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36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牛黃承氣湯

即用前安宮牛黃丸二丸,化開,調生大黃末(三錢),先服一半,不知再服。

增液承氣湯

即於增液湯內,加大黃(三錢),芒硝(一錢五分)。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先服一杯,不知再服。

十八、下後虛煩不眠,心中懊憹,甚至反復顛倒,梔子豉湯主之;若少氣者,加甘草;若嘔者,加薑汁。

邪氣半至陽明,半猶在膈,下法能除陽明之邪,不能除膈間之邪,故證現懊憹虛煩,梔子豉湯,湧越其在上之邪也。少氣加甘草者,誤下固能傷隂,此則以誤下而傷胸中陽氣,甘能益氣,故加之。嘔加薑汁者,胃中未至甚熱燥結,誤下傷胃中陽氣,木來乘之,故嘔,加薑汁,和肝而降胃氣也,胃氣降,則不嘔矣。

梔子豉湯方(見上焦篇)

梔子豉加甘草湯

即於梔子豉湯內,加甘草(二錢),煎法如前。

梔子豉加薑汁方

即於梔子豉湯內,加薑汁(五匙)。

十九、陽明温病,乾嘔口苦而渴,尚未可下者,黃連黃芩湯主之。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温。

温熱,燥病也,其嘔由於邪熱夾穢,擾亂中宮而然,故以黃連、黃芩徹其熱,以芳香蒸變化其濁也。

黃連黃芩湯方(苦寒微辛法)

黃連(二錢),黃芩(二錢),鬱金(一錢五分),香豆豉(二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

二十、陽明温病,舌黃燥,肉色絳,不渴者,邪在血分,清營湯主之。若滑者,不可與也,當於濕温中求之。

温病傳裡,理當渴甚,今反不渴者,以邪氣深入血分,格隂於外,上潮於口,故反不渴也。曾過氣分,故苔黃而燥。邪居血分,故舌之肉色絳也。若舌苔白滑、灰滑、淡黃而滑,不渴者,乃濕氣蒸騰之象,不得用清營柔以濟柔也。

清營湯(方見上焦篇)

二一、陽明斑者,化斑湯主之。

方義並見上焦篇。

二二、陽明温病,下後疹續出者,銀翹散去豆豉,加細生地、大青葉、元參、丹皮湯主之。

方義並見上焦篇。

二三、斑疹,用升提,則衄,或厥,或嗆咳,或昏痙,用壅補則瞀亂。

此治斑疹之禁也。斑疹之邪在血絡,只喜輕宣涼解。若用柴胡、升麻辛温之品,直升少陽,使熱血上循清道則衄;過升則下竭,下竭者必上厥;肺為華葢,受熱毒之熏蒸則嗆咳;心位正陽,受升提之摧迫則昏痙,至若壅補,使邪無出路,絡道比經道最細,諸瘡痛癢,皆屬於心,既不得外出,其勢必返而歸之於心,不瞀亂得乎?

二四、斑疹陽明證悉具,外出不快,內壅特甚者,調胃承氣湯微和之,得通則已,不可令大泄,大泄則內陷。

此斑疹下法,微有不同也。斑疹雖宜宣泄,但不可太過,令其內陷。斑疹雖忌升提,亦畏內陷。方用調胃承氣者,避枳、樸之温燥,取芒硝之入隂,甘草敗毒緩中也。

白話文:

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、冬溫

牛黃承氣湯:

取安宮牛黃丸兩丸溶化,加入生大黃末三錢,先服用一半,觀察情況再決定是否服用剩餘部分。

增液承氣湯:

在增液湯中加入大黃三錢、芒硝一錢五分。用水八杯,煎煮至三杯,先服用一杯,觀察情況再決定是否服用剩餘部分。

十八、下瀉後出現虛煩失眠,心中煩躁不安,甚至輾轉反側,用梔子豉湯治療;如果氣短,加甘草;如果嘔吐,加薑汁。

邪氣一部分到達陽明經,一部分仍在膈肌部位,瀉下可以去除陽明經的邪氣,但無法去除膈肌部位的邪氣,因此出現煩躁不安、虛煩的症狀。梔子豉湯可以疏通上焦的邪氣。氣短加甘草是因為瀉下過度可能傷陰,這是因瀉下而傷及胸中陽氣,甘草可以益氣,所以加入。嘔吐加薑汁是因為胃中並未嚴重燥熱結滯,瀉下傷及胃中陽氣,肝氣乘之而致嘔吐,加薑汁可以調和肝氣,降逆胃氣,胃氣下降,嘔吐就會停止。

梔子豉湯方(詳見上焦篇)

梔子豉加甘草湯:

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二錢,煎煮方法同上。

梔子豉加薑汁方:

在梔子豉湯中加入薑汁五匙。

十九、陽明溫病,乾嘔口苦且口渴,尚未可以瀉下的,用黃連黃芩湯治療。不口渴而舌苔濕潤者屬於濕溫。

溫熱屬燥熱病症,嘔吐是因邪熱夾雜穢濁之氣,擾亂中焦所致,所以用黃連、黃芩清熱,並用芳香之品化解濁氣。

黃連黃芩湯方(苦寒微辛法):

黃連二錢,黃芩二錢,鬱金一錢五分,香豆豉二錢。

用水五杯,煎煮至二杯,分二次服用。

二十、陽明溫病,舌苔黃燥,舌體紅絳,不口渴者,邪氣在血分,用清營湯治療。如果舌苔濕潤,則不能使用此方,應從濕溫的角度治療。

溫病傳入裡證,理應口渴嚴重,現在反而不口渴,是因為邪氣深入血分,阻遏陰氣於外,熱邪上衝於口,所以反而不口渴。邪氣曾經過氣分,所以舌苔黃燥。邪氣在血分,所以舌體紅絳。如果舌苔白滑、灰滑、淡黃而濕潤,不口渴,這是濕邪蒸騰的表現,不能用清營湯來治療。

清營湯(方劑詳見上焦篇)

二一、陽明斑疹,用化斑湯治療。

方義詳見上焦篇。

二二、陽明溫病,瀉下後疹子繼續發出,用銀翹散去豆豉,加入生地黃、大青葉、玄參、丹皮的方劑治療。

方義詳見上焦篇。

二三、斑疹,使用升提的藥物,則可能出現鼻出血、厥逆、嗆咳、昏迷抽搐等症狀;使用壅補的藥物,則可能出現神志不清。

這是治療斑疹的禁忌。斑疹的邪氣在血脈,只宜輕宣涼解。如果使用柴胡、升麻等辛溫的藥物,會直升少陽,使熱邪循經上行而導致鼻出血;升提過度則會導致氣血下陷,下陷必上厥;肺為嬌嫩臟器,受熱毒熏蒸則嗆咳;心主陽氣,受升提之藥摧迫則昏迷抽搐。至於壅補,則使邪氣無處排泄,因為血脈比經絡更細小,各種瘡瘍痛癢都歸屬於心,邪氣不得外出,必然反歸於心,怎能不神志不清呢?

二四、斑疹與陽明證的症狀都俱全,邪氣外洩不利,內部壅塞嚴重,用調胃承氣湯略作調整,通利即可,不可使其大瀉,大瀉則會導致內陷。

這是斑疹瀉下的不同之處。斑疹雖然宜宣泄,但不可過度,以免內陷。斑疹雖然忌升提,也畏內陷。方劑使用調胃承氣湯,是避開枳實、厚樸的溫燥之性,取芒硝入陰,甘草解毒和緩中焦之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