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欽安

《醫法圓通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分脾腎為先後二天解

[眉批]先天先地,二物渾為一氣,無多無少,不倚不偏,故曰中。立極在中。《易》曰:黃中通理。又曰:美在其中。《書》曰:允執厥中。以脾為中,借喻也。即以八卦方位論之,坤艮為戊已土,一在西南角,一在東北角。而又曰:中五寄坤,特虛位耳。)誰知錯誤,不足為憑。

(天之功用,全在於地。地生萬物,故曰土為萬物之母。人身軀殼,包藏百脈、臟腑、經絡、骨節,不易乎地,故曰脾為後天。是脾也,予以為皮字之皮,非脾字之脾也。惟此皮乃能包藏萬象,統束氣血。若脾字之脾,乃僅一臟也,何能包藏萬有。或曰是脾也,古人配之中央,取其運化精微而灌溉四旁,不得謂脾字全非。

予曰:人之運動,全在先天一團真氣鼓動耳。飲食雖入於脾胃,非真氣鼓動,不能腐熱水穀。真氣鼓動。則一切飲食,立刻消溶,臟腑一身,立刻俱受其澤,又何嘗是脾之功乎。觀於朝食暮吐之病,早晨所食菜飯,至晚盡行吐出,菜飯全然不化,稱之曰命門無火。由此推之,是賴脾乎,是賴氣乎。

古人無非借物寓理,借象著名。今人不識一氣渾合軀殼之道、先後互賴之理,認脾為宗,其謬已甚。學者切不可執定脾腎,以論先後,當於無形並有質上以求理,以言先後可也。)相傳有年,奉為準繩。予今剖晰,質之高明。是是非非,尚祈指陳。

白話文:

先天與後天如同天地,本為一體,不分多寡,不偏不倚,故稱中道。如同易經所說,中道貫通萬理,美好在其中,書經也說要堅守中道。以脾來比喻中,只是一種借用。若以八卦方位來說,坤和艮都屬戊己土,一個在西南,一個在東北。所謂「中五寄坤」,只是個虛位。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,不足採信。

天的作用全在於地,地孕育萬物,所以說土是萬物之母。人體軀殼包藏著百脈、臟腑、經絡、骨節,和地很相似,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。我認為這裡的「脾」應該是指皮膚的「皮」,而不是臟腑的「脾」。因為皮膚能包藏萬象,統攝氣血。如果是臟腑的脾,只是一個器官,怎能包藏萬物呢?或許有人說,古人將脾配屬中央,取其運化精微並灌溉四旁的功能,不能說脾完全無用。

我說,人體運動全靠先天的一團真氣鼓動。食物進入脾胃,若無真氣鼓動,就不能腐熟消化。一旦真氣鼓動,所有食物立刻消化溶解,全身臟腑都得到滋養,這又怎能說是脾的功能呢?想想那些朝食暮吐的病人,早上吃的菜飯到晚上都吐出來,完全沒有消化,這叫做命門火衰。由此可知,到底是依賴脾,還是依賴氣呢?

古人只是借用事物來闡述道理,借用現象來命名。現在的人不明白氣渾然合一、充滿軀殼的道理,以及先天後天相互依存的關係,卻將脾視為根本,實在太荒謬了。學習醫理的人千萬不要執著於脾腎,來論述先後,應該在無形和有形兩方面探求道理,才能論述先後。這些觀念流傳多年,被奉為圭臬,我今天加以剖析,希望賢明之士能指正其中是非。

2. 六客辨解

今人動云六淫之氣所傷。六淫之氣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是也。予謂六氣,乃是六經之本氣,每氣各司六十日,以成一歲,何得稱之曰客?所謂客者,是指六氣節中不正之氣也。不正之氣在風令中,則曰風客;在寒令中,則曰寒客;在暑令中,則曰暑客;在濕令中,則曰濕客;在燥令中,則曰燥客;在火令中,則曰火客。非指六氣即是六客也。

邪正之間,今人每多混淆。予所以辨而明之,更為之進一解曰:如邪傷太陽,則曰寒客;寒邪傳至陽明,則曰燥客;燥客傳至少陽,則曰暑客;暑客傳至太陰,則曰濕客;濕客傳至少陰,則曰火客;火客傳至厥陰,則曰風客。此六客,乃是論邪從太陽入內,氣機流行之謂,非節令之謂。

流行與節令,皆宜明辨,亦無容辨,只消按定仲景六經提綱病情,便知客之所處。論節令也可,論氣機流行也可。總之一令之中,主病亦有一定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是受到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外來邪氣的傷害。所謂的六淫邪氣,就是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氣。我認為這六氣,其實是人體六經的根本之氣,每種氣掌管六十天,合起來構成一年,怎麼能把它們稱為外來的邪氣呢?所謂的「客」,指的是六氣在季節運行中出現不正的氣。不正的氣如果在風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風客;在寒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寒客;在暑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暑客;在濕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濕客;在燥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燥客;在火當令的季節出現,就稱作火客。這並不是說六氣本身就是六客。

邪氣與正氣的區別,現在的人常常混淆不清。所以我才要加以分辨說明,進一步解釋:如果邪氣侵犯太陽經,就稱為寒客;寒邪傳到陽明經,就稱為燥客;燥客傳到少陽經,就稱為暑客;暑客傳到太陰經,就稱為濕客;濕客傳到少陰經,就稱為火客;火客傳到厥陰經,就稱為風客。這六客,是講邪氣從太陽經侵入人體後,在經絡中運行的情況,而不是在講節令的變化。

經絡運行和節令變化,都應該要明確分辨。其實也不需要過多分辨,只要按照張仲景所提出的六經提綱來判斷病情,就可以知道邪氣在哪個經絡。討論節令也可以,討論氣機運行也可以。總之,在一個節令之中,所發生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規律,不可以不知道。

3. 胎前忌服藥品解

近來有妊之婦,多有忌服藥品。如半夏、大黃、巴豆、丑牛、檳榔、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麝香、三稜、莪朮、附子、紅花、三七之類。稱為墮胎之品,凡有胎者,切不可服。今人死死記著,毫不敢易。予以為皆可服也,不必忌慮,總在看病之若何。如病果當服,半夏、大黃、附子一切藥品,皆是安胎;病不當服,即參、茸、膠、桂亦能墮胎。奈世人之不講理何,予故為有胎者勸。

凡婦人有妊三四月,即當慎言語、節飲食、戒房勞,皆是保生之道。設或有病外感,須按定六經提綱,不必問乎藥品。內傷認定陽虛陰虛,亦不必問乎藥品。飲食氣滯,仍當推蕩,亦不必問乎藥品。總之,邪去則正復,即是安胎。何今人之不察病情,而只計忌服藥品,此皆醫方捷徑,一家之私言,未明變化神而明之之道也。學者切切不可為藥所惑,而釀成死亡之候。

病家更要明白,醫家亦不可大意。還有一等妊婦,專意墮胎,竟不能墮,從可識也。([眉批]難道不去覓些三七、麝香,一切破血之藥乎。)

白話文:

最近有些懷孕的婦女,有很多都忌諱服用藥物。像是半夏、大黃、巴豆、牽牛子、檳榔、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麝香、三稜、莪朮、附子、紅花、三七之類的藥材,都被說是會導致墮胎的藥品,所以只要懷孕就絕對不可以服用。現在的人都死記著這些說法,一點都不敢改變。我認為這些藥其實都可以服用,不需要過度忌諱,重點在於看醫生的診斷如何。如果病情真的需要服用,那麼半夏、大黃、附子等所有藥品,反而能達到安胎的效果;如果病情不適合服用,即使是人參、鹿茸、阿膠、肉桂等補品,也可能導致墮胎。無奈世人都不講道理,所以我才特別要勸告懷孕的人。

一般婦女懷孕三、四個月後,就應該謹言慎行,飲食節制,避免房事,這些都是保胎的道理。如果生病感冒,必須按照六經辨證的原則來判斷病情,不必過度在意藥品。內傷則要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,也不必過度在意藥品。如果是飲食導致的氣滯,仍然應該用推蕩的方式來治療,也不必過度在意藥品。總之,只要將病邪去除,正氣就能恢復,這就是安胎的道理。為什麼現在的人不仔細觀察病情,而只是一味地在意哪些藥不能吃?這都是一些醫者為了方便而提出的簡單方法,是他們一家之言,並沒有真正理解到根據情況變化而靈活應對的道理。學醫的人千萬不能被藥物迷惑,而導致病人死亡。

病家更應該明白這些道理,醫生也不可以掉以輕心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有些孕婦一心想要墮胎,卻怎麼也墮不了,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。(眉批:難道不去尋找一些三七、麝香等破血的藥材嗎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