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楫

《醫燈續焰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附方

敗毒散(見第三十七)

東垣芍藥黃芩湯,治泄痢腹痛,或後重,身熱,久不愈,脈洪疾者,及下痢膿血稠黏。

黃芩,白芍藥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溫服無時。如痛,加桂少許。

和劑真人養臟湯,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或便膿血,有如魚腦,裡急後重,臍腹㽲痛,及脫肛墜下,酒毒濕毒,便血,並宜服。

人參,白朮,當歸(各六錢),白芍藥,木香(各一兩六錢),甘草,肉桂(各八錢),肉果(麵裹煨,半兩),御米殼(蜜炙,三兩六錢),訶子肉(一兩二錢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忌酒面生冷腥膩之物。滑泄夜起,久不瘥者,加附子四片。

金匱桃花湯,治下痢膿血。

赤石脂(一斤,一半銼,一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

上先以水七升,煮米姜令熟,去滓,溫七合,內石脂末方寸匕。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勿服。

金匱白頭翁湯,治熱痢膿血。
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三兩)

上以水七升,煮二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
和劑參苓白朮散,治久瀉痢,或大病後調理。消渴者尤宜。

人參,乾山藥,蓮肉(去心),白扁豆(去皮,薑汁浸,炒,各一斤半),於白朮(二斤),桔梗(炒黃色),砂仁,白茯苓(去皮),薏苡仁,炙甘草(各一斤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湯調下,或加薑棗煎服,或棗肉和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或煉蜜丸如彈子大,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[附方]

敗毒散(詳見第三十七方)

東垣芍藥黃芩湯,主治腹瀉腹痛,或裡急後重,發熱,久治不癒,脈象洪數者,以及下痢膿血稠黏。

組成:黃芩、白芍藥(各一兩)、甘草(五錢)

用法:上藥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兩,用一盞半水煎成一盞,溫服,不拘時辰。如果疼痛加劇,可以少加一點桂枝。

和劑真人養臟湯,主治大人小孩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或大便帶膿血,膿血似魚腦狀,裡急後重,臍腹絞痛,以及脫肛、肛門下墜,酒毒濕毒引起的大便出血,均適用。

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(各六錢)、白芍藥、木香(各一兩六錢)、甘草、肉桂(各八錢)、肉豆蔻(麵粉包裹煨熟,半兩)、稻米殼(蜜炙,三兩六錢)、訶子肉(一兩二錢)

用法:上藥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煎成八分,去渣,飯前溫服。忌酒、麵食、生冷、腥膩的食物。若腹瀉滑利,夜間腹瀉,久治不癒者,可加附子四片。

金匱桃花湯,主治下痢膿血。

組成:赤石脂(一斤,一半研碎,一半篩成粉末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

用法:先用七升水煮米和薑至熟爛,去渣,取溫熱的七合藥液,加入赤石脂粉末一指匕。每日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,則不必再服。

金匱白頭翁湯,主治熱痢膿血。

組成:白頭翁(二兩)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三兩)

用法: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,去渣。溫服一升,若未痊癒可再次服用。

和劑參苓白朮散,主治久瀉久痢,或大病之後調理身體。消渴症尤其適用。

組成:人參、乾山藥、蓮子肉(去心)、白扁豆(去皮,用薑汁浸泡後炒制,各一斤半)、蒼朮(二斤)、桔梗(炒至黃色)、砂仁、白茯苓(去皮)、薏苡仁、炙甘草(各一斤)

用法: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服,或加薑棗煎服,或製成棗肉丸,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;或製成蜜丸,如彈子大小,用溫水化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