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法圓通》~ 卷二 (22)
卷二 (22)
1. 崩
按崩證一條,有陽虛者,有陰虛者。
陽虛者何?或素秉不足,飲食不健。或經血不調,過服清涼。或偶感風寒,過於宣散。或縱慾無度,元氣剝削。如此之人,定見起居動靜、言語、脈息、面色,一切無神。元氣太虛,不能統攝,陰血暴下,故成血崩。實乃脫絕之徵,非大甘大溫不可挽救,如大劑回陽飲、甘草乾薑湯之類。切切不可妄以涼血、止血之品施之。
因陰虛者何?夫陰之虛,由於火之旺,或忿怒而肝火頻生,或焦思而心火頓起,或過飲醇醪而胃火日熾。如此之人,精神飲食,動靜起居,一切有餘,緣以火邪助之也。火動於中,血海沸騰,傷於陽絡,則妄行於上;傷於陰絡,則妄行於下。卒然暴注,若決江河。急宜涼血清熱以止之,如十灰散、涼血湯之類。
切切不可妄用辛溫,要知此刻邪火動極,俟火一去,即宜甘溫甘涼,以守之復之,又不可固執。須知道血下既多,元氣即損,轉瞬亦即是寒,不可不細心體會。
白話文:
關於崩漏的病症,可以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。
陽虛指的是什麼呢?可能是原本體質就虛弱,飲食消化功能不好;也可能是因為月經不調,過度服用寒涼藥物;或者偶爾感受風寒,又用藥過於發散;又或者是縱慾過度,導致元氣耗損。這樣的人,一定會表現出無論是日常活動、說話、脈象、臉色等,都顯得沒有精神。這是因為元氣太過虛弱,無法統攝血液,導致陰血大量流失,形成血崩。這其實是脫症的徵兆,必須使用大補甘溫的藥物才能挽救,例如大劑量的回陽飲、甘草乾薑湯之類的方子。千萬不能隨意使用涼血、止血的藥物來治療。
那麼陰虛又是怎麼回事呢?陰虛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所導致,可能是因為經常發怒而導致肝火旺盛,或是因為過度思慮而使心火突然上升,又或者是過度飲酒而使胃火日益熾熱。這樣的人,精神、飲食、活動等各方面都表現出有餘,這是因為有火邪在幫助他們。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血海沸騰,如果傷到陽絡,血液就會向上妄行;如果傷到陰絡,血液就會向下妄行。突然間大量出血,就像決堤的江河一樣。這時應該立即使用涼血清熱的藥物來止血,例如十灰散、涼血湯之類的方子。
千萬不能隨意使用辛溫的藥物,要知道此刻邪火正旺,等到火氣消退後,就應該使用甘溫或甘涼的藥物來調養,使身體恢復,但也不能過於固執。必須要知道,出血過多會導致元氣受損,很快也會轉為寒症,必須仔細體會這些變化。
2. 帶
按帶證一條,諸書言帶脈傷,發為帶疾。《寶產》云,帶下有三十六疾。《匯參》有赤白帶、室女帶下、胎前帶下之別。《女科仙方》又分為五帶,是就五色而立五方,亦頗近理。予常用其方,多獲效驗。予思萬病不出乎陰陽,各家紛紛議論,究竟旨歸無據,後人不得不直記其方也。予細思陽證十居五六,即濕熱下注是也。陰證十居六七,即下元無火是也。
濕熱注者何?或素喜辛燥醇酒椒姜,或素多忿怒暴戾,或素多淫欲,搖動相火,合水穀之濕與脾之濕,流入下焦,時時下降,陸續不斷,其形似帶,故名之曰帶。其人定多煩躁,精神、飲食不衰,脈必有神,其下之物,多膠黏極臭者是也。法宜除濕清熱為主,如葛根芩連湯、黃連瀉心湯加茯苓、澤瀉、滑石之類。
所謂下元無火者何?或素稟不足,而勞心太甚,(則損心陽。)或傷於食,而消導太過,(則損胃脾之陽。)或房事過度,而敗精下流,(則損腎陽。)如此之人,定見頭眩心惕,飲食減少,四肢無力,脈必兩寸旺,而兩尺弱甚,(浮於上而不潛於下,)其下之物,必清淡而冷,不臭不黏。
法宜大補元陽,收納腎氣,如潛陽丹加故紙、益智,回陽飲加茯苓、安桂,或桂苓朮甘湯加附片、砂仁之類。更有五色雜下,不必多求妙方,總以大溫大甘、收固元氣為要,諸書所載,亦可擇取。
白話文:
關於帶病,許多醫書都說是因為帶脈受傷而引起的疾病。《寶產》這本書說,帶下病有三十六種。《匯參》這本書則將帶下分為赤白帶、少女帶下、孕前帶下等幾種。《女科仙方》又根據五種顏色將帶下分為五種,這樣根據顏色來區分病症,也算有道理。我常常使用這本書上的方子,效果很好。
我認為所有疾病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,各家說法紛紜,卻沒有明確的根據,後人只能直接記錄這些方子。我仔細思考,認為帶下病屬於陽證的占一半以上,多半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;屬於陰證的則占大多數,多半是因為下焦陽氣不足。
所謂濕熱下注,是因為患者平時喜歡吃辛辣燥熱的食物,喝烈酒,或吃花椒、生薑等,或經常發怒暴躁,或性慾過強,導致相火妄動,加上水穀的濕氣和脾的濕氣,一起流入下焦,時時往下流,接連不斷,形狀像帶子一樣,所以稱為帶下。這類患者多半會煩躁不安,精神和食慾卻還不錯,脈象也會有力,排出的分泌物多半很黏稠且非常臭。治療上應以去除濕熱為主,可以使用像葛根芩連湯、黃連瀉心湯,再加茯苓、澤瀉、滑石等藥材。
所謂下焦陽氣不足,是因為患者原本體質就虛弱,又過於勞累(會損耗心陽),或是飲食不當,消化功能太過(會損耗脾胃的陽氣),或是房事過度,精液大量流失(會損耗腎陽)。這類患者常常會頭暈心悸,食慾不振,四肢無力,脈象上寸脈旺盛而尺脈非常虛弱(陽氣浮於上而不潛於下),排出的分泌物一定是清淡而冷的,不臭也不黏。治療上應該大補元陽,收斂腎氣,可以使用像潛陽丹加補骨脂、益智仁,或回陽飲加茯苓、肉桂,或桂苓朮甘湯加附子、砂仁等藥材。
還有五色混雜的帶下,不必過度追求神奇的方子,總之要以大溫大甘的藥材來收斂固護元氣為主,醫書上記載的方子也可以選用。
3. 求嗣約言
大凡中年無子之人,宜多積善功,夫婦好生保養節欲,果然精神安舒,百脈和暢。務於天癸至三日內,乘其子宮未閉,易於中鵠。當交媾之際,夫婦二人彼此留神,勿將心放他去,如此施之,百發百中。切勿多蓄媵妾,以取敗德喪身滅亡之禍。([眉批]知非氏曰:人之生也,性賦於天,命懸於地,各有善惡,因緣以成報施,知非存而不論。)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中年還沒有孩子的人,應該多做好事累積善行,夫妻要好好保養身體,節制性慾,如果能做到這樣,精神自然會安定舒適,全身氣血也會順暢。務必在女性月經來潮後的第三天內,趁著子宮還沒閉合的時候,比較容易受孕。在行房的時候,夫妻兩人都要專注,不要把心思放在別的事情上,這樣做的話,應該很容易成功懷孕。切記不要娶太多妾侍,以免造成道德敗壞、傷身減壽的災禍。(〔眉批〕知非氏說:人的出生,稟性是天賦的,命運是受大自然影響的,各有善惡,因果報應是根據因緣而形成的,我只是知道這個道理,不深入討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