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25)
卷一·上焦篇 (25)
1. 補秋燥勝氣論
本臟者,肺胃也。經有嗌塞而咳之明文,故上焦之病自此始。燥傷皮毛,故頭微痛惡寒也,微痛者,不似傷寒之痛甚也。陽明之脈,上行頭角,故頭亦痛也。咳嗽稀痰者,肺惡寒,古人謂燥為小寒也;肺為燥氣所搏,不能通調水道,故寒飲停而咳也。鼻塞者,鼻為肺竅。嗌寒者,嗌為肺系也。
脈弦者,寒兼飲也。無汗者,涼搏皮毛也。按杏蘇散,減小青龍一等。此條當與下焦篇所補之痰飲數條參看。再杏蘇散乃時人統治四時傷風咳嗽通用之方,本論前於風温門中已駁之矣;若傷燥涼之咳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正為合拍。若受重寒夾飲之咳,則有青龍;若傷春風,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,則仍從桑菊飲、桑杏湯例。
杏蘇散方
蘇葉,半夏,茯苓,前胡,苦桔梗,枳殼,甘草,生薑,大棗(去核),桔皮,杏仁
〔加減法〕無汗,脈弦甚或緊,加羌活,微透汗。汗後咳不止,去蘇葉、羌活,加蘇梗。兼泄瀉腹滿者,加蒼朮、厚朴。頭痛兼眉稜骨痛者,加白芷。熱甚加黃芩,泄瀉腹滿者不用。
〔方論〕此苦温甘辛法也。外感燥涼,故以蘇葉、前胡辛温之輕者達表;無汗脈緊,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,微發其汗。甘、桔從上開,枳、杏、前、芩從下降,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。桔、半、茯苓,逐飲而補肺胃之陽。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朮者,白朮中焦脾藥也,白芷肺胃本經之藥也,且能温肌肉而達皮毛。
薑、棗為調和營衛之用。若表涼退而里邪未除,咳不止者,則去走表之蘇葉,加降里之蘇梗。泄瀉腹滿,金氣太實之裡證也,故去黃芩之苦寒,加朮、樸之苦辛温也。
三、傷燥,如傷寒太陽證,有汗,不咳,不嘔,不痛者,桂枝湯小和之。
如傷寒太陽證者,指頭痛、身痛、惡風寒而言也。有汗不得再發其汗,亦如傷寒例,但燥較寒為輕,故少與桂枝小和之也。
桂枝湯(方見前)
四、燥金司令,頭痛,身寒熱,胸脅痛,甚則疝瘕痛者,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主之。
此金勝剋木也。本病與金病並見,表裡齊病,故以柴胡達少陽之氣,即所達肝木之氣,合桂枝而外出太陽,加芳香定痛,苦温通降也。濕燥寒同為隂邪,故仍從足經例。
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方(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法)
桂枝,吳茱萸,黃芩,柴胡,人參,廣木香,生薑,白芍,大棗(去核),川楝子,小茴香,半夏,炙甘草
五、燥淫傳入中焦,脈短而澀,無表證,無下證,胸痛,腹脅脹痛,或嘔,或泄,苦温甘辛以和之。
燥雖傳入中焦,既無表裡證,不得誤汗、誤下,但以苦温甘辛和之足矣。脈短而澀者,長為木,短為金,滑為潤,澀為燥也。胸痛者,肝脈絡胸也。腹痛者,金氣剋木,木病剋土也。脅痛者,肝木之本位也。嘔者,亦金剋木病也。泄者,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隂也。
白話文:
補秋燥勝氣論
這篇論述的重點是肺和胃。經書上明確記載了咽喉阻塞咳嗽的症狀,因此上焦的疾病由此開始。燥邪傷了皮膚和毛髮,所以頭部輕微疼痛並惡寒,這疼痛程度不像傷寒那樣劇烈。陽明經脈向上運行到頭角,所以頭也會痛。咳嗽痰稀少,是因為肺受寒邪侵襲,古人認為燥邪就如同輕微的寒邪;肺被燥邪所侵犯,不能正常調暢水道,所以寒飲停滯而引起咳嗽。鼻塞是因為鼻子是肺的竅位;咽喉寒冷是因為咽喉是肺的經絡。
脈象弦細,說明寒邪兼有水飲;沒有汗,是寒邪侵犯了皮膚和毛髮。建議使用杏蘇散,減少小青龍湯的劑量。這一點需要參考下焦篇中治療痰飲的幾條論述。再者,杏蘇散是當時人們治療四季傷風咳嗽的通用方劑,本論在風溫門中已經駁斥過了;如果咳嗽是因燥邪和寒邪引起的,那麼用苦溫的藥物,輔以甘辛的藥物,正符合治療原則。如果是受了重寒夾雜水飲引起的咳嗽,則需要用到小青龍湯;如果是春季風邪侵襲,燥邪已經化為火邪,沒有痰症,則仍然按照桑菊飲、桑杏湯的療法來處理。
杏蘇散方:
蘇葉、半夏、茯苓、前胡、苦桔梗、枳殼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(去核)、橘皮、杏仁
加減法:
沒有汗,脈象弦細甚至緊,加羌活,微微發汗。出汗後咳嗽不止,去掉蘇葉、羌活,加入蘇梗。兼有泄瀉腹滿的症狀,加入蒼朮、厚朴。頭痛且伴隨眉稜骨疼痛,加入白芷。熱盛加黃芩,泄瀉腹滿者不用黃芩。
方論:
這個方劑是苦溫甘辛的治法。外感燥邪和寒邪,所以用蘇葉、前胡等辛溫輕微的藥物透達表邪;沒有汗且脈象緊,因此加羌活這種辛溫較重的藥物,微微發汗。甘草、橘皮從上往下開,枳殼、杏仁、前胡、黃芩從下往上行,則咽喉阻塞、鼻塞得以宣通,咳嗽可以停止。橘皮、半夏、茯苓,能夠化痰飲,並補益肺胃之陽。用白芷代替原方中的白朮,是因為白朮是作用於中焦脾臟的藥物,而白芷是肺胃經的藥物,而且能夠溫暖肌肉,達於皮膚和毛髮。
生薑、大棗用於調和營衛。如果表證寒邪退去,但裡邪未除,咳嗽不止,那麼就去除發汗的蘇葉,加入瀉里火的蘇梗。泄瀉腹滿,是金氣太盛的裡證,所以去掉苦寒的黃芩,加入苦辛溫的蒼朮、厚朴。
三、傷燥邪,如同傷寒太陽證,有汗,不咳嗽,不嘔吐,不疼痛,用桂枝湯少加一些。
如同傷寒太陽證,指的是頭痛、身痛、惡風寒。已經出汗了就不能再發汗,這也如同傷寒的治療原則一樣,但是燥邪比寒邪輕,所以少加一些桂枝湯即可。
桂枝湯:(方劑已在前面列出)
四、燥金之氣盛,頭痛,身寒熱,胸脅疼痛,嚴重則疝氣、瘕痛,用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茱萸、楝子、茴香、木香湯治療。
這是金氣勝過木氣。這種疾病與金氣的病症同時出現,表裡都生病了,所以用柴胡疏通少陽之氣,也就是疏通肝木之氣,與桂枝一起疏通太陽經,再加入芳香的藥物以止痛,苦溫的藥物以通降。濕邪、燥邪、寒邪都是陰邪,所以仍然按照足經的治療原則來處理。
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方:(治法為苦溫,輔以甘辛)
桂枝、吳茱萸、黃芩、柴胡、人參、廣木香、生薑、白芍、大棗(去核)、川楝子、小茴香、半夏、炙甘草
五、燥邪侵入中焦,脈象短而澀,沒有表證,沒有下焦證狀,胸痛,腹部脅肋脹痛,或者嘔吐,或者泄瀉,用苦溫甘辛的藥物調和。
燥邪雖然侵入中焦,但既沒有表證也沒有下焦證狀,就不能錯誤地發汗或瀉下,只要用苦溫甘辛的藥物調和就足夠了。脈象短而澀,長代表木,短代表金,滑代表潤,澀代表燥。胸痛是肝脈經過胸部;腹痛是金氣克木,木病則克土;脅肋痛是肝木的本位;嘔吐也是金克木的病症;泄瀉是陽明經在上焦,燥氣治療,中焦見太陰經的證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