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34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若洪而且芤,金受火克。元氣不支,則非加人參不可矣。

銀翹湯方(辛涼合甘寒法)

銀花(五錢),連翹(三錢),竹葉(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麥冬(四錢),細生地(四錢)

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(方論並見前)

十四、下後無汗,脈不浮而數,清燥湯主之。

無汗而脈數,邪之未解可知,但不浮,無領邪外出之路,既下之後,又無連下之理,故以清燥法,增水敵火,使不致為災,一半日後相機易法,即吳又可下後間服緩劑之法也。但又可清燥湯中用陳皮之燥,柴胡之升,當歸之辛竄,津液何堪!以燥清燥,有是理乎?此條乃用其法而不用其方。

清燥湯方(甘涼法)

麥冬(五錢),知母(二錢),人中黃(一錢五分),細生地(五錢),元參(三錢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。分三次服。

〔加減法〕咳嗽膠痰,加沙參(三錢),桑葉(一錢五分),梨汁(半酒杯),牡蠣(三錢),牛蒡子(三錢。)

按吳又可咳嗽膠痰之證,而用蘇子、桔紅、當歸,病因於燥而用燥藥,非也,在濕温門中不禁。

十五、下後數日,熱不退,或退不盡,口燥咽乾,舌苔乾黑,或金黃色,脈沉而有力者,護胃承氣湯微和之;脈沉而弱者,增液湯主之。

温病下後,邪氣已淨,必然脈靜身涼,邪氣不淨,有延至數日邪氣復聚於胃,須再通其里者,甚至屢下而後淨者,誠有如吳又可所云。但正氣日虛一日,隂津日耗一日,須加意防護其隂,不可稍有鹵莽,是在任其責者臨時斟酌盡善耳。吳又可於邪氣復聚之證,但主以小承氣,本論於此處分別立法。

護胃承氣湯方(苦甘法)

生大黃(三錢),元參(三錢),細生地(三錢),丹皮(二錢),知母(二錢),麥冬(連心,三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先服一杯,得結糞止後服,不便,再服。

增液湯(方見前)

十六、陽明温病,下後二、三日,下證復現,脈下甚沉,或沉而無力,止可與增液,不可與承氣。

此恐犯數下之禁也。

十七、陽明温病,下之不通,其證有五:應下失下,正虛不能運藥,不運藥者死,新加黃龍湯主之。喘促不寧,痰涎壅滯,右寸實大,肺氣不降者,宣白承氣湯主之。左尺牢堅,小便赤痛,時煩渴甚,導赤承氣湯主之。邪閉心包,神昏舌短,內竅不通,飲不解渴者,牛黃承氣湯主之。津液不足,無水舟停者,間服增液,再不下者,增液承氣湯主之。

經謂下不通者死,葢下而至於不通,其為危險可知,不忍因其危險難治而遂棄之。茲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:其因正虛不運藥者,正氣既虛,邪氣復實,勉擬黃龍法,以人參補正,以大黃逐邪,以冬、地增液,邪退正存一線,即可以大隊補隂而生,此邪正合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、冬溫

若病情嚴重且脈象浮大,代表金受火克,元氣不足,就必須服用人參。

銀翹湯方(辛涼配甘寒)

銀花(五錢)、連翹(三錢)、竹葉(二錢)、生甘草(一錢)、麥冬(四錢)、生地黃(四錢)

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(方劑及說明詳見前面)

十四、瀉下後沒有汗,脈象不浮而數,用清燥湯治療。

瀉下後無汗而脈象數,說明邪氣尚未消除,但脈象不浮,表示邪氣沒有向外排出,既然已經瀉下,也不宜再瀉,因此用清燥法,增加水分來消除體內火熱,避免病情加重。半日後再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法,也就是吳又可瀉下後間隔服用緩和藥劑的方法。但是清燥湯中使用了陳皮的燥性、柴胡的升散、當歸的辛溫走竄,這樣會損傷津液,用燥性藥物來清燥,合理嗎?這一條是運用其治療方法,而不是使用其方劑。

清燥湯方(甘涼)

麥冬(五錢)、知母(二錢)、人中黃(一錢五分)、生地黃(五錢)、元參(三錢)

水八杯,煎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

加減法:咳嗽痰多,加沙參(三錢)、桑葉(一錢五分)、梨汁(半杯)、牡蠣(三錢)、牛蒡子(三錢)。

吳又可治療咳嗽痰多的症狀,卻使用蘇子、桔梗、當歸等燥性藥物,這是錯誤的,這在濕溫病中是不允許的。

十五、瀉下後數日,發熱不退或退不徹底,口乾舌燥,舌苔乾燥發黑或金黃色,脈象沉而有力者,用護胃承氣湯稍微溫和地治療;脈象沉而無力者,用增液湯治療。

溫病瀉下後,邪氣已經清除,脈象必然平和,身體涼爽。如果邪氣未清,會延續數日,邪氣再次聚集在胃部,需要再次通利腸道,甚至需要多次瀉下才能清除邪氣,正如吳又可所說。但是正氣一天比一天虛弱,陰液一天比一天消耗,必須注重保護陰液,不可輕率行事,這需要治療者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斟酌,力求完善。吳又可在邪氣再次聚集的情況下,只用小承氣湯,本文在此處分別制定了不同的處方。

護胃承氣湯方(苦甘)

生大黃(三錢)、元參(三錢)、生地黃(三錢)、丹皮(二錢)、知母(二錢)、麥冬(帶心,三錢)

水五杯,煎煮成二杯,先服用一杯,等到大便排出後再服用,如果不便,再服用。

增液湯(方劑詳見前面)

十六、陽明溫病,瀉下後二三日,瀉下症狀再次出現,脈象下沉且很深,或者下沉而無力,只能服用增液湯,不能服用承氣湯。

這恐怕是犯了多次瀉下的禁忌。

十七、陽明溫病,瀉下不通,其症狀有五種: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,是因為正氣虛弱,無法推動藥力,藥力不能推動則會死亡,用新加黃龍湯治療。呼吸急促不安,痰涎阻塞,右寸脈有力,肺氣不降,用宣白承氣湯治療。左尺脈有力,小便赤痛,經常煩躁口渴,用導赤承氣湯治療。邪氣閉阻心包,神志昏迷,舌短,內竅不通,飲水不解渴,用牛黃承氣湯治療。津液不足,沒有津液滋潤,間隔服用增液湯,如果再次瀉下不通,用增液承氣湯治療。

經書上說瀉下不通則死,大概瀉下而導致不通,其危險性可想而知,不能因為其危險難治而放棄治療。這裡分析溫病中瀉下不通共有五個原因:因為正氣虛弱,無法推動藥力,正氣虛弱,邪氣又實,效仿黃龍湯的方法,用人參補益正氣,用大黃瀉邪,用麥冬、生地黃增強體液,邪氣退卻,正氣得以保存,就可以大量補益陰液而痊癒,這是邪正兼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