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四·雜說 (4)
卷四·雜說 (4)
1. 形體論
《內經》之論形體,頭足腹背,經絡臟腑,詳矣,而獨未總論夫形體之大綱,不揣鄙陋補之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在討論人體結構時,已經非常詳細地說明瞭頭部、腳部、腹部、背部,以及經絡和臟腑等各個部分,然而卻未曾概括性地總論人體結構的整體框架。我不揣淺薄,鬥膽加以補充說明。
人之形體,頂天立地,端直以長,不偏不倚,木之象也。在天為元,在五常為仁,是天以仁付之人也,故使其體直,而麟鳳龜龍之屬莫與焉。孔子曰: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,蘧筱戚施,直之對也。程子謂生理本直,味本字之義。葢言天以本直之理,生此端直之形,人自當行公直之行也,人之形體,無鱗介毛羽,謂之倮蟲。倮者,土也。
白話文:
人類的身體,頭頂著天,腳踏著地,身體挺直而修長,不偏不倚,就如同樹木的樣子。在天地中,它屬於陽氣的元,在五常中,它屬於仁德。這是上天賦予人類仁德,所以使他們的體態端正,而麒麟、鳳凰、烏龜、龍等動物都不能與人類相比。孔子說:人的本性是正直的,而那些苟且偷生、僥倖逃脫的人,是違背了正直的道理的。蘧伯玉和戚施,他們都是正直之人的代表。程頤說,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正直的,這是「味」字本來的含義。也就是說,上天賦予人類本性正直的道理,生出他們端正的身體,人就應該遵循正直的行為準則。人類的身體沒有鱗片、甲殼、毛髮、羽毛,因此被稱為「倮蟲」。「倮」的意思是泥土。
土主信,是地以信付之人也。人之受天之仁,受地之信,備健順五常之德,而有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,意、志、思、智、慮,以行孝、悌、忠、信,以期不負天地付畀之重,自別麟鳳龜龍之屬。故孟子曰:萬物皆備於我矣。又曰: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。《孝經》曰:天地之道,人為貴。
人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生哉!醫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治哉!
白話文:
「土主信」是指大地將信用託付給人。人接受上天的仁慈,接受大地的誠信,具備了健全順應五常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的德行,並且擁有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慮這些能力,能實踐孝道、友愛、忠誠、守信,以不辜負天地賦予的重任,自別於禽獸蟲魚之流。
因此,孟子說:「萬物皆具備於我。」又說:「只有聖人才能夠踐行其本性。」《孝經》也說:「天地之道,重於人。」
人怎能不瞭解自己身體的構造而生活呢!醫生又怎能不懂得人體的結構而進行治療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