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三·下焦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下焦篇 (2)

1. 暑温、伏暑

三十六、暑邪深入少隂消渴者,連梅湯主之,入厥隂麻痺者,連梅湯主之;心熱煩躁神迷甚者;先與紫雪丹,再與連梅湯。

白話文:

三十六、暑熱侵犯身體內部,導致津液耗損、口渴的患者,使用連梅湯治療;暑熱侵犯身體最深處,導致四肢麻痺的患者,使用連梅湯治療;心臟發熱、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嚴重的患者,先服用紫雪丹,再服用連梅湯。

腎主五液而惡燥,暑先入心,助心火獨亢於上,腎液不供,故消渴也。再心與腎均為少隂,主火,暑為火邪,以火從火,二火相搏,水難為濟,不消渴得乎!以黃連瀉壯火,使不爍津,以烏梅之酸以生津,合黃連酸苦為隂;以色黑沉降之阿膠救腎水,麥冬、生地合烏梅酸甘化隂,庶消渴可止也。肝主筋而受液於腎,熱邪傷隂,筋經無所秉受,故麻痺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掌管身體五種體液,但不耐受乾燥。酷暑會首先侵襲心臟,進一步加重心火亢奮,導致腎臟體液供應不足,因此會出現消渴症。

此外,心臟和腎臟都屬於少陰之髒,主司陽火,酷暑為火邪,火從火生,這兩股火勢相互攻伐,水液難以補救,不消渴纔怪!

使用黃連瀉下旺盛的火熱之氣,讓它不至於耗盡體液;使用烏梅的酸性生津止渴;結合黃連的酸苦之性,固護陰津;使用黑色沉降的阿膠來挽救腎水;麥冬、生地黃與烏梅的酸甘之性相合,化生陰津,這樣消渴的症狀纔有可能停息。

肝臟主司筋脈,並從腎臟獲得體液滋養。火邪損傷陰津,筋脈失去滋潤的支持,從而導致麻痺。

再包絡與肝均為厥隂,主風木。暑先入心,包絡代受,風火相搏,不麻痺得乎!以黃連瀉剋水之火,以烏梅得木氣之先,補肝之正,阿膠增液而熄肝風,冬、地補水以柔木,庶麻痺可止也。心熱煩躁神迷甚,先與紫雪丹者,開暑邪之出路,俾梅、連有入路也。

白話文:

包絡經和肝經都屬厥陰,主司風木。暑邪先進入心經,包絡經代為承受,風熱相交,如果不麻痺,豈能得了?

使用黃連瀉火,剋制水火,使用烏梅疏通肝氣,補益肝臟正氣,阿膠滋陰平熄肝風,冬蟲夏草、地黃滋陰補水,緩和肝木,這樣麻痺才能止息。

心熱煩躁神志昏迷嚴重時,先給予紫雪丹,打通暑邪的出路,讓梅子、黃連有進入的途徑。

連梅湯方(酸甘化隂酸苦泄熱法)

云連(二錢),烏梅(去核,三錢),麥冬(連心,三錢),生地(三錢),阿膠(二錢)
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脈虛大而芤者,加人參

三十七、暑邪深入厥隂,舌灰,消渴,心下板實,嘔惡吐蛔,寒熱,下利血水,甚至聲音不出,上下格拒者,椒梅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三七、夏季暑邪深入人體厥陰經絡,舌苔變灰,口渴難耐,心下堅硬如板,噁心嘔吐出蛔蟲,出現發冷發熱交替症狀,腹瀉帶血水,甚至出現失聲,氣機上下不通的情況,此時宜使用「椒梅湯」治療。

此土敗木乘,正虛邪熾,最危之候,故以酸苦泄熱,輔正驅邪立法,據理制方,冀其轉關耳。

椒梅湯方(酸苦復辛甘法,即仲景烏梅丸法也,方義已見中焦篇)

黃連(二錢),黃芩(二錢),乾薑(二錢),白芍(生,三錢),川椒(炒黑,三錢),烏梅(去核,三錢),人參(二錢),枳實(一錢五分),半夏(二錢)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黃連(二錢),黃芩(二錢),乾薑(二錢),白芍(生,三錢),川椒(炒黑,三錢), 烏梅(去核,三錢),人參(二錢),枳實(一錢五分),半夏(二錢)

黃連(12 克),黃芩(12 克),乾薑(12 克),白芍(生用,18 克),川椒(炒黑,18 克),烏梅(去核,18 克),人參(12 克),枳實(9 克),半夏(12 克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。

三十八、暑邪誤治,胃口傷殘,延及中下,氣塞填胸,燥亂口渴,邪結內踞,清濁交混者,來復丹主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治療暑邪不當,導致胃口受損,影響中焦和下焦,氣滯胸中,口乾煩燥,邪氣內聚,清濁不分,可以使用來復丹來治療。

此正氣誤傷於藥,邪氣得以竊據於中,固結而不可解,攻補難施之危證,勉立旋轉清濁一法耳。

來復丹方(酸温法)

太隂元精石(一兩),舶上硫黃(一兩),硝石(一兩,同硫黃為末,微火炒結砂子大),桔紅(二錢),青皮(去白,二錢),五靈脂(二錢,澄去砂,炒令煙盡)

白話文:

太陰元精石 (1 兩) 舶上硫黃 (1 兩) 硝石 (1 兩,與硫黃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文火炒至形成沙粒大小) 桔梗 (2 錢) 陳皮 (去白,2 錢) 五靈脂 (2 錢,澄清去掉砂子,炒至沒有煙霧)

〔方論〕晉三王氏云:《易》言一陽來復於下,在人則為少陽生氣所出之臟。病上盛下虛,則陽氣去,生氣竭,此丹能復陽於下,故曰來復。元精石乃鹽滷至隂之精,硫黃乃純陽石火之精,寒熱相配,隂陽互濟,有扶危拯逆之功,硝石化硫為水,亦可佐元、硫以降逆;靈脂引經入肝最速,能引石性內走厥隂,外達少陽,以交隂陽之樞紐;使以桔紅、青皮者,納氣必先利氣,用以為肝膽之嚮導也。

白話文:

方劑論述:

晉朝的三位王氏說: 《易經》中提到「一陽來復於下」,在人體中指的就是少陽經的生氣之臟。如果上盛下虛,陽氣就會消失,生氣就會枯竭。這個丹方可以使陽氣重新回到下焦,所以叫做「來復」。

元精石是鹽滷中最陰的精華,硫黃是純陽石中的火精。寒熱相配,陰陽相生相濟,有扶助危難、挽救失衡的作用。硝石可以將硫黃化為水,也可以輔助元精石來控制逆氣。

靈脂最容易引經入肝,可以將石性的物質引導到厥陰經內行,外達少陽經,從而平衡陰陽樞紐。之所以添加桔紅和青皮,是因為疏通氣機是納氣的前提,它們可以引導肝膽。

三十九、暑邪久熱,寢不安,食不甘,神識不清,隂液元氣兩傷者,三才湯主之。

凡熱病久入下焦,消爍眞隂,必以復隂為主。其或元氣亦傷,又必兼護其陽。三才湯兩復隂陽,而偏於復隂為多者也。温熱、温疫未傳,邪退八、九之際,亦有用處。暑温未傳,亦有用復脈、三甲、黃連阿膠等湯之處。彼此互參,勿得偏執。葢暑温不列於諸温之內,而另立一門者,以後夏至為病暑,濕氣大動,不兼濕不得名暑温,仍歸温熱門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性疾病長期侵犯下焦,消耗真陰,治療重點應放在恢復陰液。如果元氣也受損,還必須同時保護陽氣。三才湯可以同時恢復陰陽,但偏重於恢復陰液。

在溫熱病、溫疫病未發展成熟,病邪已退八九分之際,三才湯也有治療效果。在暑溫病未發展成熟時,也有使用復脈湯、三甲湯、黃連阿膠湯等方劑的場合。這些方劑可以相互參考,不要偏執於某一種。

因為暑溫病不列在各種溫病之內,而是單獨成一類。因為夏至以後發病的屬暑病,濕氣旺盛,不兼有濕邪就不能稱為暑溫,仍然屬於溫熱病的範疇。

既兼濕,則受病之初,自不得與諸温同法,若病至未傳,濕邪已化,惟餘熱傷之際,其大略多與諸温同法;其不同者,前後數條,已另立法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濕氣合併,那麼在疾病一開始時,就不能和一般的溫熱病使用相同的方法。但如果疾病還未發展到後期,濕邪已經轉化,只剩下熱邪損傷的情況,那麼治療方法大致上和一般的溫熱病相同。不同的地方有幾點,已經另外製定了方法。

三才湯方(甘涼法)

人參(三錢),天冬(二錢),乾地黃(五錢)

白話文:

人參(15克),天冬(10克),地黃(25克)

水五杯,濃煎兩杯,分二次温服。欲復隂者,加麥冬、五味子。欲復陽者,加茯苓、炙甘草

白話文:

水五杯,濃縮煎成兩杯,分兩次溫服。

如果想要恢復體內的陰氣,可以加入麥冬和五味子。 如果想要恢復體內的陽氣,可以加入茯苓和炙甘草。

四十、蓄血,熱入血室,與温熱同法。

四十一、伏暑、濕温脅痛,或咳,或不咳,無寒,但潮熱,或竟寒熱如瘧狀,不可誤認柴胡證,香附旋覆花湯主之;久不解者,間用控涎丹

白話文:

第 41 條: 夏季酷熱天氣或濕熱天氣,導致脅痛、咳嗽或不咳嗽,沒有怕冷症狀,但身體潮熱,或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,不要誤認是柴胡證,應該服用香附旋覆花湯治療;如果長時間不癒,可以偶爾服用控涎丹。

按伏暑、濕温,積留支飲,懸於脅下,而成脅痛之證甚多,即《金匱》水在肝而用十棗之證。彼因里水久積,非峻敗不可;此因時令之邪,與里水新搏,其根不固,不必用十棗之太峻,只以香附、旋覆,善通肝絡而逐脅下之飲,蘇子杏仁,降肺氣而化飲,所謂建金以平木;廣皮、半夏消痰飲之正,茯苓、薏仁,開太陽而闔陽明,所謂治水者必實土,中流漲者開支河之法也。用之得當,不過三、五日自愈。

白話文:

在夏天被邪氣入侵後,身體會積聚暑氣、濕氣,這些邪氣會停留在脇肋下,造成脅痛。這就像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「水在肝」證,是由於體內水濕積聚過久,必須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下。但對於這種因時令邪氣而引起的脇痛,與體內水濕新發作相結合,其根基不穩固,不需要用十棗湯那麼猛烈的藥物。

只需要使用香附和旋覆花,疏通肝經絡,讓脇肋下的水濕排出;蘇子和杏仁,可以降肺氣,化解水濕,起到「建金平木」的作用;廣皮和半夏,可以消痰化濕;茯苓和薏仁,可以疏通太陽經,同時關閉陽明經,這就像治水必須加固堤防,大河泛濫則要開支流一樣。

只要用藥得當,一般三天到五天就能痊癒。

其或前醫不識病因,不合治法,致使水無出路,久居脅下,恐成懸飲內痛之證,為患非輕,雖不必用十棗之峻,然不能出其範圍,故改用陳無擇之控涎丹,緩攻其飲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先前的醫生不瞭解病因,用藥不當,導致水無法排出,長期積聚在肋骨下方,恐怕會形成懸飲內痛的症狀,後果嚴重。雖然不必使用十分強烈的十棗湯,但也不能超出這個範圍,所以改用陳無擇的控涎丹,緩慢地驅散水飲。

香附旋覆花湯方(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)

生香附(三錢),旋覆花(絹包,三錢),蘇子霜(三錢),廣皮(二錢),半夏(五錢),茯苓塊(三錢),薏仁(五錢)

白話文:

生香附(15克),旋覆花(用紗布包好,15克),蘇子霜(15克),廣陳皮(10克),半夏(25克),茯苓塊(15克),薏仁(25克)
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腹滿者,加厚朴。痛甚者,加降香末。

白話文:

用水八杯,熬煮成三杯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肚子脹滿,就加入厚朴。疼痛嚴重的話,就加入降香粉。

控涎丹方(苦寒從治法)

痰飲,隂病也。以苦寒治隂病,所謂求其屬以衰之是也。按腎經以臟而言,屬水,其味鹹,其氣寒;以經而言,屬少隂,主火,其味苦,其氣化燥熱。腎主水,故苦寒為水之屬,不獨鹹寒為水之屬也,葢眞陽藏之於腎,故腎與心並稱少隂,而並主火也,知此理則知用苦寒鹹寒之法矣。

白話文:

痰濕是一種陰寒症狀。用苦寒藥物治療陰寒症狀,這叫做「求取同類屬性以抑制」的方法。

從臟器的角度來說,腎臟屬水,其味道鹹,其氣質寒。從經絡的角度來說,腎經屬少陰,主火,其味道苦,其氣化燥熱。腎臟主管水液,因此苦寒藥物屬於水之同類屬性,而不僅僅是鹹寒藥物才屬於水之屬性。

因為真正的陽氣藏於腎臟,所以腎臟與心臟同屬少陰,且同為主火。瞭解了這個道理,你就會知道如何使用苦寒或鹹寒藥物了。

瀉火之有餘用苦寒,寒能制火,苦從火化,正治之中,亦有從治;瀉水之太過,亦用苦寒,寒從水氣,苦從火味,從治之中,亦有正治,所謂水火各造其偏之極,皆相似也。苦鹹寒治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為正治,亦有治水之有餘、火之不足者,如介屬芒硝並能行水,水行則火復,乃從治也。

白話文:

去除體內過剩火氣,使用苦寒藥物最有效。寒性藥物可以抑制火氣,苦味藥物則從火氣中產生。在正治中,也有從治的方法。

去除體內過剩水氣,同樣使用苦寒藥物。寒性藥物來自水氣,苦味藥物來自火氣。在從治中,也有正治的方法。

也就是說,水火各自偏重到極致,都有相似之處。

苦鹹寒藥物治療火氣過剩,水氣不足時屬於正治。但也有一些藥能夠治療水氣過剩、火氣不足的情況。

例如,芒硝這類藥物既能利水,也能助火。利水後,火氣就會恢復,這屬於從治。

甘遂(去心制),大戟(去皮製),白芥子

白話文:

甘遂:去除果核後使用 大戟 :去除外皮後使用 白芥子

上等分為細末,神麯糊為丸,梧子大,每服九丸,薑湯下,壯者加之,羸者減之,以知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