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六·解兒難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解兒難 (1)

1. 解兒難題詞

兒曷為乎有難?曰:天時人事為之也,難於天者一,難於人者二。天之大德曰生,曷為乎難兒也?曰:天不能不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;五行之運,不能不少有所偏,在天原所以相制,在兒任其氣則生,不任其氣則難,雖天亦莫可如何也,此兒之難於天者也。其難於人者奈何?曰:一難於兒之父母,一難於庸陋之醫。

白話文:

寶寶為什麼會生病?是因為天氣變化和人為因素造成的,其中來自天氣的因素佔一成,來自人的因素佔二成。上天最大的恩德就是創造生命,為什麼寶寶會生病呢?因為上天不能不藉由陰陽五行來創造萬物;五行運轉,難免會有偏頗,在上天眼中這是互相制約的現象,而在寶寶身上,如果他能適應這種偏頗就會健康,不能適應就會生病,即使上天也無能為力,這就是寶寶生病的自然原因。原因出在人為因素的那一成呢?一是父母的過失,一是庸醫的誤診。

天下之兒皆天下父母所生,天下父母有不欲其兒之生者乎?曷為乎難於父母耶?曰:即難於父母欲其兒之生也。父母曰:人生於温,死於寒。故父母惟恐其兒之寒也。父母曰:人以食為天,飢則死。故父母惟恐其兒之飢也。天下之兒,得全其生者此也;天下之兒,或受其難者,亦此也。

白話文:

天下的孩子都是天下的父母所生的,天下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嗎?為什麼孩子們會覺得父母難以相處呢?那是因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活著。父母說:人活著的時候需要溫暖,死了的時候才會感到寒冷。所以父母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寒。父母說:人以食物為天,餓了就會死。所以父母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挨餓。天下的孩子,能健康長大的是因為這個原因;天下的孩子,會遇到困難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
諺有之曰:小兒無凍餓之患,有飽暖之災。此發乎情,不能止乎義禮,止知以慈為慈,不知以不慈為慈,此兒之難於父母者也。天下之醫,操生人之術,未有不欲天下之兒之生,未有不利天下之兒之生,天下之兒之難,未有不賴天下之醫之有以生之也。然則醫也者,所以補天與父母之不逮以生兒者也,曷為乎天下之兒。

白話文:

俗語說:小孩子沒有挨餓受凍的煩惱,卻有吃太飽穿太暖的麻煩。這是因為父母感情用事,不能以禮節約束孩子,只知道用溺愛來表現慈愛,卻不懂得適當的嚴厲也是一種慈愛,這就是孩子難教的原因。天下所有的醫生,掌握著救人生命的方法,沒有人不想讓天下的孩子都活下來,沒有人不願意幫助天下的孩子活下來。天下孩子的困難,沒有不依賴天下醫生的幫助才能活下來的。既然如此,醫生就是彌補上天和父母的不足,讓孩子能夠活下來的人,為什麼天下的孩子

難於天下之醫也?曰:天下若無醫,則天下之兒難猶少,且難於天與父母無怨也。人受生於天與父母,即難於天與父母,又何怨乎?自天下之醫愈多,斯天下之兒難愈廣,以受生於天於父母之兒,而難於天下之醫,能無怨乎?曷為乎醫愈多,而兒之難愈廣也?曰:醫也者,順天之時,測氣之偏,適人之情,體物之理,名也,物也,象也,數也,無所不通,而受之以謙,而後可以言醫,尤必上與天地呼吸相通,下與小兒呼吸相通,而守之以誠,而後可以為醫。

白話文:

中醫為什麼比世上其他職業困難?

因為如果沒有中醫,天下的新生兒死亡率會低很多,而且他們也不會怨天尤親。

一個人之所以能誕生,是上天和父母共同賜予的,如果對天和父母怨恨,那又有什麼理由呢?

自從中醫數量增加以來,天下新生兒的死亡率就越來越高。因為這些從上天和父母那裡得到生命的孩子,卻死於天下中醫的手中,他們能不怨恨嗎?

為什麼中醫越多,新生兒死亡率就越高?

因為中醫這個職業,需要順應天時,探測氣候的偏頗,適應人的感情,體會事物的道理,它涵蓋了名、物、象、數等各個方面。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同時,還要保持謙虛,這樣才能談論醫學。特別是,中醫必須與天地相通,與新生兒相通,並且堅守誠信,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中醫。

奈何挾生人之名,為利己之術,不求歲氣,不畏天和,統舉四時,率投三法,毫無知識,囿於見聞,並不知察色之謂何,聞聲之謂何,朝微夕甚之謂之何,或輕或重之謂何,甚至一方之中,外自太陽,內至厥隂,既與發表,又與攻裡,且堅執小兒純陽之說,無論何氣使然,一以寒涼為準,無論何邪為病,一以攻伐為先,謬造驚風之說,惑世誣民;妄為疳疾之丸,戕生伐性;天下之兒之難,寧有終窮乎?前代賢醫,歷有辨難,而未成書?瑭雖不才,願解兒難。

白話文:

但是,有些人利用「為人看病」的名聲,追求自己的利益,不考慮季節變化,不敬畏自然規律,不分四季,一律使用三種方法。他們沒有真才實學,只憑見聞,不懂得觀察病情,也不懂體察聲音,更不知道病情加重或減輕的情況,有的病情輕有的病情重。甚至在一個病人身上,外面屬於太陽經的症狀,而裡面屬於厥陰經的症狀,既給病人開發表的藥,又給病人開攻裡藥。而且,這些人頑固地堅持小兒“純陽”的說法,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,一律以寒涼為準;不管是什麼邪氣導致疾病,一律以攻伐為先。這些人謬造“驚風”之說,迷惑世人,欺騙百姓;隨意製造疳疾的丸藥,傷害生靈,殘害天性。天下的小兒所遭受的苦難,豈有窮盡的時候嗎?歷朝賢明的醫生都有辨論,但都沒有成書。瑭雖然才疏學淺,但也願意為小兒解難。

2. 兒科總論

古稱難治者,莫如小兒,名之曰啞科。以其疾痛煩苦,不能自達;且其臟腑薄,藩籬疏,易於傳變;肌膚嫩,神氣怯,易於感觸;其用藥也,稍呆則滯,稍重則傷,稍不對證,則莫知其鄉,捉風捕影,轉救轉劇,轉去轉遠;惟較之成人,無七情六慾之傷,外不過六淫,內不過飲食胎毒而已。然不精於方脈婦科,透徹生化之源者,斷不能作兒科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稱難以醫治的疾病,沒有比小兒更難的,稱為「啞科」。因為小兒無法表達自己的疾病和痛苦;而且他們的臟腑嬌嫩,保護功能較弱,容易發生變化;皮膚細嫩,精神脆弱,容易受到外界影響;用藥方面,稍有遲疑就會導致藥力停滯,稍有過重就會造成傷害,稍有不適合,就會不知所措,盲目用藥,治療後情況反而更糟、更嚴重;但是與成人相比,小兒沒有七情六慾的傷害,外在因素只有風寒暑濕燥熱等六種邪氣,內在因素只有飲食和胎毒兩種。然而,如果不精通方劑脈理和婦科,透徹瞭解生化原理,就不能從事兒科診療。

3. 俗傳兒科為純陽辨

古稱小兒純陽,此丹灶家言,謂其未曾破身耳,非盛陽之謂。小兒稚陽未充,稚隂未長者也。男子生於七,成於八;故八月生乳牙,少有知識;八歲換食牙,漸開智慧;十六而精通,可以有子;三八二十四歲眞牙生(俗謂盡根牙)而精足,筋骨堅強,可以任事,葢隂氣長而陽亦充矣。

白話文:

古時說小孩子屬純陽體質,這是煉丹術士的說法,是指他們尚未破身,而非陽氣旺盛的意思。小孩子其實是稚嫩的陽氣未足,稚嫩的陰氣也未長全。男子從出生後七年,在八年時發育完全;所以八月出生時長出乳牙,有少許的認識;八歲時換成恆牙,逐漸開啟智慧;十六歲時精氣通暢,可以生育;三八歲(二十四年)時,長出真牙(俗稱全根牙),精氣充足,筋骨強健,可以承擔事務,這是因為陰氣增長,陽氣也充盈的緣故。

女子生於八,成於七;故七月生乳牙,知提攜;七歲換食牙,知識開,不令與男子同席;二七十四而天癸至;三七二十一歲而眞牙生,隂始足,隂足而陽充也,命之嫁。小兒豈盛陽者哉!俗謂女子知識恆早於男子者,陽進隂退故也。

白話文:

女性出生時八個月大就能爬行,七歲時長出乳牙,懂得走路和抓握東西。七歲時換牙,智力開始發展,不允許與男性同桌而坐。十四歲時月經初潮;二十一歲時長出恆牙,陰氣開始充足,陰氣充足陽氣也充足,這是結婚的年齡。小女孩不應該是陽氣很盛的人!民間俗話說,女孩子的智力發育通常比男孩子早,這是因為陽氣上升、陰氣下降的緣故。

4. 兒科用藥論

世人以小兒為純陽也,故重用苦寒。夫苦寒藥,兒科之大禁也。丹溪謂產婦用白芍,伐生生之氣,不知兒科用苦寒,最伐生生之氣也。小兒,春令也,東方也,木德也,其味酸甘,酸味人或知之,甘則人多不識。葢弦脈者,木脈也,經謂弦無胃氣者死。胃氣者,甘味也,木離土則死,再驗之木實,則更知其所以然矣,木實惟初春之梅子,酸多甘少,其他皆甘少酸少者也。故調小兒之味,宜甘多酸少,如錢仲陽之六味丸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世人都認為嬰兒屬於純陽體質,因此經常使用苦寒藥物。但苦寒藥物可是兒科的大忌啊!丹溪曾說產婦服用白芍會損害生氣,然而其實兒科使用苦寒藥物纔是最損害生氣的。

嬰兒就好比春天的季節、東方的方位、木性的特質,其味道應為酸甘。人們或許知道酸味,但卻往往不瞭解甘味。弦脈是木脈,經書上說沒有胃氣的人會死亡。胃氣就是甘味,木離不開土才能存活。再以木本植物的果實為例,就能更加明白這個道理:木本植物果實只有早春的梅子是酸味多、甘味少,其他果實的甘味都比酸味多。

因此,調整嬰兒的飲食,應該以甘味為主、酸味為輔,就像錢仲陽的六味丸那樣。

苦寒之所以不可輕用者何?炎上作苦,萬物見火而化,苦能滲濕。人,倮蟲也,體屬濕土,濕淫固為人害,人無濕則死。故濕重者肥,濕少者瘦;小兒之濕可盡滲哉!在用藥者以為瀉火,不知愈瀉愈瘦,愈化愈燥。苦先入心,其化以燥也,而且重伐胃汁,直致痙厥而死者有之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不宜輕易使用苦寒藥物?

炎熱會產生苦味,萬物接觸火就會燃燒,而苦味可以滲透濕氣。人是一種水生動物,身體屬於濕土,濕氣過多固然會對人有害,但人若無濕氣也會死亡。因此,濕氣重的人會肥胖,濕氣少的人會瘦弱;小兒的濕氣全靠滲透嗎?用藥的人以為苦寒藥物可以瀉火,殊不知越瀉越瘦,越瀉越燥。苦味先進入心,其本性以乾燥為主,而且會嚴重削減胃液,甚至導致痙攣而死亡。

小兒之火,惟壯火可減;若少火則所賴以生者,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!故存隂退熱為第一妙法,存隂退熱,莫過六味之酸甘化隂也。惟濕温門中,與辛淡合用,燥火則不可也。余前序温熱,雖在大人,凡用苦寒,必多用甘寒監之,惟酒客不禁。

白話文:

對於小兒的發熱,只有壯實的孩子才能使用瀉火的藥物。如果孩子體質虛弱,那麼滋養身體的熱量就非常有限,怎麼能隨意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呢?所以,保護陰氣來退熱是最關鍵的妙法,而保護陰氣來退熱,沒有什麼比六味地黃丸的酸甘化陰效果更好的了。但是,只有在濕熱的病症中,纔能夠配合辛淡的藥物一起使用,如果是燥熱的情況,就不可以這樣做了。我之前提到過溫熱的病症,雖然針對的是成年人,凡是使用苦寒藥物的時候,都必須多使用甘寒的藥物來監控,只有嗜酒的人例外。

5. 兒科風藥禁

近日行方脈者,無論四時所感為何氣,一槪羌、防、柴、葛。不知仲景先師,有風家禁汗,亡血家禁汗,濕家禁汗,瘡家禁汗四條,皆為其血虛致痙也。然則小兒痙病,多半為醫所造,皆不識六氣之故。

白話文:

近來許多醫生給病人開藥,不管病人受何氣所感,都一概給予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藥。他們不知道張仲景大師曾說過,風證、血虛、濕證、瘡證這四種情況禁用發汗藥,這些情況發汗會導致血虛痙攣。因此,小孩痙病大多是由醫生用藥不當造成的,都是因為這些醫生不認識六氣的緣故。

6. 痙因質疑

痙病之因,《素問》曰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。此濕字,大有可疑,葢風字誤傳為濕字也。余少讀方中行先生《痙書》,一生治病,留心痙證,覺六氣皆能致痙。風為百病之長,六氣莫不由風而傷人,所有痙病現證,皆風木剛強屈㑃之象。濕性下行而柔,木性上行而剛;單一濕字,似難包得諸痙。

白話文:

痙攣病的病因,《素問》說:「各種痙攣、脖子僵硬,都屬於濕氣」。這個「濕」字,很值得懷疑,可能是「風」字傳抄錯誤而變成「濕」字。我年輕時讀過方中行先生的《痙書》,一生行醫,專注於痙攣疾病,發現六氣都能引起痙攣。風是百病之源,六氣都因風而傷人,所有痙攣病的表現症狀,都是風木強盛、屈曲抽搐的樣子。濕的性質向下流動而且柔弱,木的性質向上生長而且剛強;單一的「濕」字,似乎很難概括所有痙攣。

且濕字與項強字即不對,中行《痙書》一十八條,除引《素問》《千金》二條,餘十六條內,脈二條,證十四條,俱無濕字證據。如脈二條:一曰:痙夫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;二曰:《脈經》云:痙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皆風木之象,濕之反面也。餘十四條:風痙致痙居其十,風家禁下一條,瘡家禁汗一條,新產亡血二條,皆無所謂濕也者。即《千金》一條,曰: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,濕則變痙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痙病的記載古書《痙書》共有十八條,排除引用《素問》和《千金》的兩條,剩餘十六條中,包括兩條關於脈象的記載和十四條關於證狀的記載,都沒有提及濕邪的證據。

例如,關於脈象的兩條記載:第一條說:痙病患者的脈象按起來緊如琴絃,直線上下移動;第二條說: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痙病患者的脈象深伏而堅硬,也直線上下移動。這些都屬於風木的證象,與濕邪相反。

至於十四條關於證狀的記載中:十條是由風痙導致的痙病,一條是風家禁下的一種證狀,一條是瘡家禁汗的一種證狀,還有兩條是產後血虛導致的證狀。這些記載中都沒有提到濕邪。

即使是《千金》中的那條記載,也說:太陽中風,嚴重受寒時,濕邪會合並痙病。

上下文義不續,亦不可以為據。中行注云:痙,自《素問》以來,其見於《傷寒論》者,乃叔和所述《金匱》之略也;《千金》雖有此言,未見其精悉。可見中行亦疑之。且《千金》一書,雜亂無章,多有後人羼雜,難以為據。

白話文:

痙病的相關記載最早見於《素問》,《傷寒論》中關於痙病的論述是叔和所撰《金匱》的簡略版;《千金方》中也有相關記載,但其內容並不精確。可見中行先生也對《千金方》中的記載有所懷疑。另外,《千金方》一書雜亂無章,多有後人添加的內容,難以作為依據。

《靈樞》《素問》二書,非神聖不能道,然多述於戰國漢人之筆,可信者十之八、九,其不可信者一、二;如其中多有後世官名地名,豈軒岐逆料後世之語,而先言之哉?且代遠年湮,不無脫簡錯誤之處。瑭學術淺陋,不敢信此濕字,亦不敢直斷其非,闕疑以俟來者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這兩本書,不是神聖之人無法道出,但許多記載都出自戰國、漢朝人之手,可信度約為八九成,不可信的約為一兩成;像是其中出現許多後世的官名和地名,軒轅、岐伯怎麼可能預料到後世的語言,而先說出來呢?而且年代久遠,難免有殘缺和錯誤之處。我的學問淺薄,不敢相信這個「濕」字,但也不敢直接斷定它是錯的,只能存疑,等待後人來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