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37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調胃承氣湯(方見前)

二五、陽明温毒發痘者,如斑疹法。隨其所在而攻之。

温毒發痘,如小兒痘瘡,或多或少,紫黑色,皆穢濁太甚,療治失宜而然也。雖不多見,間亦有之。隨其所在而攻,謂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、元參,渴加花粉,毒重加金汁,人中黃,小便短加芩、連之類;脈沉內壅者,酌輕重下之。

二六、陽明温毒,楊梅瘡者,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,重加敗毒,兼與利濕。

此條當入濕温,因上條温痘連類而及,故編於此,可以互證也。楊梅瘡者,形似楊梅,輕則紅紫,重則紫黑,多現於背部、面部,亦因感受穢濁而然。如上法者,如上條治温痘之法。毒甚故重加敗毒,此證毒附濕而為災,故兼與利濕,如萆薢、土茯苓之類。

二七、陽明温病,不甚渴,腹不滿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
受邪太重,邪熱與胃陽相搏,不得發越,無汗不能自通,熱必發黃矣。

梔子柏皮湯方

梔子(五錢),生甘草(二錢),黃柏(五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

〔方論〕此濕淫於內,以苦燥之,熱淫於內,佐以甘苦法也。梔子清肌表,解五黃,又治內煩。黃柏瀉膀胱,療肌膚間熱。甘草協利內外。三者其色皆黃,以黃退黃,同氣相求也。按又可但有茵陳大黃湯,而無梔子柏皮湯,温熱發黃,豈皆可下者哉!

二八、陽明温病,無汗,或但頭汗出,身無汗,渴欲飲水,腹滿舌燥黃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

此與上條異者,在口渴腹滿耳。上條口不甚渴,腹不滿,胃不甚實,故不可下;此則胃家已實而黃不得退,熱不得越,無出表之理,故從事於下趨大小便也。

茵陳蒿湯

茵陳蒿(六錢),梔子(三錢),生大黃(三錢)

水八杯,先煮茵陳減水之半,再入二味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,以小便利為度。

〔方論〕此純苦急趨之方也。發黃外閉也,腹滿內閉也,內外皆閉,其勢不可緩,苦性最急,故以純苦急趨下焦也。黃因熱結,瀉熱者必瀉小腸,小腸丙火,非苦不通。勝火者莫如水,茵陳得水之精;開鬱莫如發陳,茵陳生髮最速,高出眾草,主治熱結黃疸,故以之為君。梔子通水源而利三焦,大黃除實熱而減腹滿,故以之為佐也。

二九、陽明温病,無汗,實證未劇,不可下,小便不利者,甘苦合化,冬地三黃湯主之。

大凡小便不通,有責之膀胱不開者,有責之上游結熱者,有責之肺氣不化者。温熱之小便不通,無膀胱不開證,皆上游(指小腸而言)熱結,與肺氣不化而然也。小腸火腑,故以三黃苦藥通之;熱結則液干,故以甘寒潤之;金受火刑,化氣維艱,故倍用麥、地以化之。

冬地三黃湯方(甘苦合化隂氣法)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(前面已提及)

  1. 陽明溫毒發痘的患者,治療方法如同斑疹。根據病情所在部位施治。

溫毒發痘,類似小兒痘瘡,痘疹數量多少不一,顏色紫黑,都是因為穢濁之氣過盛,治療失當所致。雖然這種情況不多見,但偶爾也會發生。根據病情所在部位施治,指的是脈象浮的,就用銀翹散加生地、元參,口渴加花粉,毒性重的加金汁、人中黃,小便短少加黃芩、黃連等;脈象沉而內阻的,則根據病情輕重予以瀉下治療。

  1. 陽明溫毒,患有楊梅瘡的,以上方法根據病情偏向調整,加重敗毒藥,並兼顧利濕。

這條應該歸入濕溫篇,因上條溫毒發痘相連而提及,故編在此處,可以互相參照。楊梅瘡,形狀像楊梅,輕者紅紫,重者紫黑,多發於背部、面部,也是因為感受穢濁之氣所致。治療方法如同上條治療溫毒發痘的方法。毒性嚴重所以加重敗毒藥,此症毒邪夾雜濕邪而發病,所以兼用利濕藥物,如萆薢、土茯苓等。

  1. 陽明溫病,不甚口渴,腹部不脹滿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的,必然會發黃,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
邪氣侵襲過重,邪熱與胃陽相搏,無法發散,無汗就不能自行通暢,熱邪必然會導致發黃。

梔子柏皮湯方:

梔子(五錢),生甘草(二錢),黃柏(五錢)

水五杯,煮至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

[方論] 此方是濕邪浸淫於內,用苦燥之法治療;熱邪浸淫於內,佐以甘苦之法。梔子清熱解毒,治療黃疸,又能治心煩。黃柏瀉膀胱之熱,治療肌膚間的熱邪。甘草調和內外。三味藥的顏色都是黃色的,用黃色之藥治療黃疸,同氣相求。又按,可能只有茵陳大黃湯,而沒有梔子柏皮湯,溫熱發黃,豈都可瀉下嗎?

  1. 陽明溫病,無汗,或只有頭汗出,身無汗,口渴想喝水,腹部脹滿舌苔乾燥發黃,小便不利者,必然會發黃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此條與上條不同之處,在於口渴腹脹。上條口不甚渴,腹不脹滿,胃氣不甚實,故不可瀉下;此條則胃家已實,黃疸不能消退,熱邪不能發散,無從宣洩於外之理,故從瀉下趨利大小便入手。

茵陳蒿湯方:

茵陳蒿(六錢),梔子(三錢),生大黃(三錢)

水八杯,先煮茵陳至水減半,再加入另兩味藥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,以小便通利為度。

[方論] 此方是純用苦寒急瀉之法。發黃是外邪閉阻,腹脹是內邪閉阻,內外皆閉塞,病情危急,不可遲疑,苦寒性最急,故用純苦寒之藥急瀉下焦。黃疸因熱結而生,瀉熱者必須瀉小腸,小腸屬火,非苦寒之藥不能通利。勝火者莫如水,茵陳蒿得水之精;疏肝解鬱莫如發陳,茵陳蒿生髮最快,高出眾草,主治熱結黃疸,故以之為君藥。梔子通利水源,利三焦;大黃瀉實熱,減輕腹脹,故以之為佐藥。

  1. 陽明溫病,無汗,實證尚未嚴重,不可瀉下,小便不利者,用甘苦合化之法,冬地三黃湯治療。

凡是小便不通,有責之於膀胱氣化不利者,有責之於上焦熱結者,有責之於肺氣不化者。溫熱病引起的小便不通,沒有膀胱氣化不利之證,都是上焦(指小腸而言)熱結,以及肺氣不化所致。小腸屬火,故用三黃苦寒之藥通利;熱結則津液乾燥,故用甘寒之藥滋潤;金受火克,氣化困難,故加倍使用麥冬、生地黃以滋陰化氣。

冬地三黃湯方:(甘苦合化滋陰之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