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13)
卷一·上焦篇 (13)
1. 暑温
即目南自注,謂發熱惡寒身重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內暑而兼隂濕之變也。豈有隂濕而用甘寒柔以濟柔之理?既曰隂濕,豈辛涼所能勝任!不待辯而自明。
清暑益氣湯方(辛甘化陽酸甘化隂復法)
黃耆(一錢),黃柏(一錢),麥冬(一錢),青皮(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升麻(三分),當歸(七分),炙草(一錢),神麯(一錢),人參(一錢),澤瀉(一錢),五味子(八分),陳皮(一錢),蒼朮(一錢五分),葛根(三分),生薑(二片),大棗(二枚)
水五杯,煮取二杯,渣再煎一杯,分温三服。虛者得宜,實者禁用;汗不出而但熱者禁用。
二四、手太隂暑温,如上條證,但汗不出者,新加香薷飲主之。
證如上條,指形似傷寒,右脈洪大,左手反小,面赤口渴而言。但以汗不能自出,表實為異,故用香薷飲發暑邪之表也。按香薷辛温芳香,能由肺之經而達其絡。鮮扁豆花,凡花皆散,取其芳香而散,且保肺液,以花易豆者,惡其呆滯也,夏日所生之物,多能解暑,惟扁豆花為最,如無花時,用鮮扁豆皮,若再無此,用生扁豆皮。厚朴苦温,能泄食滿,厚朴皮也,雖走中焦,究竟肺主皮毛,以皮從皮,不為治上犯中。
若黃連甘草,純然里藥,暑病初起,且不必用,恐引邪深入,故易以連翹、銀花,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,純從外走,不必走中也。
温病最忌辛温,暑病不忌者,以暑必兼濕,濕為隂邪,非温不解,故此方香薷、厚朴用辛温,而余則佐以辛涼云。下文濕温論中,不惟不忌辛温,且用辛熱也。
新加香薷飲方(辛温復辛涼法)
香薷(二錢),銀花(三錢),鮮扁豆花(三錢),厚朴(二錢),連翹(二錢)
水五杯,煮取二杯。先服一杯,得汗止後服;不汗再服;服盡不汗,再作服。
二五、手太隂暑温,服香薷飲,微得汗,不可再服香薷飲重傷其表,暑必傷氣,最令表虛,雖有餘證,知在何經,以法治之。
按傷寒非汗不解,最喜發汗;傷風亦非汗不解,最忌發汗,只宜解肌,此麻桂之異其治,即異其法也。温病亦喜汗解,最忌發汗,只許辛涼解肌,辛温又不可用,妙在導邪外出,俾營衛氣血調和,自然得汗,不必強責其汗也。
若暑温、濕温則又不然,暑非汗不解,可用香薷發之,發汗之後,大汗不止,仍歸白虎法,固不比傷寒傷風之漏汗不止,而必欲桂附護陽實表,亦不可屢虛其表,致令厥脫也,觀古人暑門有生脈散法,其義自見。
二六、手太隂暑温,或已經發汗,或未發汗,而汗不止,煩渴而喘,脈洪大有力者,白虎湯主之;脈洪大而芤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;身重者,濕也,白虎加蒼朮湯主之;汗多脈散大,喘喝欲脫者,生脈散主之。
白話文:
暑溫
文中所述,症狀為發熱、惡寒、身體沉重、疼痛,脈象弦細虛弱遲緩,這是內部暑熱加上陰濕的變化。陰濕體質怎能用甘寒柔潤的方法來治療?既然是陰濕,辛涼的藥物又怎能勝任?這是不言而喻的。
清暑益氣湯方:(辛甘化陽,酸甘化陰復法)
黃耆(1錢)、黃柏(1錢)、麥冬(1錢)、青皮(1錢)、白朮(1錢5分)、升麻(3分)、當歸(7分)、炙甘草(1錢)、神麴(1錢)、人參(1錢)、澤瀉(1錢)、五味子(8分)、陳皮(1錢)、蒼朮(1錢5分)、葛根(3分)、生薑(2片)、大棗(2枚)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,藥渣再煎一杯,溫服三次。體虛者適用,實證者禁用;不出汗而只是發熱者禁用。
手太陰暑溫,症狀如上,但不出汗者,使用新加香薷飲。
症狀如上,症狀類似傷寒,右脈洪大,左脈反小,面紅口渴。但由於汗出不暢,屬於表實證,故使用香薷飲來發散暑邪。香薷辛溫芳香,能通過肺經到達其絡脈。鮮扁豆花,花皆具有散邪之效,取其芳香而散邪,又能保護肺液,用花而不用豆,是因為豆類呆滯。夏季生長的植物多能解暑,扁豆花最佳,若無扁豆花,則用鮮扁豆皮,若也沒有,則用生扁豆皮。厚朴苦溫,能瀉去飲食積滯,厚朴皮雖然走中焦,但最終肺主皮毛,以皮治皮,不至於上犯中焦。
黃連、甘草屬於純粹的內服藥,暑病初期不必使用,以免邪氣深入,因此改用連翹、金銀花,取其辛涼以達肺經之表,純粹從外邪入手,不必作用於中焦。
溫病最忌辛溫,暑病卻不忌,是因為暑必兼濕,濕為陰邪,非溫熱不能解,所以此方用香薷、厚朴辛溫,其他則佐以辛涼。下文濕溫論中,不僅不忌辛溫,反而使用辛熱之藥。
新加香薷飲方:(辛溫復辛涼法)
香薷(2錢)、金銀花(3錢)、鮮扁豆花(3錢)、厚朴(2錢)、連翹(2錢)
水五杯,煎煮取二杯。先服一杯,出汗後再服;不出汗再服;服完仍不出汗,再煎服。
手太陰暑溫,服用香薷飲,微微出汗,不可再服,以免重傷表氣。暑邪必傷氣,最易造成表虛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要知道病邪在何經,對症下藥。
傷寒不出汗則不能痊癒,最喜發汗;傷風也不出汗則不能痊癒,卻最忌發汗,只宜解肌,這就是麻黃與桂枝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。溫病也喜歡汗解,但最忌發汗,只許辛涼解肌,辛溫藥不可用,妙在於引導邪氣外出,使營衛氣血調和,自然出汗,不必強求出汗。
但暑溫、濕溫則不同,暑邪不出汗則不能痊癒,可用香薷發散;發汗之後,大汗不止,仍用白虎湯法,這與傷寒、傷風的汗出不止,必須用桂枝、附子溫陽固表不同,也不可屢屢傷及表氣,導致厥脫。觀察古人暑病治療中有生脈散的用法,其道理可見一斑。
手太陰暑溫,或已經發汗,或未發汗,而汗出不止,煩躁口渴而喘息,脈洪大有力者,用白虎湯;脈洪大而虛弱者,用白虎加人參湯;身體沉重者,是濕邪,用白虎加蒼朮湯;汗多脈散大,喘息欲脫者,用生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