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二·中焦篇 (3)
卷二·中焦篇 (3)
1. 寒濕
四三、濕之入中焦,有寒濕,有熱濕,有自表傳來,有水穀內蘊,有內外相合。其中傷也,有傷脾陽,有傷脾隂,有傷胃陽,有傷胃隂,有兩傷脾胃。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、九,傷脾胃之隂者十居一、二。彼此混淆,治不中款,遺患無窮,臨證細推,不可泛論。
此統言中焦濕證之總綱也。寒濕者,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,葢濕水同類,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,隂時為霜雪,在江河為水,在土中為濕,體本一源,易於相合,最損人之陽氣。熱濕者,在天時長夏之際,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;在人身濕鬱;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,兼損人之隂液。自表傳來,一由經絡而臟腑,一由肺而脾胃。
水穀內蘊,肺虛不能化氣,脾虛不能散津,或形寒飲冷,或酒客中虛。內外相合,客邪既從表入,而伏邪又從內發也。傷脾陽,在中則不運痞滿,傳下則洞泄腹痛。傷胃陽,則嘔逆不食,膈脹胸痛。兩傷脾胃,既有脾證,又有胃證也。其傷脾胃之隂若何?濕久生熱,熱必傷隂,古稱濕火者是也。
傷胃隂,則口渴不飢。傷脾隂,則舌先灰滑,後反黃燥,大便堅結。濕為隂邪,其傷人之陽也,得理之正,故多而常見。其傷人之隂也,乃勢之變,故罕而少見。治濕者必須審在何經何臟,兼寒兼熱,氣分血分,而出辛涼、辛温、甘温、苦温、淡滲、苦滲之治,庶所投必效。
若脾病治胃,胃病治脾,兼下焦者,單治中焦,或籠統混治,脾胃不分,隂陽寒熱不辨,將見腫脹、黃疸、洞泄、衄血、便血、諸證蜂起矣。惟在臨證者細心推求,下手有準的耳。葢土為雜氣,兼證甚多,最難分析,豈可泛論濕氣而已哉!
四四、足太隂寒濕,痞結胸滿,不飢不食,半苓湯主之。
此書以温病名,並列寒濕者,以濕温緊與寒濕相對,言寒濕而濕温更易明析。
痞結胸滿,仲景列於太隂篇中,乃濕鬱脾陽,足太隂之氣,不為鼓動運行。臟病而累及腑,痞結於中,故亦不能食也。故以半夏、茯苓培陽土以吸隂土之濕,厚朴苦温以瀉濕滿,黃連苦以滲濕,重用通草以利水道,使邪有出路也。
半苓湯方(此苦辛淡滲法也)
半夏(五錢),茯苓塊(五錢),川連(一錢),厚朴(三錢),通草(八錢,煎湯煮前藥)
水十二杯,煮通草成八杯,再入余藥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。
四五、足太隂寒濕,腹脹,小便不利,大便溏而不爽,若欲滯下者,四苓加厚朴秦皮湯主之,五苓散亦主之。
經謂太隂所至,發為䐜脹,又謂厥隂氣至為䐜脹,葢木剋土也。太隂之氣不運,以致膀胱之氣不化,故小便不利。四苓辛淡滲濕,使膀胱開而出邪,以厚朴瀉脹,以秦皮洗肝也。其或肝氣不熱,則不用秦皮,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,通利三焦而行太陽之陽氣,故五苓散亦主之。
白話文:
寒濕
中焦濕證的類型很多,包括寒濕、熱濕,以及由外邪入侵、飲食內傷或內外合邪等原因引起。其中,寒濕最常見,其次是熱濕。寒濕是指寒邪與濕邪相搏,濕邪與水同源,在不同季節和環境中呈現不同形態,容易損傷人體陽氣;熱濕則多見於長夏季節,濕邪鬱滯,陽氣耗損而化熱,損傷陰液。外邪入侵可經由經絡或肺臟傳至脾胃;飲食內傷則因肺脾虛弱,不能運化水谷精微;內外合邪則指外邪入侵,同時內有伏邪。
脾胃陽氣受損,可表現為脘腹痞滿、腹瀉腹痛(脾陽受損);嘔逆、不食、膈脹胸痛(胃陽受損);或脾胃二者同時受損。濕邪久留化熱,可傷陰,稱為濕熱。傷胃陰則口渴不飢;傷脾陰則舌苔先灰滑後黃燥,大便乾燥。濕邪多傷陽,少傷陰。治療濕證必須根據病位、寒熱、氣血等因素,選用辛涼、辛溫、甘溫、苦溫、淡滲、苦滲等不同藥性。
如果治療脾胃失調時,只顧治療單一臟腑,或混淆寒熱,不辨陰陽,則可能導致腫脹、黃疸、腹瀉、鼻出血、便血等多種併發症。因此,臨證時必須仔細分析,切勿泛論。
足太陰寒濕,表現為胸悶痞滿、不飢不食,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本書將溫病與寒濕並列,以利於區分濕溫與寒濕。半夏瀉心湯通過溫化寒濕,利水消腫,使水濕之邪得以排出。
足太陰寒濕,表現為腹脹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瀉,可用四苓加厚朴秦皮湯或五苓散治療。此乃脾胃受損,影響膀胱氣化。四苓湯辛淡滲濕,厚朴瀉脹,秦皮清肝。若肝氣不熱,則不用秦皮,改用五苓散中的桂枝以溫和肝氣,疏通三焦,運行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