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法圓通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分脾腎為先後二天解
聖經云: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([眉批]聖人以大道示人,欲人知明善復初,故曰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)先者何?人身立命之祖氣也。(祖氣,即父母真氣渾而為一者也。性命由此立。)後者何?人身血肉軀殼也。(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質,皆屬後天,不獨人身,故道家稱為臭皮囊。
)今人以腎為先天,脾為後天,此二語舉世宗之,傳為定論。予竊謂不然。夫人自乾坤顛倒化育以來,(先天即乾坤,乾破為離,坤孕為坎,故曰顛倒乾坤化作身,即此)。先天純粹之精,升於人身,渾然一氣,(是言父精母血中之真氣,合而為一,即太極真體,先天祖氣根源。今人不知此中消息,妄以兩腎形似太極,即以腎為先天,此是混淆聖經之言,理應急正。
但先天真氣化生真水,灌溉周身,腎配水臟,雖說有理,究竟不是腰中兩腎之謂。[眉批]腎配水皆是喻言。)流行六合,(六合,即周身上下四旁也,即三陽三陰旨歸也。一氣充周,無方不在,故曰水無一臟不潤,火無一臟不燒,水何常獨在兩腎。況兩腎有形有質,皆先天所生,如何說他是先天。
知其要者,便知得此身無處非先天,亦無處非後天,先與後又渾然一太極也。)包羅三界,(三界,即天、地、水,上元、中元、下元是也。人身分為三焦,上焦、中焦、下焦是也。)發育萬物,(萬物皆一氣所生。)根於呼吸,(呼則為闢,陽之用也;吸則為闔,陰之用也。
故《易》曰:闔戶為之坤,闢戶為之乾。混元破體,水火即在此區分。世人慾復先天一元之真氣,即在此處下手可也,毋他求。)號曰宥密。(這一點真竅,乃真氣立極之所,萬物發育之處,,古聖每每秘而不宣,故稱之曰宥密。又曰元門,又曰天根月窟,又曰黃庭黃中,更喻無數名目,人能知此,接命延年。
)先天也,先天一氣,造成五官百骸。後天也,先天一氣,即寓於中,先天為體,(先有這一團真氣,而後始有人身。)後天為用。(先天無為、無臭、無聲,後天有為、有形、有質,不易定理。)先天立命,(自二五凝聚,人之性命已立。)後天成形,形合乎命,命合乎形,神宰乎中,性命乃成。
合之則生,(真氣與軀殼合一也。)散之則亡。(真氣亡於軀殼之外也。)脾呼後天,今人所云。(今人不知周身軀殼,皆屬後天,而獨曰脾為後。推斯意也,以為人之奉生而不死者,以其賴有飲食也。飲食下喉一刻,即入胃脾,人七日不食則死,故以脾胃為後天。試問:飲食入脾,是自己能化汁以養生,還是要真氣運動,不要真氣運動?真氣運動,還是隻養脾胃,還是能養周身?知運動所養在周身,可知後天非僅在脾胃也。予故曰:先天立命,後天成形,,形命合一,先後稱名。
白話文:
古籍說:「知道先後順序,就接近真理了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聖人想告訴我們,要明白善的本質,回歸最初的狀態。那麼,什麼是「先」?指的是人身最根本的元氣,也就是父母的精氣結合而成的,是生命開始的基礎。什麼是「後」?指的是人的血肉軀殼,世上一切有形的物質都屬於後天。
現在的人認為腎是先天之本,脾是後天之本,大家都這麼說,而且當作定論。但我認為不是這樣。人從天地陰陽變化而來,先天最純粹的精氣進入人體,渾然一體,這才是真正的先天之氣。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看到腎的形狀像太極,就認為腎是先天,這是混淆了聖人的話。
先天真氣化生為真水,滋養全身,腎臟主管水,雖然有道理,但並不是指腰部的兩個腎臟。真氣運行於全身,無處不在,如同水一樣滋潤每一個地方,並不是只在腎臟。況且腎臟是有形的,屬於先天所生,怎麼能說是先天之本呢?
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就會知道人的身體無處不是先天,也無處不是後天,先與後其實是一個整體。真氣包羅天地人三界,孕育萬物,根源於呼吸。呼氣為陽,吸氣為陰。所以說,想要回歸先天一氣,就從這裡下手,別無他求。這就是最隱秘的真理,是真氣存在的根本,古聖人很少提及,所以稱它為「宥密」。也叫元門、天根月窟、黃庭黃中等等,知道這個道理的人,就能延年益壽。
先天之氣創造了五官百骸,是後天有形軀體的基礎。先天之氣存在於後天之中,先天是本體,後天是作用。先有真氣,然後才有人身。先天是無形的,後天是有形的。先天是生命的根基,後天是形體的呈現,形體和生命合一,精神主導其中,生命才算完整。合在一起就能生存,分開就會死亡。
現在的人認為脾是後天,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的生存需要依賴飲食,飲食進入胃脾,人如果七天不吃飯就會死,所以把脾胃當作後天。但是,飲食進入脾胃後,是自己能消化產生營養,還是需要真氣來運作?真氣運作是只養脾胃,還是能滋養全身?真氣的滋養是全身的,所以後天並不僅僅指脾胃。我認為,先天建立生命,後天形成形體,形體與生命合一,所以有先後之說。
把脾當作中央,只是打個比方。其實天地合一,陰陽平衡,不偏不倚,才是真正的中。脾土只是借用這個概念,它的位置在西南和東北角,而中央是空虛的。誰知道大家都錯了,這不足為憑。
天地的作用在於大地,大地孕育萬物,所以說土是萬物之母。人體的軀殼,包含著經脈、臟腑、骨骼,不就像大地一樣嗎?所以說脾是後天,但這個「脾」是指皮囊的「皮」,而不是脾臟的「脾」。只有皮囊才能包裹一切,統攝氣血。而脾臟只是一個臟器,怎麼能包容萬物?也有人說脾臟在中央,掌管運化精微,滋養四方,所以不能說脾一點道理也沒有。
我認為,人的活動都是靠先天真氣鼓動的。飲食進入脾胃,如果沒有真氣的鼓動,就不能消化吸收。真氣鼓動,飲食立刻就能化解,滋養全身,這怎麼能說是脾臟的功勞呢?早上吃的東西,到晚上都吐出來,是因為「命門無火」,由此可見,靠的是真氣,而不是脾。
古人只是借用事物來比喻道理。現在的人不明白真氣和軀體合一的道理,不明白先後互相依存的道理,只把脾當作根本,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。學者千萬不要執著於脾腎,來討論先後,要從無形和有形的方面來探究真理,來理解先後關係。這個觀念已經流傳很久了,大家都把它當作準則,現在我把它剖析開來,希望大家明察。是非對錯,還請各位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