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法圓通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痿躄
按痿躄一證,《內經》云:肺熱葉焦,一臟因而受之,發為痿躄。又云:治痿獨取陽明。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束骨利關節者也。陽明虛,則宗筋弛。李東垣、丹溪遵《內經》肺熱一語,專主潤燥瀉火,似為有理。但《內經》稱治痿獨取陽明,乃不易之定法,此中必有定見,當是肺熱葉焦之由起於陽明也。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生精生血,化氣行水之源也。
《內經》謂陽明虛則宗筋弛。明是中宮轉輸精氣機關失職,精氣不輸於肺,則肺痿生;精氣不輸於脈,則心痿生;精氣不輸於肉,則脾痿生精氣不輸於筋,則肝痿生;精氣不輸於骨,則腎痿生。以此分處,則治痿獨取陽明一語方成定案,即不能專以潤燥瀉火為準。([眉批]知非氏曰:是何意態雄且傑,高談雄辯驚四方。
)要知人身三百六十骨節,無論何節,精氣一節不輸,則一節即成枯枝。(《黃庭經》曰:泥丸百節皆有神,一節無神,則陰邪起而為病。此理精粹。)以此推求,方得痿證之由,肺熱葉焦之實,即此可悟。治痿獨取陽明一語,實握要之法。予思各經為邪火所侵,並未見即成痿證。
即有邪火太甚,亦未見即成痿證。果系火邪為殃,數劑清涼,火滅而正氣即復,何得一年半載而不愈。東垣、丹溪見不及此,故專主潤燥瀉火,是皆未得此中三昧。([眉批]一家之言,未窺全豹。)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復陽,中宮陽復,轉輸如常,則痿證可立瘳矣。如大劑甘草乾薑湯、甘草附子湯、參附湯、耆附湯、歸附湯、朮附湯之類,皆可酌選。
白話文:
關於痿躄這個病症,《黃帝內經》說:肺部因為熱邪而乾枯焦灼,導致其他臟腑也跟著受損,就會引發痿躄。又說:治療痿病,要特別針對陽明經。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,主導滋潤筋脈,約束骨骼和使關節靈活。陽明經虛弱,則筋脈就會鬆弛。李東垣、朱丹溪遵循《內經》肺熱的說法,專注於滋潤乾燥和瀉火,似乎有道理。但是《內經》說治療痿病要特別針對陽明經,這是不變的原則,其中一定有其道理,應該是說肺熱乾枯焦灼的原因是因為陽明經的問題。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,是產生精血,轉化氣和運行水液的根本。
《內經》說陽明經虛弱,筋脈就會鬆弛。這很明顯是說中焦(脾胃)轉運精氣的機能失常,精氣不能輸送到肺,就會產生肺痿;精氣不能輸送到脈,就會產生心痿;精氣不能輸送到肌肉,就會產生脾痿;精氣不能輸送到筋,就會產生肝痿;精氣不能輸送到骨骼,就會產生腎痿。以此來分析,那麼「治療痿病要特別針對陽明經」的說法才算確定,就不能只以滋潤乾燥和瀉火為標準。(眉批:評論者說:這番議論多麼雄偉傑出,高談闊論讓四方都感到震驚。)要知道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骨節,無論哪一個骨節,只要精氣不能輸送到,這個骨節就會像枯枝一樣。(《黃庭經》說:泥丸宮(頭部)的每一節都有神明,一旦有一節沒有神明,陰邪就會產生而導致疾病。這個道理非常精闢。)這樣推究,才能了解痿病的病因,肺熱乾枯焦灼的實質,也能夠因此而理解。「治療痿病要特別針對陽明經」這句話,確實掌握了重點。我認為各經被邪火侵襲,並沒有馬上變成痿證。即使有邪火過於嚴重,也沒有馬上變成痿證。如果真的是因為火邪作祟,只要服用幾劑清涼藥,火邪就會被清除,正氣就會恢復,怎麼會拖延一年半載都不好。李東垣、朱丹溪沒有看到這一點,所以專注於滋潤乾燥和瀉火,都沒有領悟到其中的奧妙。(眉批:這是一家之言,沒有看到全貌。)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大辛大甘的藥物來守護中焦,恢復陽氣,中焦陽氣恢復,轉輸功能恢復正常,痿病就能很快痊癒了。像是大劑量的甘草乾薑湯、甘草附子湯、參附湯、耆附湯、歸附湯、朮附湯之類的藥方,都可以斟酌選用。
2. 虛勞
按虛勞一證,諸書分別五勞七傷、上損下損。陳修園先生《三字經》、《從眾錄》分辨甚詳,可以熟玩。予思虛勞之人,總緣虧損先天坎中一點真陽耳。真陽一衰,群陰蜂起,故現子午潮熱,(子午二時,,乃陰陽相交之時,陽不得下交於陰,則陽氣浮而不藏,故潮熱生;陰不得上交於陽,則陰氣發騰,無陽以鎮納,則潮熱亦生。
醫者不得此中至理,一見潮熱便稱陰虛,用一派滋陰養陰之品,每每釀成脫絕危候,良可悲也。)自汗盜汗出,(凡自汗、盜汗皆是陽虛之徵,各書具稱盜汗為陰虛者,是言其在夜分也。夜分乃陽氣潛藏之時,然而夜分實陰盛之候,陰盛可以逼陽於外,陽浮外亡.血液隨之,故汗出,曰盜汗。
醫者不知其為陽虛,不能鎮納陰氣,陰氣外越,血液亦出,陰盛隔陽於外,陽不得潛,亦汗出,此旨甚微,學者務須在互根處理會。)咳吐白痰,(真陽一衰,則陰邪上逆,逆則咳嗽作,白痰雖非血,實亦血也,由其火衰而化行失職,精氣不得真火鍛鍊,而色未赤也,近來多稱陳寒入肺,實是可笑。)腹滿不實,(陰氣閉塞,陽微不運故也。
)面黃肌瘦,(真火衰則脾土無生機,土氣發泄,欲外亡,故面黃,土衰則肌肉消,以脾主肌肉故也。)腹時痛時止,(陽衰則寒隔於中,阻其運行之機,邪正相拒,故時痛時止。)大便溏泄,(胃陽不足,脾濕太甚故也。)困倦嗜臥,少氣懶言,(皆氣弱之徵。)種種病情,不可枚舉。
惟有甘溫固元一法,實治虛勞靈丹。([眉批]知非氏曰:虛勞之人,五神無主,四大不收。夫五神者,五官之神也。五官不能自為用,其中有主之者。《仙經》曰:譬如弄傀儡,中有工機軸是也。四大者,地、水、火、風也。毛髮、爪指、皮膚者,地也;津、液、涎、沫者,水也;運轉、動作者,風也;暖氣者,火也。然此四大全要元神、元氣為主宰收攝。
虛勞之人,元神昏散,視聽混淆,是五神無主宰。元氣耗散,舉止疲憊,是四大不收攝。夫人身元陽為本,是生真氣,真氣聚而得安,真氣弱而成病。虛勞者,真氣耗散,元陽失走,迨至元陽盡,純陰成,嗚呼死矣。欽安指出大法,惟有甘溫固元,是薑、附、草,不是參、耆、術,學者不可不知也。
)
昧者多作氣血雙補,有云大劑滋陰,有等專主清潤,有等開鬱行滯,不一而足,是皆殺人轉瞬者也。予非言大而矜,妄自爭辯,實不得不辯也。
白話文:
關於虛勞這個病症,許多醫書將其分為五勞七傷、上損下損。陳修園先生在《三字經》、《從眾錄》中分辨得非常詳細,可以仔細研究。我認為虛勞的人,總是因為先天腎中的一點真陽虧損。真陽一旦衰弱,各種陰邪就會蜂擁而起,所以出現午後或子時發熱的潮熱現象(因為子時和午時是陰陽交替之時,陽氣無法向下與陰氣交合,就會浮在上面而無法藏匿,所以產生潮熱;陰氣無法向上與陽氣交合,就會向上發散,沒有陽氣來鎮壓,也會產生潮熱。醫生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一見到潮熱就說是陰虛,使用大量的滋陰養陰藥物,往往會導致病情更加危險,甚至死亡,實在可悲)。同時還會出現自汗、盜汗(凡是自汗、盜汗都是陽虛的徵兆。醫書都說盜汗是陰虛,是因為它發生在夜間。夜間是陽氣潛藏的時候,但實際上夜間是陰氣旺盛的時候,陰氣旺盛會把陽氣逼到體外,陽氣外散,血液也會跟著外洩,所以出汗,稱作盜汗。醫生不知道這是陽虛,不能夠鎮壓陰氣,導致陰氣外洩,血液也跟著外洩;陰氣過盛把陽氣阻隔在外面,陽氣無法潛藏,也會出汗。這個道理非常微妙,學者一定要在陰陽互根的道理上仔細體會)。咳嗽吐白色痰液(真陽一旦衰弱,陰邪就會向上逆行,逆行就會導致咳嗽,白痰雖然不是血,但其實也是血液的變形,因為火衰弱導致化生功能失常,精氣無法得到真火的鍛鍊,所以顏色不是紅色的。最近很多醫生說是陳年寒氣進入肺部,實在可笑)。腹部脹滿卻沒有實質性的東西(這是因為陰氣閉塞,陽氣虛弱而無法運行的緣故)。面色發黃、肌肉消瘦(真火衰弱,脾土就沒有生機,土氣外洩,所以面色發黃;土衰弱,肌肉也會消瘦,因為脾主肌肉)。腹部時而疼痛時而停止(陽氣衰弱,寒邪阻隔在腹中,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邪氣和正氣互相抵抗,所以時痛時止)。大便稀溏(胃陽不足,脾濕太重)。精神困倦、喜歡睡覺、氣短乏力、不喜歡說話(都是氣虛的徵兆)。種種病情的表現,無法一一列舉。
只有用甘溫固元的方法,才是治療虛勞的靈丹妙藥。(眉批:知非氏說:虛勞的人,五神沒有主宰,四大無法收攝。所謂五神,是指五官的神氣。五官不能自己運作,其中有主宰它們的。就像《仙經》所說,如同操控木偶,其中有操控的機關。所謂四大,是指地、水、火、風。毛髮、指甲、皮膚屬於地;津液、口水、痰沫屬於水;運動、動作屬於風;暖氣屬於火。這四大都需要元神、元氣來主宰和收攝。虛勞的人,元神昏散,視聽混亂,這是五神沒有主宰;元氣耗散,行動疲憊,這是四大無法收攝。人身的元陽是根本,它產生真氣,真氣聚集人就安康,真氣虛弱人就會生病。虛勞的人,真氣耗散,元陽流失,等到元陽耗盡,純陰就會形成,那就死亡了。欽安指出治療的大法,只有甘溫固元,是用薑、附子、甘草,而不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學者一定要明白。)
愚昧的醫生大多用氣血雙補的方法,有的用大量滋陰的藥物,有的專門用清潤的藥物,有的用開鬱行氣的藥物,不一而足,這些都是會導致人很快死亡的方法。我不是誇大其詞,故意辯論,而是不得不辨明這些錯誤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