕除脹消食,治療心腹冷痛,故以乾薑和川椒為臣藥。
蔥白由內而外,中空通陽速度最快,也主治腹痛,故為使藥。濁陰凝聚不散,有阻礙陽氣的趨勢,因此反佐以豬膽汁,豬屬腎,膽屬少陽,以陰克陰,少陽主開泄,生髮之機最快。此方是結合張仲景的白通湯和許學士的椒附湯,加以裁製而成。
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廣皮厚朴湯:
陽明經寒濕,舌苔白而腐爛,肛門墜痛,大便不爽利,不思飲食,可用附子理中湯去甘草,再加入廣皮、厚朴。
九竅不和皆屬胃病。胃受寒濕所傷,故肛門墜痛而大便不爽;陽明經氣失調,故不思飲食。理中湯中的人參補益陽明經的正氣,白朮補益太陰經並利濕,乾薑、附子運化坤陽之氣以驅寒,脾陽運轉之後濕邪才能運行,濕邪運行之後胃陽才能恢復。去甘草,是因為擔心甘草會導致腹部飽脹。加入厚朴、廣皮,是為了行氣。總而言之,此方運用辛甘溫陽、辛苦通利之法。
方劑組成:生白朮三錢,人參一錢五分,炮乾薑一錢五分,厚朴二錢,廣皮一錢五分,生附子(炮黑)一錢五分。用水五杯,煎煮取八分之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
苓薑朮桂湯:
寒濕傷及脾胃兩經的陽氣,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,不飢餓,吞酸,形寒,或脘腹痞悶,或因飲酒導致濕邪積聚,可用苓薑朮桂湯治療。
此方為輕劑,用於運脾胃之氣,宣通陽氣。
方劑組成:茯苓塊五錢,生薑三錢,炒白朮三錢,桂枝三錢。用水五杯,煎煮取八分之二杯,分次溫服。
霍亂治療:
濕邪傷及脾胃兩經的陽氣,症狀為嘔吐、腹瀉、寒熱、身痛,或僅有腹痛,此病稱為霍亂。寒邪較盛,不欲飲水者,用理中湯;熱邪較盛,欲飲水者,用五苓散;吐瀉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逆,用四逆湯;吐瀉停止而身痛持續者,可用桂枝湯略作調整。
霍亂多發生於長夏,其病因是陽虛寒濕凝聚,病情發展迅速,危及生命。許多醫生不讀《金匱要略》,不了解病因,不辨輕重,一概使用藿香正氣散,輕症尚可治癒,重症則很快死亡。更可笑的是,有些醫生在藿香正氣散中加入黃連、麥冬,甚至用西瓜治療渴欲飲水型的霍亂,患者豈能承受得了?我多次見到這種情況,因此將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原文記錄於此。胃陽不傷則不吐,脾陽不傷則不瀉,邪正不爭則不痛,營衛不乖則不寒熱。
不飲水,說明寒邪較盛,故用理中湯(原文是理中丸,方後自注云:然丸不及湯,蓋丸緩而湯速也;且恐丸藥不精,故直改從湯),溫中散寒。人參、甘草是胃經的常用藥物;白朮、甘草是脾經的常用藥物;乾薑既能通行又能固守,可治療上下兩泄,因此用於固守脾胃,其中固守包含通行,通行也包含固守,以守藥作通用,以通藥作守用。如果熱邪較盛,欲飲水,但飲水不能解渴,嘔吐腹瀉不止,則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