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六·解兒難 (1)
卷六·解兒難 (1)
1. 卷六·解兒難
2. 解兒難題詞
兒曷為乎有難?曰:天時人事為之也,難於天者一,難於人者二。天之大德曰生,曷為乎難兒也?曰:天不能不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;五行之運,不能不少有所偏,在天原所以相制,在兒任其氣則生,不任其氣則難,雖天亦莫可如何也,此兒之難於天者也。其難於人者奈何?曰:一難於兒之父母,一難於庸陋之醫。
天下之兒皆天下父母所生,天下父母有不欲其兒之生者乎?曷為乎難於父母耶?曰:即難於父母欲其兒之生也。父母曰:人生於温,死於寒。故父母惟恐其兒之寒也。父母曰:人以食為天,飢則死。故父母惟恐其兒之飢也。天下之兒,得全其生者此也;天下之兒,或受其難者,亦此也。
諺有之曰:小兒無凍餓之患,有飽暖之災。此發乎情,不能止乎義禮,止知以慈為慈,不知以不慈為慈,此兒之難於父母者也。天下之醫,操生人之術,未有不欲天下之兒之生,未有不利天下之兒之生,天下之兒之難,未有不賴天下之醫之有以生之也。然則醫也者,所以補天與父母之不逮以生兒者也,曷為乎天下之兒。
難於天下之醫也?曰:天下若無醫,則天下之兒難猶少,且難於天與父母無怨也。人受生於天與父母,即難於天與父母,又何怨乎?自天下之醫愈多,斯天下之兒難愈廣,以受生於天於父母之兒,而難於天下之醫,能無怨乎?曷為乎醫愈多,而兒之難愈廣也?曰:醫也者,順天之時,測氣之偏,適人之情,體物之理,名也,物也,象也,數也,無所不通,而受之以謙,而後可以言醫,尤必上與天地呼吸相通,下與小兒呼吸相通,而守之以誠,而後可以為醫。
奈何挾生人之名,為利己之術,不求歲氣,不畏天和,統舉四時,率投三法,毫無知識,囿於見聞,並不知察色之謂何,聞聲之謂何,朝微夕甚之謂之何,或輕或重之謂何,甚至一方之中,外自太陽,內至厥隂,既與發表,又與攻裡,且堅執小兒純陽之說,無論何氣使然,一以寒涼為準,無論何邪為病,一以攻伐為先,謬造驚風之說,惑世誣民;妄為疳疾之丸,戕生伐性;天下之兒之難,寧有終窮乎?前代賢醫,歷有辨難,而未成書?瑭雖不才,願解兒難。
白話文:
[解決兒童疾病問題的詩]
兒童為什麼會生病呢?我回答說:這是因自然環境與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。自然環境導致的病因佔一部分,而人為因素則佔了兩部分。大自然本質上是充滿生命力的,那麼,為什麼還會讓兒童生病呢?因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在創造萬物的過程中,不可能完全平衡。五行運行時總會有些許偏差,這些偏差在自然界的運作中本來就是互相制衡的。對於兒童來說,如果他們的身體能夠應對這些自然界的氣息,就能健康成長;反之,如果無法應對,就會生病,即便是自然界本身,也無法控制這種情況,這就是兒童生病的自然原因。
那麼,人為因素又是如何導致兒童生病的呢?主要有兩個方面:一是兒童的父母,二是庸俗無知的醫生。
天下的兒童都是由他們的父母所生,天下的父母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呢?但為什麼兒童生病往往與父母有關呢?原因就在於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健康。父母認為,人活著需要溫暖,死於寒冷。因此,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冷。同樣,父母認為,食物是人的生命之源,飢餓會導致死亡,所以,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挨餓。然而,這種關愛往往是雙刃劍,它既能保護兒童的生命,也可能導致他們生病。
有句俗語說得好:“小孩沒有凍餓的困擾,卻可能有過飽過暖的災難。”這句話表達了父母的關愛往往出於本能,而非理智。他們只知道用慈愛去照顧孩子,卻不懂得以看似不慈的方式去關愛孩子。這就是兒童生病的父母因素。
天下的醫生,掌握著救人性命的技能,他們當然都希望所有的兒童都能健康成長,並且願意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兒童。然而,為什麼兒童生病時,往往會怨恨醫生呢?我回答說,如果世上沒有醫生,兒童生病的情況可能會更少,而且即使生病,他們也不會怨恨自然與父母。人由自然與父母所生,如果生病了,又能怨恨誰呢?然而,隨著醫生越來越多,兒童生病的情況反而越來越普遍。這些由自然與父母所生的孩子,卻因醫生的治療而生病,怎能不怨恨醫生呢?
為什麼醫生越多,兒童生病的情況越嚴重呢?我回答說,醫生應該順應自然節律,瞭解氣候的偏離,理解人的情感,體察物質的原理。他們必須通曉名稱、物質、形象和數字,且保持謙虛,才能稱得上好醫生。更重要的是,醫生必須與天地呼吸相連,與兒童呼吸相連,並保持誠實,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。
然而,現實中,很多醫生只是利用治病救人之名,謀取私利。他們不研究季節氣候,不敬畏自然和諧,對四季一概而論,一律採用三種療法。他們缺乏知識,受限於個人經驗,甚至不知道如何觀察面色、聽聲音、辨別病情的輕重。更有甚者,他們在一個方子中,從外部的太陽到內部的厥陰,既開表藥又開裏藥。他們堅信兒童是純陽之體,無論什麼情況,一律使用寒涼藥物;無論什麼病邪,一律先用攻伐藥物。他們胡亂創立“驚風”之說,誤導世人;隨意製造“疳疾”藥丸,損害生命。這樣下去,兒童生病的情況怎能有終結的一天呢?
前輩們已經對兒童疾病進行了深入研究,但尚未整理成書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但願為兒童疾病問題提供解答。
3. 兒科總論
古稱難治者,莫如小兒,名之曰啞科。以其疾痛煩苦,不能自達;且其臟腑薄,藩籬疏,易於傳變;肌膚嫩,神氣怯,易於感觸;其用藥也,稍呆則滯,稍重則傷,稍不對證,則莫知其鄉,捉風捕影,轉救轉劇,轉去轉遠;惟較之成人,無七情六慾之傷,外不過六淫,內不過飲食胎毒而已。然不精於方脈婦科,透徹生化之源者,斷不能作兒科也。
白話文:
在古代被認為最難治療的,就是兒童疾病,這被稱為「啞科」。因為兒童無法清楚表達他們的病痛與不適;加上他們的臟腑比較薄,防禦力較弱,病情容易迅速變化;皮膚細嫩,精神氣質怯弱,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;在使用藥物上,稍微不當就會導致停滯,稍微過量就會造成傷害,若藥物不對症,則會讓人無從判斷方向,像是在抓風捉影,越是想救治,病情反而越嚴重,越是想接近解決,卻離目標越來越遠。
然而,與成人相比,兒童並沒有那麼多的情緒和慾望傷害,外在的病因不過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自然界的病邪,內在的病因不過是飲食不當或是母體帶來的毒素。但是,如果不精通方劑、脈診以及婦科,不能透徹瞭解生命的起源和成長過程,是絕對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兒科醫生的。
4. 俗傳兒科為純陽辨
古稱小兒純陽,此丹灶家言,謂其未曾破身耳,非盛陽之謂。小兒稚陽未充,稚隂未長者也。男子生於七,成於八;故八月生乳牙,少有知識;八歲換食牙,漸開智慧;十六而精通,可以有子;三八二十四歲眞牙生(俗謂盡根牙)而精足,筋骨堅強,可以任事,葢隂氣長而陽亦充矣。
女子生於八,成於七;故七月生乳牙,知提攜;七歲換食牙,知識開,不令與男子同席;二七十四而天癸至;三七二十一歲而眞牙生,隂始足,隂足而陽充也,命之嫁。小兒豈盛陽者哉!俗謂女子知識恆早於男子者,陽進隂退故也。
白話文:
古人常說孩子是純陽之體,這說法源自道家煉丹的觀點,認為孩子尚未經歷成人之事,並非指他們的陽氣旺盛。事實上,孩子的陽氣還未充盈,陰氣也未增長。男孩在出生後七年開始發育,八年成熟;所以八個月大時會長出乳牙,開始具備一些基本認知;八歲時換長恆牙,智慧逐漸開啟;十六歲時性功能成熟,可以生育;二十四歲真牙(俗稱智齒)長出,精氣充沛,筋骨堅韌,可以承擔工作,這是因為陰氣增長,陽氣也充盈了。
女孩在出生後八年開始發育,七年成熟;所以七個月大時會長出乳牙,開始學習自理;七歲時換長恆牙,智慧開啓,便不再與男孩同坐;十四歲時進入青春期;二十一歲真牙(智齒)長出,陰氣開始充足,同時陽氣也充盈,適合婚嫁。孩子怎麼可能是陽氣旺盛的呢?一般認為女孩比男孩早熟,這是因為陽氣前進,陰氣後退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