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五·解產難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解產難 (2)

1. 產後宜補宜瀉論

朱丹溪云:「產後當大補氣血,即有雜病,從末治之;一切病多是血虛,皆不可發表。」張景岳云:「產後既有表邪,不得不解;既有火邪,不得不清,既有內傷停滯,不得不開通消導;不可偏執。如產後外感風寒,頭痛身熱,便實中滿,脈緊數洪大有力,此表邪實病也。

又火盛者,必熱渴躁煩,或便結腹脹,口鼻舌焦黑,酷喜冷飲,眼眵尿痛,溺赤,脈洪滑,此內熱實病也。又或因產過食,致停蓄不散,此內傷實病也。又或鬱怒動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利,脈弦滑,此氣逆實病也。又或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心腹脹滿,疼痛拒按,大便難,小便利,此血逆實證也。

遇此等實證,若用大補,是養虎為患,誤矣」。愚按二子之說,各有見地,不可偏廢,亦不可偏聽。如丹溪謂產後不可發表,仲景先師原有亡血禁汗之條,葢汗之則痙也。產後氣血誠虛,不可不補,然雜證一槪置之不問,則亦不可,張氏駁之,誠是。但治產後之實證,自有妙法,妙法為何?手揮目送是也。

手下所治系實證,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。識證眞,對病確,一擊而罷;治上不犯中,治中不犯下,目中清楚,指下清楚,筆下再清楚,治產後之能事畢矣。如外感自上焦而來,固云治上不犯中,然藥反不可過輕,須用多備少服法,中病即已,外感已即復其虛,所謂無糧之兵,貴在速戰;若畏產後虛怯,用藥過輕,延至三、四日後,反不能勝藥矣。余治產後温暑,每用此法。

如腹痛拒按則化瘀,喜按即補絡,快如轉丸,總要醫者平日用功參悟古書,臨證不可有絲毫成見而已。

白話文:

【產後補血與瀉實的觀點】

朱丹溪曾說:產婦產後應大力補充氣血,即便出現其他疾病,都應將補血氣放在首位;大多數疾病是由於血氣不足引起的,所以不可以隨意發汗。

然而,張景嶽認為:如果產婦受到風寒外邪的影響,必須要解表;如果有火邪,就必須要清熱;如果有內傷或食物積滯,就必須要疏通和消化。不可以偏執一端。例如,產婦如果感染風寒,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便祕、腹部脹滿、脈象緊且有力,這就是表邪實證。

若是火邪旺盛,會表現出熱渴、煩躁、便祕、腹部脹痛、口鼻舌乾燥甚至焦黑、極度渴望冷飲、眼睛分泌物增多、尿痛、尿色深紅、脈象洪滑,這就是內熱實證。或是因為產後過度進食,導致食物積滯不散,這就是內傷實證。或是因為鬱怒影響肝臟,出現胸部脹痛、大便不通暢、脈象弦滑,這就是氣逆實證。或是惡露未盡,瘀血上沖,心腹脹滿、疼痛、拒按,大便困難,小便卻頻繁,這就是血逆實證。

對於這些實證,如果仍使用大補的方法,就像是養虎為患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

我認為兩人的觀點都有其道理,不可以偏廢一方,也不可以只聽一方的說法。像丹溪說產後不可以發汗,仲景先師確實有過產婦失血不宜發汗的條例,因為發汗會引起痙攣。產婦產後氣血確實虛弱,必須要補充,但是對於各種複雜的症狀也不能置之不理,張景嶽的批駁確實有理。然而,治療產婦的實證,自有其巧妙的方法,那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。

手下的治療針對的是實證,心中清楚這是產後的情況。辨別病情的真實性,針對病癥的確切性,一次治療就能解決問題;治療上部不會影響到中部,治療中部不會影響到下部,眼睛看的清楚,手下操作的清楚,筆下記錄的更清楚,這樣就能完成產後的治療工作了。

如果是從上焦來的外感,雖然說治療上部不會影響到中部,但是藥物的使用並不能太輕,必須採用多備少服的方式,一旦病情好轉就停止用藥,等到外感好了之後再恢復其虛弱的狀態,這就像是沒有糧食的士兵,必須速戰速決;如果害怕產後虛弱膽小,用藥過輕,拖延到三、四天後,反而不能承受藥力了。我治療產後溫暑,常常使用這種方法。

如果腹部疼痛拒按,就應該化瘀;如果喜歡按壓,就應該補絡,效果就像轉珠一樣迅速。總之,醫生平時必須努力研究古書,臨牀時不能有任何固有的偏見。

2. 產後六氣為病論

產後六氣為病,除傷寒遵仲景師外(孕婦傷寒,後人有六合湯法),當於前三焦篇中求之。斟酌輕重,或速去其邪,所謂無糧之師,貴在速戰者是也。或兼護其虛,一面扶正,一面驅邪。大抵初起以速清為要,重證亦必用攻。余治黃氏温熱,妊娠七月,胎已欲動,大實大熱,目突舌爛,乃前醫過於瞻顧所致,用大承氣一服,熱退胎安,今所生子二十一歲矣。如果六氣與痙瘛之因,暾然心目,俗傳產後驚風之說可息矣。

白話文:

產後因為六氣而引發疾病的狀況,除了孕婦患有傷寒症狀,應遵循仲景的醫學理論之外(對於孕婦的傷寒病症,後世有人提出了六合湯的療法),其餘的治療原則應參考前三焦的相關理論。

在治療時,需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,有可能需要迅速地去除病因,這就像一支沒有糧食的軍隊,必須快速作戰才能獲勝。又或者同時保護病人的虛弱狀態,一方面強化身體機能,一方面驅除病因。通常在疾病初期,快速清除病因是首要任務,對於嚴重病症,也必定要用攻法治療。

例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姓黃的婦女,她懷孕七個月,胎兒已有早產跡象,她當時體內極度實熱,眼睛突出、舌頭潰爛,這是因為之前的醫生過於謹慎,不敢大膽治療導致的。我使用了大承氣湯,她的熱症退去,胎兒也安全保住,如今那個孩子已經二十一歲了。

如果能明確瞭解六氣與痙瘛的病因,那麼產後驚風這種俗傳的說法就可以停止了。

3. 產後不可用白芍辨

朱丹溪謂產後不可用白芍,恐伐生生之氣,則大謬不然,但視其為虛寒虛熱耳。若系虛寒,雖非產後,亦不可用;如仲景有桂枝湯去芍藥法,小青龍去芍藥法。若系虛熱,必宜用之收隂。後世不善讀書者,古人良法不知守,此等偏謬處,偏牢記在心,誤盡大事,可發一嘆。

按白芍花開春末夏初,稟厥隂風木之全體,得少隂君火之氣化,炎上作苦,故氣味苦平(《本經》芍藥並無酸字,但云苦平無毒,酸字後世妄加者也)。主治邪氣腹痛,除血痺,破堅積,寒熱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氣,豈伐生生之氣者乎?使伐生氣,仲景小建中湯,補諸虛不足而以之為君乎?張隱菴《本草崇原》中論之最詳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曾經提到產後不宜使用白芍,認為這樣可能會削弱生命力,但這其實是個大誤解。我們應該根據產婦的身體狀況來判斷,看她是屬於虛寒還是虛熱。如果是虛寒,即使不是產後,也不該使用白芍;例如,張仲景在治療時,就有在桂枝湯和小青龍湯中去掉白芍的例子。但如果產婦是虛熱的情況,那麼使用白芍來調理陰氣就是必要的。

白芍通常在春天末尾到夏天開始的時候開花,它集厥陰風木的全部特性於一身,又含有少陰君火的氣化作用,所以味道苦而性平(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白芍的描述並沒有酸字,只說是苦平無毒,酸這個字是後世錯誤添加的)。主要治療的是由邪氣引起的腹痛,可以去除血痺,破除堅硬的積塊,治療寒熱、疝瘕,止痛,有利於小便,還能提升氣力,這怎麼可能是削弱生命力呢?如果真會削減生命力,張仲景的小建中湯,用來補充各種虛弱不足,又怎麼會以白芍為主要成分呢?在張隱菴的《本草崇原》中,對此有詳細的闡述。

4. 產後誤用歸芎亦能致瘛論

當歸、川芎,為產後要藥,然惟血寒而滯者為宜,若血虛而熱者斷不可用。葢當歸秋分始開花,得燥金辛烈之氣,香竄異常,甚於麻、辛,不過麻、辛無汁而味薄,當歸多汁而味厚耳。用之得當,功力最速,用之不當,為害亦不淺。如亡血液虧,孤陽上冒等證,而欲望其補血,不亦愚哉!葢當歸止能運血,裒多益寡,急走善竄,不能靜守,誤服致瘛,瘛甚則脫。川芎有車輪紋,其性更急於當歸,葢物性之偏長於通者,必不長於守也。

世人不改用白芍,而恣用當歸、川芎,何其顛倒哉!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產後使用當歸和川芎可能引發的問題。當歸和川芎是產後常見的藥材,但只有在血寒且有瘀滯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。如果是在血虛且有熱的情況下,則絕對不能使用。

當歸在秋分時開始開花,含有乾燥金屬的辛烈氣息,其香氣非常濃鬱,比花椒和薑還要強烈,只是花椒和薑質地較乾且味道較淡,而當歸汁液豐富,味道較濃。如果正確使用,其功效迅速,但若使用不當,也可能帶來不小的危害。例如在血液流失過多,或孤獨的陽氣上衝的情況下,期望它來補血,這是多麼愚蠢的想法!因為當歸只能幫助血液循環,使多餘的血液分散到缺乏的地方,其性質急躁,善於流通,無法靜態地停留在某處,若誤用會導致抽搐,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。川芎的性質比當歸更急躁,因為物質的本性若是偏向流通,那麼就一定不會擅長停留。

然而,世人不選擇使用白芍,反而隨意使用當歸和川芎,這不是很荒謬嗎?

5. 產後當究奇經論

產後虛在八脈,孫眞人創論於前,葉天士暢明於後,婦科所當首識者也。葢八脈麗於肝腎,如樹木之有本也;隂陽交媾,胎前產後,生生化化,全賴乎此。古語云:醫道通乎仙道者,此其大門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的虛弱狀況主要發生在人體的八脈上,這觀點最早由孫真人提出,後來葉天士進一步闡述明白,這是婦科學領域應該首要認識的知識。因為八脈與肝腎緊密相連,猶如樹木有了根本;男女陰陽結合,從懷孕到生產,生命的孕育和變化,都完全依賴於此。古人說:醫學道路與仙道相通的地方,這裡就是最重要的門徑。

換句更直白的話來說,產婦在生產後的身體虛弱,主要出現在人體的八條特殊脈絡上。這理論最初由古代名醫孫真人提出,後由葉天士進一步解釋清楚。這對於婦科醫生來說是必須要了解的基礎知識。因為這八脈與肝臟和腎臟有著密切的關係,就像樹木需要根部一樣重要。陰陽交合,從懷孕到分娩,生命孕育和生長,都離不開這八脈的運作。古人曾經說過,醫學和修行成仙的道路有相通之處,而八脈就是其中的重要關節。

6. 下死胎不可拘執論

死胎不下,不可拘執成方而悉用通法,當求其不下之故,參之臨時所現之證若何,補偏救弊,而胎自下也。余治一婦,死胎不下二日矣,診其脈則洪大而芤,問其證則大汗不止,精神恍惚欲脫。余曰:此心氣太虛,不能固胎,不問胎死與否,先固心氣,用救逆湯加人參,煮三杯,服一杯而汗斂,服二杯而神清氣寧,三杯未服而死胎下矣。下後補肝腎之隂,以配心陽之用而愈。

若執成方而用平胃、朴硝,有生理乎?

白話文:

【對於胎兒已死在腹中無法產出的情況,我們不能過於依賴固定的藥方,一律使用促進產出的方法。我們應該找出胎兒無法順利產出的原因,並根據當時病患的具體症狀來進行治療,針對病情的偏差進行調整和補救,這樣胎兒自然就能產出。

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,她的胎兒在腹中死亡且兩天無法產出。為她診脈後發現脈象洪大且芤弱,再詢問她的症狀,得知她一直大量出汗,精神恍惚,彷彿隨時會喪失意識。我判斷這是因為心氣太虛弱,無法鞏固胎兒在腹中的位置。因此,無論胎兒是否已經死亡,首先要做的是鞏固心氣。於是,我使用了救逆湯,並加入人參,煮製了三杯。她喝了一杯後,汗就停了;喝了兩杯後,神智清醒,氣息平穩;還沒喝完第三杯,死胎就產出了。產出後,我為她補充肝腎的陰氣,以配合心臟的陽氣,使她康復。

如果只是依賴固定的藥方,使用如平胃散或朴硝等藥物,她還有生存的機會嗎?】

7. 催生不可拘執論

催生亦不可拘執一轍,陽虛者補陽,隂損者翕隂,血滯者通血。余治一婦素日脈遲,而有癥瘕寒積厥痛,余用通補八脈大劑丸料,服半載而成胎,產時五日不下,是夕方延余診視。余視其面青,診其脈再至,用安邊桂五錢,加入温經補氣之品,作三杯,服二杯而生矣,亦未曾服第三杯也。

次日診其脈澀,腹痛甚拒按,仍令其服第三杯,又減其制,用一帖,下癥塊長七、八寸,寬二三寸,其人腹中癥塊本有二枚,茲下其一,不敢再通矣。仍用温通八脈由漸而愈。其他治驗甚多,略舉一、二,以見門徑耳。

白話文:

【催生不能固守一法的討論】

助產不能一味固守固定的法則,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,陽氣虛弱的人要補充陽氣,陰氣受損的要滋補陰氣,血液淤滯的要疏通血液。

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,她平日脈搏較慢,並且患有癥瘕(一種腹部腫塊)、寒凝積聚和厥痛等病。我使用了大量能通補八脈的大劑丸藥,她服用半年後成功懷孕。然而到了生產的時候,五天都未能順利分娩,直到那天晚上才請我去診斷。我看到她面色蒼白,脈象極為微弱。於是我用了五錢的安邊桂(肉桂的一種),加上溫經補氣的藥物,分三次服用。她喝了兩次之後就順利產子,並未喝完第三次的藥。

隔天再次診察,發現她的脈象變得不暢,腹部劇烈疼痛且抗拒按壓,於是讓她繼續喝第三次的藥,並減少藥量,只用了一帖,結果排出了七、八寸長,二三寸寬的癥塊。這位婦女原本腹部就有兩個這樣的癥塊,現在排出了一個,我不敢再進一步疏通。之後我仍然使用溫通八脈的方法,漸漸地她恢復了健康。

我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經驗,這裡只舉出一二,只是想展示治療的基本路徑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