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3)
卷一·上焦篇 (33)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增液湯方(鹹寒苦甘法)
元參(一兩),麥冬(連心,八錢),細生地(八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口乾則與飲,令盡,不便,再作服。
〔方論〕温病之不大便,不出熱結液干二者之外。其偏於陽邪熾甚,熱結之實證,則從承氣法矣;其偏於隂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,則不可混施承氣,故以此法代之。獨取元參為君者,元參味苦鹹微寒。壯水制火,通二便,啟腎水上潮於天,其能治液干,固不待言,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,其並能解熱結可知。
麥冬主治心腹結氣,傷中傷飽,胃絡脈絕,羸瘦短氣,亦系能補能潤能通之品,故以為之佐。生地亦主寒熱積聚,逐血痺,用細者。取其補而不膩,兼能走絡也。三者合用,作增水行舟之計,故湯名增液,但非重用不為功。
本論於陽明下證,峙立三法:熱結液干之大實證,則用大承氣;偏於熱結而液不幹者,旁流是也,則用調胃承氣;偏於液干多而熱結少者,則用增液,所以迴護其虛,務存津液之心法也。
按吳又可純恃承氣以為攻病之具,用之得當則效,用之不當,其弊有三:一則邪在心包、陽明兩處,不先開心包,徒攻陽明,下後仍然昏惑譫語,亦將如之何哉?吾知其必不救矣。二則體虧液涸之人,下後作戰汗,或隨戰汗而脫,或不蒸汗徒戰而脫。三者下後雖能戰汗,以隂氣大傷,轉成上嗽下泄,夜熱早涼之怯證,補陽不可,救隂不可,有延至數月而死者,有延至歲余而死者,其死均也。
在又可當日,温疫盛行之際,非尋常温病可比,又可創温病治法,自有矯枉過正不暇詳審之處,斷不可槪施於今日也。本論分別可與不可與、可補不可補之處,以俟明眼裁定,而又為此按語於後,奉商天下之欲救是證者。至若張氏、喻氏,有以甘温辛熱立法者,濕温有可用之處,然須兼以苦泄淡滲,葢治外邪,宜通不宜守也,若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,斷不可從。
十二、陽明温病,下後汗出,當復其隂,益胃湯主之。
温熱本傷隂之病,下後邪解汗出,汗亦津液之化,隂液受傷,不待言矣,故云當復其隂。此隂指胃隂而言,葢十二經皆稟氣於胃,胃隂復而氣降得食,則十二經之隂皆可復矣。欲復其隂,非甘涼不可。湯名益胃者,胃體陽用隂,取益胃用之義也。下後急議復隂者,恐將來液虧燥起,而成乾咳身熱之怯證也。
益胃湯方(甘涼法)
沙參(三錢),麥冬(五錢),冰糖(一錢),細生地(五錢),玉竹(炒香,一錢五分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十三、下後無汗脈浮者,銀翹湯主之;脈浮洪者,白虎湯主之;脈洪而芤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此下後邪氣還表之證也。温病之邪,上行極而下,下行極而上,下后里氣得通,欲作汗而未能,以脈浮驗之,知不在裡而在表,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,就其近而引導之,故主以銀翹湯,增液為作汗之具,仍以銀花、連翹解毒而輕宣表氣,葢亦辛涼合甘寒輕劑法也。若浮而且洪,熱氣熾甚,津液立見銷亡,則非白虎不可。
白話文:
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、冬溫
增液湯:此方適用於溫病患者,大便不通,且非單純熱結,而是兼有體液不足的情況。方中以元參為君藥,苦鹹微寒,能清熱利濕,滋陰生津;麥冬和生地黃則輔助滋陰潤燥,通利二便。三藥合用,如同在水中增加液體,故名增液湯。此方與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並列,用於治療陽明下證的不同情況。大承氣湯用於熱結液乾的大實證;調胃承氣湯用於偏於熱結而液不乾者;增液湯則用於液乾多而熱結少者,以保護體內津液。 吳又可先生過度倚重承氣湯,其弊端有三:一、若邪氣在心包和陽明經,只攻陽明,效果不佳;二、體質虛弱者,服用承氣湯後可能大量出汗而危及生命;三、即使能出汗,也可能因陰氣受損而導致其他併發症。 因此,增液湯的運用應謹慎,不能盲目套用。 對於張氏、喻氏等用甘溫辛熱方法治療濕溫的方劑,在濕溫病症中可以考慮,但需配合苦寒泄瀉的藥物,以利於邪氣的排出,不宜死守。 但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等病症則絕對不能使用甘溫辛熱的方法。
益胃湯:此方用於陽明溫病患者服用承氣湯後,汗出但仍需補充陰液的情況。 因汗為津液所化,下利後陰液受損,故需滋陰益胃。 益胃湯以甘涼之品為主,滋陰養胃,使胃陰充足,則十二經之陰皆可得益。 及時補充陰液,可以預防日後因陰液不足而導致的乾咳、身熱等症狀。
其他治療:若下利後無汗,脈浮者,用銀翹散;脈浮洪者,用白虎湯;脈洪而芤者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這些都是邪氣由裡轉表之證,需根據脈象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,以疏通表邪。銀翹散具有解毒透邪的作用,而白虎湯則清熱瀉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