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四·疫病方論 (6)
卷四·疫病方論 (6)
1. 卷四·疫病方論
宜柴胡養營湯。新產亡血,衝任空虛,與素病崩漏,經氣久虛者,亦用此湯。若藥停不行,加生薑以和其性;中氣虛而不運,加人參以助其行。疫行之時,凡小兒兩目上吊,驚搐發痙,十指勾曲,角弓反張,勿認驚風治,宜同大人,但藥劑輕小耳。
應下之證,下後當脈靜身涼,今反發熱者,因結開氣通,郁陽暴伸也,不久自息。如不息,仍是餘邪未盡也。下後自臥二三日,或四五日,汗不止,身微熱,此仍屬熱,其表有餘邪,邪盡汗止;不止者,小柴胡湯加廣皮,嘔加半夏,虛加人參,斟酌治之,不可用耆、術之屬。
如脈靜身涼,數日後反盜汗,宜用略補。虛實之分,在有熱無熱也。下後邪去嘔止,今反復嘔者,胃虛也,少進粥飲調之。
如人方食肉而病,停積在胃,用承氣連下,惟下旁流臭水,其病不退,必加人參一味,即數十日停積頓行也。應下失下,真氣微虛,及投承氣下咽,少頃額上汗出,髮根搔癢,手足厥冷,甚則戰慄,心煩坐臥不安,如狂之狀,此中氣已虧,不勝藥力,名曰藥煩。凡遇此證,藥中多加生薑,均二三次服,以防嘔吐之患。
病有勞復、食復、自復。勞者補之養之,食者輕則損谷,重則下奪,自復者,前用何藥,依前增減自愈。
感冒兼疫,先治感冒後治疫;瘧疫相兼,治疫而瘧自已。
瘟疫九傳。
白話文:
卷四·疫病方論
柴胡養營湯適用於產後失血、衝任虛弱、以及素有崩漏或經期久虛的患者。若藥物療效不佳,可加生薑以調和藥性;若中氣虛弱,則加人參以促進藥效。疫病流行時,小兒若出現兩眼上翻、驚搐抽痙、十指蜷曲、角弓反張等症狀,不要誤認為是驚風,應當如同成人一樣治療,只是藥量要減少。
若患者應當瀉下,瀉下後脈象應當平和、身體應當涼爽,但如果反而發熱,那是因為邪氣排出、陽氣突然亢盛所致,不久就會自行消退。若持續發熱,則表示餘邪未盡。瀉下後臥床二三日或四五日,汗出不止,身體微熱,這仍然是熱證,表明體表尚有餘邪未清,邪氣去除後汗自會止住。若汗不止,可於小柴胡湯中加廣皮,嘔吐者加半夏,虛弱者加人參,酌情調整治療,不可使用黃耆、白術等藥物。
如果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數日後卻出現盜汗,宜略微補益。判斷虛實的關鍵在於有無發熱。瀉下後邪氣已去,嘔吐已止,但又復發嘔吐,則屬胃虛,應少量進食粥飲調理。
如果患者正吃肉時發病,食物停積於胃中,使用承氣湯瀉下,只瀉出臭水,病情未見好轉,必須加入人參,如此停積數十日者也能很快排出。如果應當瀉下而未瀉下,真氣虛弱,服用承氣湯後不久額頭出汗、頭髮根部發癢、手腳厥冷,嚴重者還會顫抖、心煩意亂、坐臥不安,如同狂躁一樣,這是因為中氣已虛,難以承受藥力,稱為藥煩。遇到這種情況,藥方中需多加生薑,分二三次服用,以預防嘔吐。
疾病有因勞累、飲食、自身恢復等原因引起。勞累者需補益調養;飲食所致,輕者減少飲食,重者需瀉下;自身恢復者,則根據之前的用藥,增減藥量即可自愈。
感冒和疫病同時發生,應先治感冒後治疫病;瘧疾和疫病同時發生,則應先治疫病,瘧疾自然會好轉。
瘟疫會傳播九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