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六·解兒難 (2)
卷六·解兒難 (2)
1. 兒科用藥論
世人以小兒為純陽也,故重用苦寒。夫苦寒藥,兒科之大禁也。丹溪謂產婦用白芍,伐生生之氣,不知兒科用苦寒,最伐生生之氣也。小兒,春令也,東方也,木德也,其味酸甘,酸味人或知之,甘則人多不識。葢弦脈者,木脈也,經謂弦無胃氣者死。胃氣者,甘味也,木離土則死,再驗之木實,則更知其所以然矣,木實惟初春之梅子,酸多甘少,其他皆甘少酸少者也。故調小兒之味,宜甘多酸少,如錢仲陽之六味丸是也。
苦寒之所以不可輕用者何?炎上作苦,萬物見火而化,苦能滲濕。人,倮蟲也,體屬濕土,濕淫固為人害,人無濕則死。故濕重者肥,濕少者瘦;小兒之濕可盡滲哉!在用藥者以為瀉火,不知愈瀉愈瘦,愈化愈燥。苦先入心,其化以燥也,而且重伐胃汁,直致痙厥而死者有之。
小兒之火,惟壯火可減;若少火則所賴以生者,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!故存隂退熱為第一妙法,存隂退熱,莫過六味之酸甘化隂也。惟濕温門中,與辛淡合用,燥火則不可也。余前序温熱,雖在大人,凡用苦寒,必多用甘寒監之,惟酒客不禁。
白話文:
[兒科用藥論]
世人常認為孩童是純粹的陽性,因此傾向於大量使用苦寒的藥物。然而,苦寒的藥物,其實是兒童用藥中的大忌。丹溪曾經指出,產婦若使用白芍,會傷害到生命力,但實際上,在兒童身上使用苦寒藥物,對生命力的傷害更大。孩童就像春天一樣,像東方一樣,具有木的特性,他們的食物應該是酸甘的味道,其中的酸味或許大家都知道,但甘味卻常被忽視。因為弦脈是木脈,如果弦脈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而胃氣就是甘味,木如果離開了土,也會死亡。以木實來驗證,就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只有初春的梅子,酸味多而甘味少,其他的木實,酸甘味道都比較少。因此,調理兒童的口味,應該是甘味多而酸味少,就像錢仲陽的六味丸那樣。
那麼,為什麼不能輕易使用苦寒的藥物呢?因為苦味能滲透濕氣,萬物遇火即化,苦味可以滲透濕氣。人是裸蟲,身體屬性為濕土,濕氣過多固然對人有害,但如果沒有濕氣,人也會死亡。所以,濕氣多的人體型肥胖,濕氣少的人體型瘦弱;兒童的濕氣可以完全滲出嗎?在使用藥物時,人們以為是在降火,殊不知越降越瘦,越化越燥。苦味首先進入心臟,它的影響是使身體變燥,並且大量消耗胃液,甚至導致痙攣和死亡。
兒童的火氣,只有壯火可以減少;但如果是少火,那就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東西,怎麼可以隨意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呢!所以,保留陰氣、退燒是最妙的方法,保留陰氣、退燒,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六味丸的酸甘化陰。只有在濕熱的情況下,與辛淡的藥物合用,對於燥火則不可使用。我之前寫的溫熱病篇,即使在成人身上,只要使用苦寒的藥物,必須大量使用甘寒的藥物來平衡,只有嗜酒的人例外。]
2. 兒科風藥禁
近日行方脈者,無論四時所感為何氣,一槪羌、防、柴、葛。不知仲景先師,有風家禁汗,亡血家禁汗,濕家禁汗,瘡家禁汗四條,皆為其血虛致痙也。然則小兒痙病,多半為醫所造,皆不識六氣之故。
白話文:
近期有些醫生在診斷和開藥時,不論孩子在一年四季中感染的是什麼類型的病氣,一律使用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藥物。他們忽略了醫學大師張仲景曾經提出的四大禁忌:風邪患者不宜發汗、失血患者不宜發汗、濕氣患者不宜發汗、有傷口患者不宜發汗,因為這些情況下發汗會導致血液更加虛弱,進而引發痙攣。
然而,小孩出現痙攣病症,多數情況下是由醫生的治療方式造成的,這是因為他們對於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影響和區別並不清楚。
3. 痙因質疑
痙病之因,《素問》曰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。此濕字,大有可疑,葢風字誤傳為濕字也。余少讀方中行先生《痙書》,一生治病,留心痙證,覺六氣皆能致痙。風為百病之長,六氣莫不由風而傷人,所有痙病現證,皆風木剛強屈㑃之象。濕性下行而柔,木性上行而剛;單一濕字,似難包得諸痙。
且濕字與項強字即不對,中行《痙書》一十八條,除引《素問》《千金》二條,餘十六條內,脈二條,證十四條,俱無濕字證據。如脈二條:一曰:痙夫脈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;二曰:《脈經》云:痙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皆風木之象,濕之反面也。餘十四條:風痙致痙居其十,風家禁下一條,瘡家禁汗一條,新產亡血二條,皆無所謂濕也者。即《千金》一條,曰: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,濕則變痙也。
上下文義不續,亦不可以為據。中行注云:痙,自《素問》以來,其見於《傷寒論》者,乃叔和所述《金匱》之略也;《千金》雖有此言,未見其精悉。可見中行亦疑之。且《千金》一書,雜亂無章,多有後人羼雜,難以為據。
《靈樞》《素問》二書,非神聖不能道,然多述於戰國漢人之筆,可信者十之八、九,其不可信者一、二;如其中多有後世官名地名,豈軒岐逆料後世之語,而先言之哉?且代遠年湮,不無脫簡錯誤之處。瑭學術淺陋,不敢信此濕字,亦不敢直斷其非,闕疑以俟來者。
白話文:
關於痙病的病因,《素問》中提到:「各種痙病以及頸部僵硬,都被歸咎於濕氣。」然而,對於這個「濕」字,我認為有很大的疑慮,因為我懷疑原本應是「風」字,後來被誤傳為「濕」。在我年輕時閱讀方中行先生的《痙書》後,終生從事醫療工作,專注於痙病的研究,發現六種氣候因素都可能導致痙病的發生。
風邪被稱為萬病之首,其他的六氣多半是通過風邪影響人體。所有的痙病症狀,都呈現出風木的特性,強硬且彎曲。濕氣的特性是向下流動且柔軟,而木性是向上生長且堅韌。單單一個「濕」字,似乎無法涵蓋所有類型的痙病。
而且,「濕」與「頸部僵硬」這兩個詞並不符合。在方中行先生的《痙書》中,共計有十八條相關內容,除了引用《素問》和《千金》兩條之外,在剩下的十六條裡,有關脈象的兩條,以及症狀描述的十四條,都沒有提及「濕」字作為證據。例如,脈象的兩條:一是說痙病患者的脈象緊繃如弦,直上直下;二是根據《脈經》所說,痙病患者的脈象沉伏且堅韌,同樣直上直下。這些都是風木的特徵,與濕氣恰恰相反。其他十四條:十條描述風邪導致痙病,一條提到風邪患者禁用下法,一條提到瘡病患者禁用發汗法,兩條提到產後失血,這些都沒有提及所謂的「濕」。
即使是《千金》中的一條,說:「太陽中風,再受寒氣,濕氣會轉變為痙病。」上下文的連接不夠流暢,也不能作為依據。方中行先生的註釋中提到:從《素問》開始,直到《傷寒論》中關於痙病的描述,是由王叔和總結自《金匱要略》的簡略版本;雖然《千金》中有這樣的說法,但並未看到其精確完整的內容。由此可見,方中行先生也對此表示懷疑。而且,《千金》這本書,內容混雜無序,後人加入了不少內容,因此難以作為參考。
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兩書,非聖賢不能道,但大多數內容是戰國至漢代人的著作,可信度達到八、九成,但也有一、二成的內容值得懷疑;例如,書中多次出現後世的官職和地名,難道黃帝和岐伯能預知未來的語言,並提前提及嗎?而且年代久遠,難免存在遺漏或錯誤之處。我的學識淺薄,不敢輕易相信這個「濕」字,也不敢直接斷定它不正確,只能保留疑問,等待後來者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