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21)

1. 秋燥

五四、秋感燥氣,右脈數大,傷手太隂氣分者,桑杏湯主之。

前人有云:六氣之中,惟燥不為病,似不盡然。葢以《內經》少秋感於燥一條,故有此議耳。如陽明司天之年,豈無燥金之病乎?大抵春秋二令,氣候較夏冬之偏寒偏熱為平和,其由於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,其由於本氣自病者少,其由於伏氣而病者重,本氣自病者輕耳。其由於本氣自病之燥證,初起必在肺衛,故以桑杏湯清氣分之燥也。

桑杏湯(方辛涼法)

桑葉(一錢),杏仁(一錢五分),沙參(二錢),象貝(一錢),香豉(一錢),梔皮(一錢),梨皮(一錢)

水二杯,煮取一杯,頓服之,重者再作服(輕藥不得重用,重用必過病所。再一次煮成三杯,其二、三次之氣味必變,藥之氣味俱輕故也)。

五五、感燥而咳者,桑菊飲主之。

亦救肺衛之輕劑也。

桑菊飲(方見前)

五六、燥傷肺胃隂分,或熱或咳者,沙參麥冬湯主之。

此條較上二條,則病深一層矣,故以甘寒救其津液。

沙參麥冬湯(甘寒法)

沙參(三錢),玉竹(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冬桑葉(一錢五分),麥冬(三錢),生扁豆(一錢五分),花粉(一錢五分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久熱久咳者,加地骨皮三錢。

五七、燥氣化火,清竅不利者,翹荷湯主之。

清竅不利,如耳鳴目赤,齦脹咽痛之類。翹荷湯者,亦清上焦氣分之燥熱也。

翹荷湯(辛涼法)

薄荷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,生甘草(一錢),黑梔皮(一錢五分),桔梗(二錢),綠豆皮(二錢)

水二杯,煮取一杯,頓服之。日服二劑,甚者日三。

〔加減法〕耳鳴者,加羚羊角、苦丁茶;目赤者。加鮮菊葉、苦丁茶、夏枯草;咽痛者,加牛蒡子、黃芩。

五八、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之因於燥者,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。

喻氏云: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,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,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,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,而惟喘屬之上矣,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,間有一、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肯綮。

總之,《內經》六氣,脫誤秋傷於燥一氣,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。後人不敢更端其說,置此一氣於不理,即或明知理燥,而用藥夾雜,如弋𫉬飛蟲,茫無定法示人也。今擬此方,命名清燥救肺湯,大約以胃氣為主,胃土為肺金之母也。

其天門冬雖能保肺,然味苦而氣滯,恐反傷胃阻痰,故不用也;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,亦以苦而不用;至於病寒降火正治之藥,尤在所忌,葢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隂氣不過一線耳,倘更以苦寒下其氣,傷其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?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。如沃焦救焚,不厭其頻,庶克有濟耳。

白話文:

[秋燥]

  1. 如果秋天感受了乾燥的氣候,導致右手脈搏跳動快且強烈,傷害到了手太陰肺經的氣血,可以使用桑杏湯來調理。

桑杏湯由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象貝、香豉、梔皮和梨皮組成。用兩杯水煮成一杯,一次喝完,病情嚴重的可以再煮一次服用。初次煎煮成三杯,後兩次的藥效會逐漸減弱。

  1. 如果因為乾燥而咳嗽,可以使用桑菊飲來緩解。

  2. 若乾燥傷害到了肺和胃的陰分,出現發熱或咳嗽的情況,可以使用沙參麥冬湯來治療。此方為甘寒之品,能滋潤津液。

  3. 若乾燥轉化為火熱,影響到頭面部的舒適,如耳鳴、眼睛紅腫、牙齦腫痛、咽喉疼痛等,可以使用翹荷湯來清熱解燥。

  4. 對於因乾燥引發的各種氣鬱、萎縮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,可以使用喻氏清燥救肺湯來調理。

清燥救肺湯的成分包括石膏、甘草、霜桑葉、人參、杏仁、胡麻仁、阿膠、麥冬和枇杷葉。用一碗水煮成六分,分兩到三次溫服。如果痰多,可加入貝母和栝蔞;若血液不足,可加入生地黃;若熱度過高,可加入犀角、羚羊角,或牛黃。對於耳鳴,可以加入羚羊角和苦丁茶;對於眼睛紅腫,可加入鮮菊花葉、苦丁茶和夏枯草;對於咽喉疼痛,可以加入牛蒡子和黃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