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16)

1. 伏暑

(按暑温伏暑,名雖異而病實同,治法須前後互參,故中下焦篇不另一門。)

三五、暑兼濕熱,偏於暑之熱者為暑温,多手太隂證而宜清;偏於暑之濕者為濕温,多足太隂證而宜温;温熱平等者兩解之。各宜分曉,不可混也。

此承上起下之文。按暑温、濕温,古來方法最多精妙,不比前條温病毫無尺度,本論原可不必再議,特以《內經》有先夏至為病温、後夏至為病暑之明文,是暑與温,流雖異而源則同,不得言温而遺暑,言暑而遺濕。又以歷代名家,悉有矇混之弊,葢夏日三氣雜感,本難條分縷晰。

惟葉氏心靈手巧,精思過人,案中治法,絲絲入扣,可謂匯眾善以為長者,惜時人不能知其一、二;然其法散見於案中,章程未定,淺學者讀之,有望洋之嘆,無怪乎後人之無階而升也。故本論摭拾其大槪,粗定規模,俾學者有路可尋,精妙甚多,不及備錄,學者仍當參考名家,細繹葉案,而後可以深造。再按:張潔古云:「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;中暑者隂證,中熱者陽證」。

嗚呼!潔古筆下如是不了了,後人奉以為規矩準繩,此醫道之所以難言也。試思中暑,竟無動而得之者乎?中熱,竟無靜而得之者乎?似難以動靜二字分暑熱。又云「中暑者隂證」,暑字從日,日豈隂物乎?暑中有火,火豈隂邪乎?暑中有隂耳,濕是也,非純隂邪也。「中熱者陽證」,斯語誠然,要知熱中亦兼穢濁,穢濁亦隂類也,是中熱非純無隂也。

葢潔古所指之中暑,即本論後文之濕温也;其所指之中熱,即本論前條之温熱也。張景岳又細分隂暑,陽暑:所謂隂暑者,即暑之偏於濕,而成足太隂之裡證也;陽暑者,即暑之偏於熱,而成手太隂之表證也。學者非目無全牛,不能批隙中款。宋元以來之名醫,多自以為是,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,無怪乎道之常不明,而時人之隨手殺人也,可勝慨哉!

三六、長夏受暑,過夏而發者,名曰伏暑。霜未降而發者少輕,霜既降而發者則重,冬日發者尤重,子、午、醜、未之年為多也。

長夏盛暑,氣壯者不受也;稍弱者但頭暈片刻,或半日而已;次則即病;其不即病而內舍於骨髓,外舍於分肉之間,氣虛者也。葢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,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後出也,金氣本所以退煩暑,金欲退之,而暑無所藏,故伏暑病發也。其有氣虛甚者,雖金風亦不能擊之使出,必待深秋大涼、初冬微寒相逼而出,故尤為重也。

子、午、醜、未之年為獨多者,子、午君火司天,暑本於火也;醜、未濕土司天,暑得濕則留也。

三七、頭痛微惡寒,面赤煩渴,舌白,脈濡而數者,雖在冬月,猶為太隂伏暑也。

頭痛惡寒,與傷寒無異;面赤煩渴,則非傷寒矣,然猶似傷寒陽明證;若脈濡而數,則斷斷非傷寒矣。葢寒脈緊,風脈緩,暑脈弱,濡則弱之象,弱即濡之體也。濡即離中虛,火之象也;緊即坎中滿,水之象也。火之性熱,水之性寒,象各不同,性則迥異,何世人悉以伏暑作傷寒治,而用足六經羌、葛、柴、芩每每殺人哉!象各不同,性則迥異,故曰雖在冬月,定其非傷寒而為伏暑也。冬月猶為伏暑,秋日可知。

白話文:

伏暑

暑溫和伏暑,名稱雖然不同,但疾病本質相同,治療方法需要互相參照,所以在中下焦篇中不再另立一門。

暑邪兼夾濕熱,偏重於暑熱者為暑溫,多見手太陰經證候,宜清熱治療;偏重於暑濕者為濕溫,多見足太陰經證候,宜溫化治療;溫熱程度相當者,則需兼顧清熱和溫化兩種方法。 必須區分清楚,不可混淆。

這段文字承接上文,並引申下文。暑溫、濕溫的治療方法古已有之,精妙多樣,不像之前的溫病論述那樣缺乏標準,本論其實不必再論述。但因為《內經》明確記載了夏至前為溫病,夏至後為暑病,說明暑和溫雖然傳播方式不同,但病因相同,不能只談溫病而忽略暑病,也不能只談暑病而忽略濕邪。而且歷代名醫,都存在混淆不清的問題,因為夏季三氣雜糅,本就難以條理分明。

葉氏(指葉天士)醫術精湛,巧思過人,其治療方法環環相扣,可謂集眾家之長,可惜世人多未能了解其精髓;但其方法散見於其醫案中,缺乏系統總結,學識淺薄者閱讀起來,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,難怪後學難以登堂入室。因此,本論擷取其主要內容,初步確立框架,使學習者有所遵循,其精妙之處甚多,未能盡錄,學習者還應參考名家論述,仔細研讀葉氏醫案,才能深入學習。再說,張潔古(張仲景)說:「靜坐而得病為中暑,活動而得病為中熱;中暑屬陰證,中熱屬陽證。」

唉!潔古的論述如此含糊不清,後人卻奉為圭臬,這就是醫道難言之處啊!試想,中暑真的就沒有活動中得的嗎?中熱真的就沒有靜坐中得的嗎?似乎難以用動靜二字來區分暑熱。他又說「中暑者陰證」,暑字從日,太陽怎麼是陰邪呢?暑邪中含有火,火怎麼是陰邪呢?暑邪中確實有陰,那就是濕邪,但並非純粹的陰邪。「中熱者陽證」,這話的確沒錯,但要知道熱病中也兼夾穢濁,穢濁也是陰邪類別,所以中熱並非完全沒有陰邪。

其實,潔古所指的中暑,就是本論後文所說的濕溫;其所指的中熱,就是本論前面所說的溫熱。張景岳(張介賓)又細分陰暑、陽暑:所謂陰暑,就是暑邪偏於濕邪,導致足太陰經裡證;陽暑,就是暑邪偏於熱邪,導致手太陰經表證。學習者如果不能全面了解,就無法深入其中奧妙。宋元以來名醫,多自以為是,而不去探求自然的規律,難怪醫道常常不明,導致醫生隨意殺人,令人感慨!

長夏受暑,過夏而發的病,稱為伏暑。霜降前發病者較輕,霜降後發病者較重,冬天發病者更重,子、午、醜、未年發病者較多。

長夏酷暑,體質強壯者不受影響;體質稍弱者,僅僅頭暈片刻或半天;更甚者則立即發病;若不立即發病,而是暑邪潛伏於骨髓、肌肉之間的,則屬氣虛者。這是因為氣虛者不能將暑邪排出體外,必須等到秋涼金氣與暑邪相搏後才能排出,金氣本就能退散暑熱,金氣要將暑邪驅散,而暑邪無處藏身,所以伏暑才發病。若氣虛嚴重者,即使金風也不能將暑邪驅散,必須等到深秋大涼、初冬微寒逼迫才能排出,所以病情更重。

子、午、醜、未年發病較多,是因為子、午為君火當令之年,暑邪本於火;醜、未為濕土當令之年,暑邪遇濕則留滯。

頭痛、輕微惡寒、面赤煩渴、舌苔白、脈濡數,即使在冬天,也還是太陰伏暑。

頭痛惡寒,與傷寒相似;面赤煩渴,則非傷寒;但又類似傷寒陽明證;若脈濡數,則肯定不是傷寒。因為寒脈緊,風脈緩,暑脈弱,濡脈是弱脈的表現,弱就是濡的本質。濡脈屬離位虛,是火象;緊脈屬坎位滿,是水象。火的性質是熱,水的性質是寒,其象不同,其性迥異,為何世人皆將伏暑當傷寒治療,用足太陽經藥物羌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芩,屢屢致人死命呢!象不同,性迥異,所以說即使在冬天,也能確定它不是傷寒而是伏暑。冬天尚且如此,秋天就更明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