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30)
卷一·上焦篇 (30)
1. 卷二·中焦篇
2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一、面目俱赤,語聲重濁,呼吸俱粗,大便閉,小便澀,舌苔老黃,甚則黑有芒刺,但惡熱,不惡寒,日晡益甚者,傳至中焦,陽明温病也。脈浮洪躁甚者,白虎湯主之;脈沉數有力,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暑温、濕温、温瘧,不在此例。
陽明之脈榮於面,《傷寒論》謂陽明病面緣緣正赤,火盛必剋金,故目白睛亦赤也。語聲重濁,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。呼吸俱粗,謂鼻息來去俱粗,其粗也平等,方是實證;若來粗去不粗,去粗來不粗,或竟不粗,則非陽明實證,當細辨之,粗則喘之漸也。大便閉,陽明實也。
小便澀,火腑不通,而隂氣不化也。口燥渴,火爍津也。舌苔老黃,肺受胃濁,氣不化津也。(按《靈樞》論諸臟温病,獨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,余則無有。可見舌苔乃胃中濁氣,熏蒸肺臟,肺氣不化而然),甚則黑者,黑,水色也,火極而似水也,又水勝火,大凡五行之極盛,必兼勝己之形。芒刺,苔久不化,熱極而起堅硬之刺也;倘刺軟者,非實證也。
不惡寒,但惡熱者,傳至中焦,已無肺證,陽明者,兩陽合明也,温邪之熱,與陽明之熱相搏,故但惡熱也。或用白虎,或用承氣者,證同而脈異也,浮洪躁甚,邪氣近表,脈浮者不可下,凡逐邪者,隨其所在,就近而逐之,脈浮則出表為順,故以白虎之金飆以退煩熱。若沉小有力,病純在裡,則非下奪不可矣,故主以大承氣。
按吳又可《温疫論》中雲:舌苔邊白但見中微黃者,即加大黃,甚不可從。雖云傷寒重在誤下,温病重在誤汗,即誤下不似傷寒之逆之甚,究竟承氣非可輕嘗之品,故云舌苔老黃,甚則黑有芒刺,脈體沉實,的系燥結痞滿,方可用之。
或問:子言温病以手經主治,力闢用足經藥之非,今亦云陽明證者何?陽明特非足經乎?曰:陽明如市,胃為十二經之海,土者萬物之所歸也,諸病未有不過此者。前人云傷寒傳足不傳手,誤也,一人不能分為兩截。總之傷寒由毛竅而溪,溪、肉之分理之小者;由溪而谷,谷、肉之分理之大者;由谷而孫絡,孫絡、絡之至細者;由孫絡而大絡,由大絡而經,此經即太陽經也。始太陽,終厥隂,傷寒以足經為主,未始不關手經也。
温病由口鼻而入,鼻氣通於肺,口氣通於胃。肺病逆傳則為心包,上焦病不治,則傳中焦,胃與脾也,中焦病不治,即傳下焦,肝與腎也。終上焦,始下焦,温病以手經為主,未始不關足經也,但初受之時,斷不可以辛温發其陽耳。葢傷寒傷人身之陽,故喜辛温甘温苦熱,以救其陽;温病傷人身之隂,故喜辛涼甘寒甘鹹,以救其隂。彼此對勘,自可瞭然於心目中矣。
白虎湯(方見上焦篇)
白話文:
面色通紅,聲音低沉沙啞,呼吸急促,便秘,小便困難,舌苔厚膩發黃,嚴重者舌苔發黑並有芒刺,只怕熱不怕冷,下午症狀加重,這病傳到中焦,是陽明溫病。脈象浮大而有力,跳動很快,非常明顯的,用白虎湯治療;如果脈象沉而有力,數目很多,嚴重者脈象反而細小而有力,則用大承氣湯治療。暑溫、濕溫、溫瘧不在此列。
陽明經脈循行於面部,《傷寒論》說陽明病症的面部會呈現正紅色,火盛則克金,所以眼白也會發紅。聲音低沉沙啞,是因為金受火克而發音不清。呼吸急促,是指鼻息的吸氣呼氣都急促,而且吸氣呼氣一樣急促,才是實證;如果吸氣急促呼氣不急促,或呼氣急促吸氣不急促,或者都不急促,就不是陽明實證,需要仔細辨別,呼吸急促是喘的先兆。便秘是陽明實證的表現。
小便困難,是因為火邪阻礙腑臟,陰氣不能化生。口乾舌燥,是因為火邪灼傷津液。舌苔厚膩發黃,是肺臟受到胃中濁氣的熏蒸,氣機不能化生津液。(按《靈樞》論述各臟器的溫病,只有肺溫病明確提到舌苔,其他臟器則無,可見舌苔是胃中濁氣熏蒸肺臟,肺氣不能化生所致),嚴重者舌苔發黑,黑是水的顏色,火邪極盛反而類似於水,又水克火,凡是五行極盛,必然兼有克制自己的現象。芒刺,是舌苔長時間不化,熱邪極盛而形成的堅硬刺狀;如果刺狀柔軟,就不是實證。
不怕冷只怕熱,是因為病情已傳到中焦,沒有肺證了,陽明經是兩個陽經交匯的地方,溫邪的熱和陽明經的熱相互搏結,所以只怕熱。或者用白虎湯,或者用承氣湯,是因為證候相同而脈象不同。脈象浮大而有力,跳動很快,邪氣在表,脈浮不能用下法,凡是驅邪,都要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,就近驅逐,脈浮則邪氣在表,所以用白虎湯的寒涼之性來退除煩熱。如果脈象沉而有力,數目很多,病邪完全在裡,則必須用下法才能奏效,所以用大承氣湯。
吳又可《溫疫論》中說:舌苔邊緣潔白,中間僅僅略黃,就要加大黃,更不能輕易下瀉。雖然說傷寒最忌諱誤下,溫病最忌諱誤汗,但誤下不像傷寒那樣逆轉的厲害,但總之,承氣湯不是可以輕易嘗試的藥物,所以說舌苔厚膩發黃,嚴重者發黑並有芒刺,脈象沉實,確實是燥熱結聚、痞滿不通,才能使用。
有人問:你說溫病以手陽明經為主治,極力反對用足經藥物,現在又說陽明證,陽明經難道不是足太陽經嗎?回答:陽明經就像一個集市,胃是十二經脈之海,土是萬物歸宿的地方,各種疾病沒有不經過這裡的。前人說傷寒傳到足經而不傳到手經,是錯誤的,一個人不能分成兩半。總之傷寒從毛孔進入經絡,從經絡的細小分支進入較大的分支,再進入更細小的分支,然後進入較大的分支,最後進入經脈,這就是太陽經。傷寒從太陽經開始,終止於厥陰經,傷寒以足經為主,但並不排除手經的關係。
溫病從口鼻進入,鼻氣通於肺,口氣通於胃。肺病逆傳則為心包,上焦病不治,則傳到中焦,即胃與脾;中焦病不治,就傳到下焦,即肝與腎。溫病從上焦開始,終止於下焦,溫病以手經為主,但並不排除足經的關係,只是初發時,絕對不能用辛溫藥來發散陽氣。因為傷寒損傷人體的陽氣,所以喜歡用辛溫甘溫苦熱的藥物來救助陽氣;溫病損傷人體的陰氣,所以喜歡用辛涼甘寒甘鹹的藥物來救助陰氣。把這兩者對照一下,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了。
(白虎湯方劑見上焦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