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四·雜說 (3)
卷四·雜說 (3)
1. 燥氣論
前三焦篇所序之燥氣,皆言化熱傷津之證,治以辛甘微涼(金必剋木,木受克,則子為母復仇,火來勝復矣)未及寒化。葢燥氣寒化,乃燥氣之正,《素問》謂「陽明所至為清勁」是也。《素問》又謂「燥急而澤」(土為金母,水為金子也)本論多類及於寒濕伏暑門中,如腹痛嘔吐之類,經謂「燥淫所勝,民病善嘔,心脅痛不能轉側」者是也。治以苦温,《內經》治燥之正法也。
前人有六氣之中,惟燥不為病之說。葢以燥統於寒(吳氏《素問》注云:寒統燥濕,暑統風火,故云寒暑六入也),而近於寒,凡是燥病,只以為寒,而不知其為燥也。合六氣而觀之,余俱主生,獨燥主殺,豈不為病者乎!細讀《素問》自知。
再前三篇原為温病而設,而類及於暑温、濕温,其於伏暑、濕温門中,尤必三致意者,葢以秋日濕踞於內,新涼燥氣加於外,燥濕兼至,最難界限清楚,稍不確當,其敗壞不可勝言。經謂粗工治病,濕證未已,燥證復起,葢謂此也(濕有兼熱兼寒,暑有兼風兼燥,燥有寒化熱化。先將暑濕燥分開,再將寒熱辨明、自有準的)。
白話文:
在[燥氣理論]這部分,前段在三焦篇中描述的燥氣,都是談到燥氣轉化為熱,傷害身體津液的情況,治療上會使用辛甘微涼的藥物(因為金能剋木,木受到剋制後,其子火會為母報仇,因此火氣會旺盛來反制)。但這裡並沒有提到燥氣轉為寒的狀況。事實上,燥氣轉寒纔是燥氣的正常表現,《素問》中提到「陽明所至為清勁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《素問》也提到「燥急而澤」(土為金的母親,水為金的孩子),這種情況在寒冷、濕潤或潛伏暑熱的疾病中常見,例如腹痛和嘔吐等症狀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「燥氣過盛,人們易患嘔吐,心脇疼痛無法翻身」。治療上應該使用苦溫的藥物,這是《內經》中治療燥氣的基本方法。
過去有人認為,在六種氣候因素中,只有燥氣不會導致疾病,因為他們認為燥氣屬於寒(吳氏在《素問》的註釋中提到:寒氣統管燥氣和濕氣,暑氣統管風氣和火氣,所以稱為寒暑六入),且接近寒氣,因此將所有燥氣引起的疾病都歸咎於寒氣,卻忽略了燥氣本身的作用。若從六氣的角度來看,除了燥氣,其他氣候因素都對生命有益,唯有燥氣主導死亡,怎麼可能不造成疾病呢!仔細閱讀《素問》就能理解。
在前面三篇中,原本是為了溫熱病設計的,但也涉及到暑熱、濕熱等情況,尤其在潛伏暑熱和濕熱的疾病中,必須特別留意,因為秋天時濕氣在體內聚集,加上新的涼爽燥氣從外部影響,燥氣和濕氣同時存在,很難清楚界定,稍微不慎,病情惡化的程度無法言喻。《內經》提到,粗淺的醫生治病,濕氣尚未去除,燥氣又再度出現,就是在形容這種情況(濕氣可能伴隨熱或寒,暑氣可能伴隨風或燥,燥氣也可能轉為寒或熱。首先應將暑氣、濕氣和燥氣分開,再辨明寒熱,纔能有準確的治療目標)。
2. 外感總數論
天以六氣生萬物,其錯綜變化無形之妙用,愚者未易窺測,而人之受病,即從此而來。近人止知六氣太過曰六淫之邪,《內經》亦未窮極其變。夫六氣傷人,豈界限清楚毫無兼氣也哉!以六乘六,葢三十六病也。夫天地大道之數,無不始於一,而成於三,如一三為三,三三如九,九九八十一,而黃鐘始備。六氣為病,必再以三十六數,乘三十六,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條,而外感之數始窮。
此中猶不兼內傷,若兼內傷,則靡可紀極矣。嗚呼!近人凡見外感,主以一柴葛解肌湯,豈不謬哉!
白話文:
[對於外感疾病的全面討論]
老天以六種氣候條件孕育了萬物,這些氣候的複雜交織和變化無窮的巧妙作用,普通人很難理解透徹。然而,人的疾病往往就源於這些氣候因素。近代的人只知道當六氣過度時會成為六淫的邪氣,《內經》對此也未能窮盡所有的變化。六氣對人體造成傷害,哪有可能界限分明,完全沒有其他氣候因素的影響呢?如果以六乘以六,那就有三十六種疾病可能。在天地的大道中,無論何事都是由一開始,最終由三完成,例如,一和三合為三,三乘以三等於九,九乘以九則是八十一,這樣黃鐘的音律才得以完整。六氣導致的疾病,必然要再以三十六的數字去乘以三十六,得出一千二百九十六種,這樣外感疾病的範疇才能說是涵蓋完畢。
但這還不包括內傷疾病,如果再加上內傷,那麼疾病的種類就無法計算了。哎呀!近代的人只要遇到外感疾病,就只會使用一種柴葛解肌湯來治療,這豈不是太荒謬了!
3. 治病法論
治外感如將(兵貴神速,機圓法活,去邪務盡,善後務細,葢早平一日,則人少受一日之害);治內傷如相(坐鎮從容,神機默運,無功可言,無德可見,而人登壽域)。治上焦如羽(非輕不舉);治中焦如衡(非平不安);治下焦如權(非重不沉)。
白話文:
在處理外來疾病的治療上,就像是率領軍隊的將軍一樣,行動必須迅速,方法靈活多變,務必徹底去除病邪,善後工作也要細緻周到。因為病情早一天平復,病人就能少受一天的痛苦。
而在對待內在疾病時,醫生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穩重的宰相,他需要冷靜沉著,運用心機,默默策劃治療策略。這種治療過程往往看不見立竿見影的效果,也無法立即彰顯醫生的醫術,但最終能讓人延年益壽。
治療上半身或上焦的疾病,就像處理輕盈的羽毛一樣,若不用輕柔的方式,便無法妥善處理。
治療身體中部或中焦的疾病,就如調節天平一樣,必須追求平衡,否則身體狀態便無法穩定。
至於治療下半身或下焦的疾病,就像使用秤砣一樣,必須有足夠的重量才能使秤盤下沉,同樣地,治療下焦的疾病,也需用強力的手法。
4. 吳又可温病禁黃連論
唐宋以來,治温熱病者,初用辛温發表,見病不為藥衰,則恣用苦寒,大隊芩、連、知、柏,愈服愈燥,河間且犯此弊。葢苦先入心,其化以燥,燥氣化火,反見齒板黑,舌短黑,唇裂黑之象,火極而似水也。吳又可非之誠是,但又不識苦寒化燥之理,以為黃連守而不走,大黃走而不守。
夫黃連不可輕用,大黃與黃連同一苦寒藥,迅利於黃連百倍,反可輕用哉?余用普濟消毒飲於温病初起,必去芩、連,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。於應用芩、連方內,必大隊甘寒以監之,但令清熱化隂不令化燥。如陽亢不寐,火腑不通等證,於酒客便溏頻數者,則重用之。濕温門則不惟不忌芩連,仍重賴之,葢欲其化燥也。
語云:「藥用當而通神」,醫者之於藥,何好何惡,惟當之是求。
白話文:
從唐代到宋代以來,治療溫熱病症時,一開始常用辛溫藥材來發汗解表,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就隨意使用苦寒的藥物,大量使用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柏子仁等,結果越吃身體越乾燥。河間學派的醫家們也常犯這樣的錯誤。因為苦味的藥物易進入心臟,會導致身體乾燥,而乾燥的氣候會轉化為火氣,反而會出現牙齦黑、舌頭縮短且黑、嘴脣龜裂且黑的現象,這是火氣過盛看似水氣不足的情況。吳又可對於這種做法的批評是對的,但他自己也未能理解苦寒藥物會造成身體乾燥的道理,認為黃連會停留在體內不易排出,而大黃則能快速排出體外。
黃連並不是可以隨便使用的,大黃和黃連同樣都是苦寒的藥物,但大黃的效果比黃連強上百倍,難道就可以輕易使用嗎?我治療初期的溫熱病時,一定不會使用黃芩和黃連,因為我怕它們進入體內後會影響中下焦的運作。在應該使用黃芩和黃連的處方中,我一定會大量使用甘寒的藥物來平衡,只讓藥物清熱,促進陰氣,而不是讓它們造成身體的乾燥。像是陽氣旺盛導致失眠、火氣大無法排泄等情況,對於經常喝酒且有腹瀉頻繁的人,我會大量使用這些藥物。而在治療濕熱病症時,我不僅不會避免使用黃芩和黃連,反而還會依賴它們,因為這樣可以幫助身體去除過多的濕氣,達到化燥的效果。
古語說:「藥材使用得當,效果神奇」,醫生在選擇藥材時,不應有偏好或厭惡,而是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藥材。
5. 風温、温熱氣復論
仲景謂腰以上腫當發汗,腰以下腫當利小便,葢指濕家風水、皮水之腫而言。又謂無水虛腫,當發其汗,葢指陽氣閉結而隂不虛者言也。若温熱大傷隂氣之後,由隂精損及陽氣,愈後陽氣暴復,隂尚虧歉之至,豈可發汗利小便哉!吳又可於氣復條下,謂血乃氣之依歸,氣先血而生,無所依歸,故暫浮腫,但靜養節飲食自愈。
余見世人每遇浮腫,便於淡滲利小便方法,豈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證,快利津液為肺癰肺痿證,與隂虛、咳嗽身熱之勞損證哉!余治是證,悉用復脈湯,重加甘草,只補其未足之隂,以配其已復之陽,而腫自消。千治千得,無少差謬,敢以告後之治温熱氣復者。暑温、濕温不在此例。
白話文:
仲景提到,如果腫脹出現在腰部以上,應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;而腰部以下的腫脹,則應選擇利尿的方式處理,這主要是針對因濕氣導致的風水腫和皮膚腫而言的。他又說,對於沒有積水的虛性腫脹,應採用發汗的方法,這是針對陽氣閉塞,但陰氣並未虛弱的情況來說的。然而,在溫熱疾病大肆消耗陰氣之後,陰精的損耗會影響到陽氣,恢復期時,陽氣突然增強,而陰氣卻仍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,這種情況下,怎麼可能還能使用發汗或利尿的方式呢!
吳又可在談到氣復的條目下,認為血液是氣的歸宿,氣在血液之前產生,如果沒有血液作為依歸,就會造成短暫的浮腫,但只要靜心養生,節制飲食,自然就能痊癒。
我觀察到,人們在遇到浮腫的症狀時,往往會立即使用淡滲利尿的方法,難道他們不怕這樣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進而形成「三消」症狀,或者快速消耗津液引發肺癰、肺痿等問題,甚至加重陰虛、咳嗽、身體發熱的勞損嗎?我對這種症狀的治療,一律使用復脈湯,並且大量添加甘草,主要目的是補充尚未充足的陰氣,使其與已經恢復的陽氣相匹配,腫脹自然就會消失。這種方法經過千百次的實踐,效果顯著,毫無偏差,因此我敢大膽地告訴後世治療溫熱氣復的人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暑溫和濕溫並不在這個範疇內。
6. 治血論
人之血,即天地之水也,在卦為坎(坎為血卦)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,而但曰治水,吾未見其能治也。葢善治水者,不治水而治氣。坎之上下兩隂爻,水也;坎之中陽,氣也;其原分自乾之中陽,乾之上下兩陽,臣與民也;乾之中陽,在上為君,在下為師;天下有君師各行其道於天下,而彝倫不敘者乎?天下有彝倫攸敘,而水不治者乎?此《洪範》所以歸本皇極,而與《禹貢》相為表裡者也。故善治血者,不求之有形之血,而求之無形之氣。
葢陽能統隂,隂不能統陽;氣能生血,血不能生氣。至於治之之法,上焦之血,責之肺氣,或心氣;中焦之血,責之胃氣,或脾氣;下焦之血,責之肝氣、腎氣、八脈之氣。治水與血之法,間亦有用通者,開支河也;有用塞者,崇堤防也。然皆已病之後,不得不與治其末;而非未病之先,專治其本之道也。
白話文:
人的血液,就像天地之間的水一樣,用易經的卦象來表示就是坎卦(坎卦代表血液)。治理水患的人如果不去研究水患發生的原因,只是一味地說要治水,那我從未見過這樣能真正治理好水患的。實際上,擅長治理水患的人,不會直接去治水,而是去調理氣候。坎卦中的上下兩個陰爻代表水,而坎卦中的陽爻則代表氣,這些都是源自乾卦中的中陽爻。在乾卦中,上下兩個陽爻可以比喻為臣子和百姓;而中陽爻在上可比作君王,在下則像老師。天下會有君王和老師各自行使其職權,而社會秩序卻混亂不堪的情況嗎?天下會有社會秩序井然,而水患卻得不到治理的情況嗎?這正是《洪範》一書歸結根本原則於皇極,並且與《禹貢》互為表裡的原因。
因此,擅長治療血液問題的人,不會直接去處理有形的血液,而是尋找無形的氣。因為陽性能夠統攝陰性,陰性無法統攝陽性;氣能生成血液,血液卻不能生成氣。至於治療的方法,上焦的血液問題,應當關注肺氣或者心氣;中焦的血液問題,應當關注胃氣或者脾氣;下焦的血液問題,應當關注肝氣、腎氣以及八脈的氣。治理水患和血液問題的方法,偶爾也會使用疏通的方式,就像是開闢分支河道;或是使用堵塞的方式,就像是加固堤防。然而,這些都是在疾病發生後不得不去治療症狀;而不是在疾病發生前,專門去治理根本的策略。
7. 九竅論
人身九竅,上竅七,下竅二,上竅為陽,下竅為隂,盡人而知之也。其中隂陽奇偶生成之妙諦,《內經》未言,茲特補而論之。陽竅反用偶,隂竅反用奇。上竅統為陽,耳目視聽,其氣清為陽;鼻嗅口食,其氣濁則隂也。耳聽無形之聲,為上竅陽中之至陽,中虛而形縱,兩開相離甚遠。
目視有形之色,為上竅陽中之隂,中實而橫,兩開相離較近。鼻嗅無形之氣,為上竅隂中之陽,虛而形縱,雖亦兩竅,外則仍統於一。口食有形之五味,為上竅隂中之隂,中又虛又實,有出有納,而形橫,外雖一竅,而中仍二。合上竅觀之,陽者偏,隂者正,土居中位也;陽者縱,隂者橫,縱走氣,而橫走血,血隂而氣陽也。雖曰七竅,實則八也。
陽竅外陽(七數)而內隂(八數),外奇而內偶,陽生於七,成於八也。生數,陽也;成數,隂也。陽竅用成數,七、八成數也。下竅能生化之前隂,隂中之陽也;外雖一竅而內實二,陽竅用偶也。後隂但主出濁,為隂中之至隂,內外皆一而已,隂竅用奇也。合下竅觀之,雖曰二竅,暗則三也。
隂竅外隂(二數)而內陽(三數),外偶而內奇;隂竅用生數,二、三生數也。上竅明七,陽也;暗八,隂也。下竅明二,隂也;暗三,陽也。合上下竅而論之,明九,暗十一,十一者,一也;九為老,一為少,老成而少生也。九為陽數之終,一為陽數之始,始終上下,一陽氣之循環也。
開竅者運陽氣也。妙諦無窮,一互字而已。但互中之互,最為難識,余嘗嘆曰:修身者,是字難,格致者,互字難。
白話文:
人體共有九個孔竅,上面有七個,下面有兩個。上面的屬於陽性,下面的屬於陰性,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然而,陰陽的奧祕,《內經》並沒有詳細說明,以下我將進一步闡述。陽性的孔竅實際上是偶數,而陰性的孔竅實際上是奇數。
在上面的孔竅中,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屬陽,因為它們接收的是清潔的氣息;鼻子和嘴巴的功能則屬陰,因為它們接收的是混濁的氣息。耳朵聆聽無形的聲音,是最純粹的陽性,中間空虛且形狀縱長,兩側分開得很遠。
眼睛看有形的色彩,是稍帶陰性的陽性,中間實質且形狀橫向,兩側相對較近。鼻子嗅聞無形的氣息,是帶有陽性的陰性,雖然也是兩個孔,但外形上仍可視為一個整體。
嘴巴品嚐有形的五味,是最陰性的陰性,中間既空又實,可以進食也可以排出口中的食物,形狀橫向,外表看似一個孔,但實際上有兩個。從整體來看,陽性的孔竅偏向一方,陰性的孔竅則較為正直,這象徵著五行中土的位置;陽性的孔竅呈縱向,陰性的孔竅呈橫向,縱向的流動的是氣,橫向的流動的是血,血液屬陰,氣息屬陽。雖然說是七個孔竅,實際上是八個。
陽性孔竅外表看來是七個(奇數),但實際上是八個(偶數)。外部是奇數,內部是偶數。七是陽性的起源,八是陽性的成熟。起源數是陽性,成熟數是陰性。陽性孔竅使用成熟數,即七和八。
下面的孔竅負責生育和代謝,是陰中之陽;外表看來是一個孔,但實際上是兩個,這象徵著陽性孔竅使用偶數。而後面的孔竅主要負責排出污濁物,是陰中之極陰,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都是單一的,這象徵著陰性孔竅使用奇數。如果從整體來看,雖然只有兩個孔,但實際上是三個。
陰性孔竅外表看來是兩個(偶數),但實際上是三個(奇數)。外部是偶數,內部是奇數。陰性孔竅使用起源數,即二和三。上面的孔竅明面上有七個,屬陽;實際上有八個,屬陰。下面的孔竅明面上有兩個,屬陰;實際上有三個,屬陽。
綜合上下孔竅來看,明面上有九個,實際上有十一個,但十一可以被視為一個,因為「一」象徵著新的開始。九是老年人的象徵,一是少年的象徵,老人已經成熟,少年正在成長。九是陽性數字的終點,一是陽性數字的起點,從開始到結束,象徵著陽氣的循環。
打開孔竅是為了運行陽氣。這種奧祕無窮無盡,只不過是「互」字的意義罷了。然而,「互」中的「互」是最難理解的。我曾經感嘆道:修身的人難以理解「是」字,追求知識的人難以理解「互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