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六·解兒難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解兒難 (6)

1. 小兒易痙總論

按小兒易痙之故,一由於肌膚薄弱,臟腑嫩小,傳變最速;一由於近世不明六氣感人之理,一見外感無論何邪,即與發表。既痙之後,重用苦寒,雖在壯男壯女,二、三十歲,誤汗致痙而死者,何可勝數!小兒薄弱,則更多矣。余於醫學,不敢自信,然留心此證幾三十年,自覺洞徹此理,嘗謂六氣明而痙必少,敢以質之明賢,共商救世之術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小孩容易抽搐的原因,主要有兩點:一是因為他們的皮膚薄,內臟嬌嫩,病情轉變非常迅速;二是現代人對六氣影響人體的理論不夠瞭解,一旦孩子受到外界影響,不管什麼病原,就立刻使用發汗藥物治療。在孩子發生抽搐後,又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,即使是在壯年男女,二、三十歲的年齡,因錯誤使用發汗藥導致抽搐死亡的例子,多到無法計算!更何況是身體更脆弱的小孩,這種情況就更加普遍了。我對於醫學不敢說有十足的把握,但對這個問題,我已經研究了近三十年,自認為對這個道理有深入的理解。我常說,如果能清楚瞭解六氣,那麼抽搐的情況必然會減少。我願意和聰明賢達的人一起探討,共同尋找拯救世人的方式。

以上就是你要求的文字現代化翻譯。

2. 痙病瘛病總論

《素問》謂太陽所至為痙,少陽所至為瘛。葢痙者,水也;瘛者,火也;又有寒厥,熱厥之論最詳。後人不分痙、瘛、厥為三病,統言曰驚風痰熱,曰角弓反張、曰搐搦、曰抽掣、曰癇、痙、厥。方中行作《痙書》,其或問中所論,亦混瘛而為痙,籠統議論。葉案中治癇、痙、厥最詳,而統稱痙厥,無瘛之名目,亦混瘛為痙。

考之他書,更無分別,前痙病論因之,從時人所易知也。謹按痙者,強直之謂,後人所謂角弓反張,古人所謂痙也。瘛者,蠕動引縮之謂,後人所謂抽掣、搐搦,古人所謂瘛也。抽掣搐搦不止者,瘛也。時作時止,止後或數日,或數月復發,發亦不待治而自止者,癇也。四肢冷如冰者,厥也;四肢熱如火者,厥也;有時而冷如冰,有時而熱如火者,亦厥也。

大抵痙、瘛、癇、厥四門,當以寒熱虛實辨之。自無差錯。仲景剛痙柔痙之論。為傷寒而設,未嘗議及瘛病,故總在寒水一門,兼風則有有汗之柔痙,葢寒而實者也;除寒痙外,皆瘛病之實而熱者也。濕門則有寒痙有熱瘛,有實有虛;熱病久耗其液,則成虛熱之瘛矣。前列小兒本臟自病一條,則虛熱也。

產後驚風之痙,有寒痙,仲景所云是也;有熱瘛,本論所補是也。總之痙病宜用剛而温,瘛病宜用柔而涼。又有痙而兼瘛,瘛而兼痙,所謂水極而似火,火極而似水也。至於癇證,亦有虛有實,有留邪在絡之客邪,有五不可發汗,即不發汗之辛甘,亦在所當禁也。且傷志過極之臟氣,葉案中辨之最詳,分別治之可也。

瑭因前輩混瘛與痙為一證,故分晰而詳論之,以備裁採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太陽所導致的病症被稱為痙,而少陽所導致的病症則被稱為瘛。痙病症狀類似於水,而瘛病症狀類似於火。另外,還有關於寒厥和熱厥的詳細討論。然而,後人往往沒有區分痙、瘛、厥這三種疾病,統一稱之為驚風、痰熱,或角弓反張、搐搦、抽掣、癇、痙、厥等。方中行撰寫的《痙書》中,其對疾病的討論也將瘛和痙混淆,並未做明確區分。葉天士對於癇、痙、厥的治療方法有詳細的描述,但他同樣將瘛病歸入痙厥的範疇,並未單獨列出瘛病。

參考其他古籍,對於這些病症的區別並不顯著,因此前人的痙病理論沿襲至今,並被大眾廣泛接受。按照定義,痙是指身體的強直狀態,也就是後人口中的角弓反張,古人稱之為痙。而瘛指的是肢體的蠕動或收縮,也就是後人口中的抽掣、搐搦,古人稱之為瘛。如果抽掣、搐搦的症狀持續發生,那便是瘛病。若這些症狀時發時停,停歇後可能幾天或幾個月再次發作,且發作後不需要特殊治療就能自行緩解,那便是癇病。四肢冰冷如冰,或是四肢熾熱如火,甚至有時冷有時熱的情況,都屬於厥病。

一般來說,痙、瘛、癇、厥四種疾病,應從寒熱虛實的角度來判斷。這樣就不會有誤診的情況。張仲景對於剛痙和柔痙的討論,主要是針對傷寒疾病,並未涉及瘛病,因此他將所有病症統一歸類為寒水一類。其中,若加上風邪影響,便會出現柔痙,這通常是由於寒氣侵襲且體質偏實所致。除了寒痙之外,其他的多為熱性瘛病。在濕邪影響下,可能會出現寒痙或熱瘛,且病情輕重不一。長期熱病耗損體液,最終可能形成虛熱型的瘛病。在前面提到的小兒本臟自病的案例中,便是一種虛熱症狀。

產後驚風引起的痙病,可能為寒痙,正如張仲景所描述的;也可能為熱瘛,這是本文的補充說明。總的來說,治療痙病應使用剛烈溫和的藥物,而治療瘛病則宜使用柔和涼爽的藥物。有些情況下,痙病和瘛病可能同時存在,這便是所謂的「水極而似火,火極而似水」的現象。對於癇病,同樣存在虛實之分,可能是由邪氣滲入經絡所致,或者存在五種情況不宜發汗,即使不發汗,辛甘的藥物也應避免使用。此外,對於情志過度受損導致的臟腑失調,葉天士的論述極為詳細,可以分別進行治療。

由於前人常將瘛病和痙病混為一談,因此我在這裡詳細闡述並分析兩者的區別,以供參考。

3. 六氣當汗不當汗論

六氣六門,止有寒水一門,斷不可不發汗者。傷寒脈緊無汗,用麻黃湯正條;風寒挾痰飲,用大小青龍一條。飲者,寒水也,水氣無汗,用麻黃甘草、附子麻黃等湯,水者,寒水也,有汗者即與護陽。濕門亦有發汗之條,兼寒者也;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則多護陽之方。其他風温禁汗、暑門禁汗、亡血禁汗、瘡家禁汗、禁汗之條頗多,前已言之矣。

葢傷於寒者,必入太陽,寒邪與寒水一家,同類相從也。其不可不發者何?太陽本寒標熱,寒邪內合寒水之氣,止有寒水之本,而無標熱之陽,不成其為太陽矣。水來剋火,如一陽陷於二隂之中,故急用辛温發汗,提陽外出。

欲提陽者,烏得不用辛温哉!若温暑傷手太隂,火剋金也,太隂本燥標濕,若再用辛温,外助温暑之火,內助臟氣之燥,兩燥相合,而土之氣化無從,不成其為太隂矣,津液消亡,不痙何待!故初用辛涼以救本臟之燥,而外退温暑之熱;繼用甘潤,內救本臟之濕,外敵温暑之火,而臟象化氣,本來面目可不失矣。此温暑之斷寒門中,兼風而自汗者,即禁汗,所謂有汗不得用麻黃。

無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黃,不知羌活之更烈於麻黃也。葢麻黃之發汗,中空而通,色青而疏泄,生於內地,去節方發汗,不去節尚能通能留,其氣味亦薄;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獨活,氣味雄烈不可當。試以麻黃一兩,煮於一室之內,兩三人坐於其側,無所苦也。以羌活一兩,煮於一室內,兩三人坐於其側,則其氣味之發泄,弱者即不能受矣。

温暑門之用羌、防、柴、葛,產後亡血家之用當歸、川芎、澤蘭、炮姜,同一殺人利劍,有心者共籌之。

白話文:

[對於應不應該出汗的六氣理論]的內容如下:

六種氣候因素中,只有寒水這種情況,是絕對需要出汗的。如果受到寒氣影響,脈搏緊繃且沒有出汗,這時就應該使用麻黃湯;若是寒風夾雜痰飲的情況,則適合使用大或小青龍湯。痰飲就是寒水,當水氣聚集無法出汗時,可用麻黃甘草湯或是附子麻黃湯。寒水,就是指寒冷的水氣,如果有汗,則需保護體內的陽氣。濕氣的情況下,也有出汗的適用條件,通常會配合寒氣一起治療;然而,如果不伴有寒氣且自然出汗,那多半是需要保護陽氣的治療方式。除此之外,風溫、暑熱、失血、創傷恢復期等情況,都不宜出汗,這些禁汗的情況,在前面已經有過說明瞭。

受寒的人,寒氣必定會進入太陽經絡。寒邪和寒水屬於同一類,同類互相吸引。為什麼必須出汗呢?因為太陽經絡本質上屬寒,但表現出來的是熱。當寒邪和寒水的氣息結合,只剩下寒水的本質,而失去了表現熱度的陽氣,就不稱為太陽經絡了。水氣壓制了火氣,就像一股陽氣被困在兩股陰氣之間,因此需要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出汗,幫助陽氣外散。

想要提升陽氣,又怎能不用辛溫的藥物呢!但如果溫熱暑氣影響到手太陰肺經,這就是火氣剋制金氣的情形。太陰本質上屬燥,表現出來的是濕,如果再用辛溫的藥物,對外則助長溫熱暑氣,對內則增加臟腑的燥性,兩種燥性結合,使土氣的運行受阻,就不稱為太陰了,津液流失,抽搐只是時間問題!所以,首先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救濟臟腑的燥性,並對抗外在的溫熱暑氣;接著使用甘潤的藥物,對內救濟臟腑的濕性,對外抵擋溫熱暑氣,這樣臟腑的運作和氣息就能恢復正常,保持其原本的特性。在溫熱暑氣的治療中,如果伴隨風邪而出汗,則需要禁止出汗,也就是俗稱的「有汗不得用麻黃」。

然而,近期有人用羌活代替麻黃,卻不知道羌活的藥性比麻黃更強烈。麻黃的出汗效果,來自其中空的結構,青色且有助於排汗,生長在內陸地區,去除節部才會出汗,如果不去除節部還能保持通暢和儲存作用,其味道較淡;而羌活是羌地獨有的藥材,其氣味濃烈難以承受。試著拿一兩的麻黃在一間房間裡煮沸,兩三個人坐在旁邊,不會感到不適;然而,如果用一兩的羌活在房間裡煮沸,兩三個人坐在旁邊,羌活的氣味就會讓人難以承受。

在治療溫熱暑氣時使用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,以及產後失血情況下使用當歸、川芎、澤蘭、炮薑,都像是致命的利劍,有心人士應共同商討其使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