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28)

1. 補秋燥勝氣論

故以石硫黃補下焦眞陽,而不傷隂之品為君,佐以鹿茸、枸杞、人參、茯苓、蓯蓉補正,而但以歸、茴、椒、桂、丁香、萆薢,通衝任與肝腎之邪也。按解產難中,已有通補奇經丸方,此方可以不錄。但彼方專以通補八脈為主,此則温養温燥合法,且與上條為對待之方,故並載之。

按《難經》:任之為病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七疝者,朱丹溪謂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,為七疝。《袖珍》謂:一厥、二盤、三寒、四癥、五附、六脈、七氣為七疝。瘕者血病,即婦人之疝也。後世謂:蛇瘕、脂瘕、青瘕、黃瘕、燥瘕、狐瘕、血瘕、鱉瘕,為八瘕。

葢任為天癸生氣,故多有形之積。大抵有形之實證宜前方,無形之虛證宜此方也。

按燥金遺病,如瘧疝之類,多見下焦篇寒濕濕温門中。再載在方書,應收入燥門者尚多,以限於篇幅,不及備錄,已示門徑,學者隅反可也。

復亨丹方(苦温甘辛法)

倭硫黃(十分,按倭硫黃者,石硫黃也,水土硫黃斷不可用),鹿茸(酒炙,八分),枸杞子(六分)人參(四分),雲茯苓(八分),淡蓯蓉(八分),安南桂(四分),全當歸(酒浸,六分),小茴香(六分,酒浸,與當歸同炒黑),川椒炭(三分),萆薢(六分),炙龜板(四分)

益母膏和為丸,小梧桐子大。每服二錢,日再服;冬日漸加至三錢,開水下。

按前人燥不為病之說,非將寒燥混入一門,即混入濕門矣。葢以燥為寒之始,與寒相似,故混入寒門。又以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隂而陽明從中,以中氣為化,故又易混入濕門也。但學醫之士,必須眉目清楚,復《內經》之舊,而後中有定見,方不越乎規矩也。

霹靂散方

主治中燥吐瀉腹痛,甚則四肢厥逆,轉筋,腿痛、肢麻,起臥不安,煩躁不寧,甚則六脈全無,隂毒發斑,疝瘕等證,並一切凝寒痼冷積聚。寒輕者,不可多服;寒重者,不可少服,以愈為度。非實在純受濕燥寒三氣隂邪者,不可服。

桂枝(六兩),公丁香(四兩),草果(二兩),川椒(炒,五兩),小茴香(炒,四兩),薤白(四兩),良薑(三兩),吳茱萸(四兩),五靈脂(二兩),降香(五兩),烏藥(三兩),乾薑(三兩),石菖蒲(二兩),防己(三兩),檳榔(二兩),蓽澄茄(五兩),附子(三兩),細辛(二兩),青木香(四兩),薏仁(五兩),雄黃(五錢)

上藥共為細末,開水和服。大人每服三錢,病重者五錢;小人減半。再病重者,連服數次,以痛止厥回,或瀉止筋不轉為度。

〔方論〕按《內經》有五疫之稱,五行偏勝之極。皆可致疫。雖癘氣之至,多見火證,而燥金寒濕之疫,亦復時有。葢風火暑三者為陽邪,與穢濁異氣相參,則為温癘,濕燥寒三者為隂邪,與穢濁異氣相參,則為寒癘。現在見證,多有肢麻轉筋,手足厥逆,吐瀉腹痛,脅肋疼痛,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者。

白話文:

補秋燥勝氣論

此方以石硫黃溫補下焦腎陽,且不傷陰,為君藥。輔以鹿茸、枸杞、人參、茯苓、蓯蓉等補益正氣。再用當歸、茴香、川椒、桂枝、丁香、萆薢等藥物疏通衝任二脈及肝腎之邪氣。 參考《解產難》中已有通補奇經丸方,故此方不再贅述。但《解產難》之方著重於通補八脈,而此方則注重溫養、調理寒燥,與前一方為對照,故一併記載。

《難經》記載,任脈病變,男子表現為七疝,女子則為瘕聚。七疝的說法有多種,例如朱丹溪所述的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,或《袖珍》所載的一厥、二盤、三寒、四癥、五附、六脈、七氣等。瘕是血瘀導致的疾病,即婦女的疝氣。後世又將其細分為蛇瘕、脂瘕、青瘕、黃瘕、燥瘕、狐瘕、血瘕、鱉瘕等八種。

任脈主司天癸,故常有形體上的積聚。一般來說,有形體的實證宜用峻下之方,而無形體的虛證則宜用此溫補之方。

燥邪遺留的疾病,例如瘧疾、疝氣等,多見於下焦篇寒濕濕溫門中。方書中記載的燥邪相關處方還有很多,因篇幅所限,無法一一收錄,在此已點明方向,學者可自行深入探討。

復亨丹方(苦溫甘辛法)

組成:倭硫黃(石硫黃,水土硫黃不可用)十分,鹿茸(酒炙)八分,枸杞子六分,人參四分,雲茯苓八分,淡蓯蓉八分,安南桂四分,全當歸(酒浸)六分,小茴香(酒浸,與當歸同炒黑)六分,川椒炭三分,萆薢六分,炙龜板四分。

用法:用益母膏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次服二錢,每日二次;冬季可逐漸加至三錢,溫開水送服。

前人認為燥邪不致病的說法,要麼是將寒燥混淆一處,要麼是混入濕邪一類。這是因為燥邪為寒邪的起始階段,與寒邪相似,所以常被混入寒邪範疇。又因為陽明經在上,燥邪在陽明經治之,而陽明經又與太陰經相通,以中氣為樞紐,故容易混入濕邪範疇。但學習中醫者必須辨明主次,遵循《內經》古法,方能有準確的見解,不致於偏離正道。

霹靂散方

主治:燥邪導致的中焦吐瀉腹痛,嚴重者可見四肢厥逆、筋攣、腿痛、肢體麻木、起臥不安、煩躁不寧,甚至六脈全無、陰毒發斑、疝氣瘕聚等證,以及一切寒凝氣滯的積聚。寒邪輕者,不可多服;寒邪重者,不可少服,以痊癒為度。非純屬濕、燥、寒三邪侵襲者,不可服用。

組成:桂枝六兩,公丁香四兩,草果二兩,川椒(炒)五兩,小茴香(炒)四兩,薤白四兩,良薑三兩,吳茱萸四兩,五靈脂二兩,降香五兩,烏藥三兩,乾薑三兩,石菖蒲二兩,防己三兩,檳榔二兩,蓽澄茄五兩,附子三兩,細辛二兩,青木香四兩,薏仁五兩,雄黃五錢。

用法:將以上藥物共研為細末,溫開水調服。成人每次服三錢,病情嚴重者服五錢;小兒減半。病情嚴重者,可連續服用數次,以疼痛止息、厥逆回歸,或瀉下停止、筋攣不再攣縮為度。

方論:《內經》中提到五疫,即五行偏勝的極端情況,皆可致疫。雖然瘟疫多見火熱證,但燥金寒濕之疫也時有發生。風、火、暑三者屬陽邪,與穢濁之氣相合則為溫疫;濕、燥、寒三者屬陰邪,與穢濁之氣相合則為寒疫。目前所見證候,多有肢體麻木、筋攣、手足厥逆、吐瀉腹痛、脅肋疼痛,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等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