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疫論》~ 下卷 (11)
下卷 (11)
1. 四損不可正治
凡人大勞、大欲、及大病、久病後,氣血兩虛,陰陽並竭,名為四損。當此之際,忽又加疫,邪氣雖輕,併為難治,以正氣先虧,邪氣自陷,故諺有云:傷寒偏死下虛人,正謂此也。
蓋正氣不勝者,氣不足以息,言不足以聽,或欲言而不能,感邪雖重,反無脹滿痞塞之證,誤用承氣,不劇即死。以正氣愈損,邪氣愈伏也。
若真血不足者,面色萎黃,唇口刮白,或因吐血崩漏,或因產後亡血過多,或因腸風臟毒所致,感邪雖重,面目反無陽色,誤用承氣速死,以營血愈消,邪氣益加沉匿也。
若真陽不足者,或四肢厥逆,或下利清穀,肌體惡寒,恆多泄瀉,至夜益甚,或口鼻冷氣,感邪雖重,反無發熱燥渴苔刺等證,誤用承氣,陽氣愈消,陰凝不化,邪氣留而不行,輕則漸加萎頓,重則下咽立斃,若真陰不足者,自然五液乾枯,肌膚甲錯,感邪雖重,應汗無汗,應厥不厥,誤用承氣,病益加重,以津液枯涸,邪氣澀滯,無能輸泄也。
凡遇此等,不可以常法正治,當從其損而調之,調之不愈者,稍以常法治之,治之不及者,損之至也。是故一損二損,輕者或可挽回,重者治之無益,乃至三損四損,雖盧、扁亦無所施矣,更以老少參之;少年遇損,或可調治;老年遇損,多見治之不及者,以枯魄獨存,化源已絕,不復滋生也。
白話文:
總括來說,這段文字講述的是「四損不可正治」的概念,即人在經過極度勞累、性慾過度、或是長時間患病後,會出現氣血兩虛,陰陽耗盡的狀態,這種狀態被稱為「四損」。在這種身體虛弱的情況下,如果再感染疾病,即使病邪不嚴重,也會變得難以治療,因為身體的正氣已經損耗,導致邪氣進一步侵入。因此,有一句俗語說:「傷寒往往使體虛之人喪命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一個人的正氣無法抵抗病邪,表現為呼吸急促,說話微弱,甚至想說話卻開不了口。即使感染的病邪很重,也不會出現腹脹、胸悶的症狀,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強烈的藥物,病情不是迅速加重就是立即致命。這是因為正氣越損失,邪氣就越深藏不露。
對於血液真正不足的人,他們的臉色蒼黃,嘴脣和口腔都呈現白色,可能是因為吐血、崩漏,或者是產後失血過多,也可能是腸風或臟腑疾病所致。即使感染的病邪很重,他們的臉上反而沒有陽氣的色彩,如果誤用了強烈的藥物,就會迅速死亡,因為營養的血液進一步流失,使得邪氣更加隱蔽。
對於陽氣真正不足的人,他們可能四肢冰冷,或者拉肚子,身體常常感到寒冷,晚上情況更為嚴重,或者口鼻散發出冷氣。即使感染的病邪很重,他們也不會出現發燒、口渴、舌苔等症狀,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強烈的藥物,陽氣就會進一步消耗,陰氣凝結無法化解,邪氣留在體內無法排出,病情輕的會逐漸加重,病情重的可能立即死亡。
對於陰氣真正不足的人,他們的體液會乾涸,皮膚乾燥如鱗片,即使感染的病邪很重,他們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應該出現四肢冰冷卻不出現,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強烈的藥物,病情會更加嚴重,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乾涸,邪氣滯留,無法排出。
遇到這樣的病人,不能按照一般的治療方法來處理,應該根據他們的虛損程度來調理。調理不好的,可以稍微使用一些常規的治療方法,但效果不佳的,說明虛損的程度已經到了極點。所以,初次虛損和二次虛損,病情輕的還有機會挽回,病情重的治療也無濟於事,到了三次和四次虛損,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也束手無策。此外,還需要考慮年齡因素,年輕人遇到虛損,還有可能調理,老年人遇到虛損,大多數情況下治療效果不佳,因為他們的生理機能已經衰竭,無法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