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楫

《醫燈續焰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八

2. 眩暈脈證第六十一

諸風眩暈,有火有痰。左澀死血,右大虛看。

眩者,目乍黑乍明,䀮䀮不定也。暈者,頭昏目旋轉,岑岑欲倒也。高巔而見動象,風性為然,故眩暈者多屬諸風。(或兼見惡風、項強等證。脈應浮。宜芎藭散、東垣羌活湯之類。)又不獨一風也,有因於火者,有因於痰者,有因於死血者,有因於虛者。夫火性上炎,衝於巔頂,動搖旋轉,不言可知。

(或兼見心煩、口燥、面赤耳鳴、嘈雜吞酸等證。脈應數。宜涼膈散、防風通聖散之類。)胸中痰濁隨氣上升。頭目位高而空明,清陽所注。淆濁之氣,擾亂其間。欲其不眩不暈,不可得矣。(或兼見吐痰嘔飲、胸痞腸鳴等證。脈應滑。宜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、滾痰丸、玉液湯之類。

)諸陽上行於頭,諸脈上注於目。血死,則脈凝泣。脈凝泣,則上注之力薄矣。薄則上虛而眩暈生焉。其脈左手必澀。澀為滯澀,徵死血之不流利也。(或兼見脅痛、喜忘、目黃、便黑等證。宜四物湯、丹皮、紅花、桃仁之類。)又為枯澀,徵血液之不充足也。謂之血虛眩暈亦可。

(宜四物湯。)脈必徵於左者,以左心主血,肝藏血,腎主液,為血之源耳。頭以法天,諸陽之首。又云清陽出上竅,而目在其中。清陽者氣也,氣不足則不能上達,以致頭目空虛,而眩暈時時作矣。其脈右手必大而無力,散漫空松之象也,謂之氣虛眩暈亦可。脈必徵於右者,以右肺主氣,脾生氣,命門火為氣之根耳。

(宜補中益氣湯、芎、歸、菊花之類。)

白話文:

各種原因引起的頭暈眼花,可能是因為火熱或是痰濕。如果左脈呈現澀狀,可能是因為瘀血;若右脈顯得虛大,則是氣虛的表現。

眩指的是眼睛忽明忽暗,視線模糊不定的現象。暈則是頭部昏沉,眼前萬物旋轉,有種隨時可能倒下的感覺。這種站在高處看到事物在動的情況,通常是由風邪所致,因此眩暈的症狀多和風邪有關。(有時候會伴隨怕風、頸部僵硬等症狀。脈象應當是浮脈。適合使用芎藭散、東垣羌活湯等方劑。)

但眩暈不只是由風邪引起,也可能因為火熱、痰濕、瘀血、氣虛等因素造成。火熱性質向上,衝擊頭頂,使頭部產生搖晃感,這點毋庸置疑。(可能伴隨心煩、口乾、臉紅、耳鳴、胃部灼熱、噁心等症狀。脈象應當是數脈。適合使用涼膈散、防風通聖散等方劑。)

胸中的痰濕隨著氣流上升,頭部和眼睛位置較高且透明,是清氣聚集之處。混濁的氣流在這裡擾亂,想要不眩暈是不可能的。(可能伴有嘔吐痰涎、胸悶、腸鳴等症狀。脈象應當是滑脈。適合使用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、滾痰丸、玉液湯等方劑。)

人體的陽氣向上運行到頭部,各條脈絡向上匯聚到眼睛。如果血液凝滯,脈絡就會受阻。脈絡受阻,向頭部供應的力量就會減弱。力量減弱,頭部就容易產生眩暈。左脈一定會呈現澀脈。澀脈表示血液流動不暢,顯示有瘀血存在。(可能伴有肋骨疼痛、記憶力衰退、眼睛黃、大便黑色等症狀。適合使用四物湯、牡丹皮、紅花、桃仁等藥物。)另一種可能是血液乾涸,顯示血液不足。這也可以稱為血虛型眩暈。(適合使用四物湯。)

脈象在左邊出現異常,是因為左邊的心臟主管血液,肝臟儲存血液,腎臟掌控體液,是血液的來源。頭部象徵著天,是人體所有陽氣的頂端。又說清氣從上竅而出,眼睛就在其中。清氣是氣體,氣體不足就無法向上運行,導致頭部和眼睛空虛,眩暈就會頻繁發生。右脈一定會顯得虛大而無力,有鬆散的特徵,這可以稱為氣虛型眩暈。脈象在右邊出現異常,是因為右邊的肺臟主管氣體,脾臟生成氣體,命門之火是氣體的根本。(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、芎藭、當歸、菊花等藥物。)

3. 附方

芎藭散,治風頭眩,眼目昏痛眩暈,倦怠,心忪。

芎藭,前胡,白殭蠶(炒),人參(各一兩),蔓荊子,天麻(酒浸焙),防風(去叉,各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。食後溫酒調下。

東垣羌活湯,治風熱壅盛,上攻頭目昏眩。

羌活,防風,黃芩(酒洗,各一兩),柴胡(七錢),黃連(酒煮一兩),黃柏(酒炒),栝蔞(酒洗,各半兩),甘草(炙,七錢),白茯苓(五錢),澤瀉(三錢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水煎取清。食後或先臥,通口熱服之。日二服。

涼膈散(見第十九)

防風通聖散(見第四十九)

上散。賈同知、崔宣武、劉庭瑞及河間者共四方。其中藥品增減、分量多寡,俱不相同。但河間適中,選用當從之也。

半夏白朮天麻湯(見第二十二)

滾痰丸(見第十七)

玉液湯,治七情所傷。氣鬱生涎,隨氣上逆,頭目眩暈,心嘈忪悸,眉稜骨痛。

半夏(肥大者六錢,湯泡七次,切作片)

上作一服。水一鍾半,生薑十片,煎至八分。去滓,入沉香末少許,不拘時溫服。

四物湯(見第二十一)

補中益氣湯(見第三十九)

白話文:

【芎藭散】,用於治療因風邪導致的頭部眩暈,眼睛視物模糊疼痛,以及疲倦乏力,心跳加速等症狀。

藥材包括:芎藭、前胡、炒過的白僵蠶、人參(各30克),蔓荊子、酒浸過並烘乾的天麻、去叉的防風(各15克)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6克。飯後用溫酒調和送服。

【東垣羌活湯】,用於治療風熱旺盛,向上侵擾頭目,導致頭目昏花眩暈。

藥材包括:羌活、防風、酒洗的黃芩(各30克),柴胡(21克),酒煮的黃連(30克),酒炒的黃柏、酒洗的栝蔞(各15克),炙甘草(21克),白茯苓(15克),澤瀉(9克)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。每次服用15克。用水煎煮,取其清汁。飯後或者睡前,趁熱服用。每日兩次。

【涼膈散】、【防風通聖散】、【半夏白朮天麻湯】、【滾痰丸】、【玉液湯】、【四物湯】、【補中益氣湯】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相應的條目。

其中,【涼膈散】在第十九條,【防風通聖散】在第四十九條,【半夏白朮天麻湯】在第二十二條,【滾痰丸】在第十七條,【四物湯】在第二十一條,【補中益氣湯】在第三十九條。

以上方劑,有賈同知、崔宣武、劉庭瑞以及河間四方的版本。其中的藥材種類與用量都不盡相同。然而,河間版的方劑最為適中,選擇使用時應優先考慮。

【玉液湯】,用於治療因各種情緒影響所造成的疾病。氣鬱而產生口涎,隨著氣的上升導致頭目眩暈,心煩意亂,眉稜骨痛。

藥材包括:半夏(肥大的,18克,用湯泡七次,切成片)。

以上藥材一次服用完。用水約450毫升,加入生薑十片,煎煮至剩360毫升。去掉渣滓,加入少量的沉香末,不限時間溫服。

4. 頭痛脈證第六十二

頭痛多弦。浮風緊寒,熱洪濕細,緩滑厥痰,

氣虛弦軟,血虛微澀,腎厥弦堅,真痛短澀。

弦為陰脈,斂直而無抑揚之勢,乃陽虛不能張大,或致外邪所乘。況頭乃六陽所乘,邪束於外,陽鬱於中,安得不痛?故頭痛者多弦。多弦者,不皆弦也。亦有脈浮而痛者,屬風,風性飄蕩虛浮也。(兼見惡寒、發熱、自汗等證,宜仲景桂枝湯、玄珠茶調散之類。)脈緊而痛者屬寒,寒性收斂緊實也。

(兼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體痛等證,宜仲景麻黃湯,九味羌活湯之類。)脈洪而痛者屬熱,熱性充盛洪大也。(兼見惡熱、面赤、口乾等證,其痛刺動不定。宜瀉青丸、二仙散、對金散、神芎丸、涼膈散之類。)脈細而痛者屬濕,濕性滲衍濡細也。(兼見體痛、頭重冒、鼻塞、目黃等證,宜奇效芎術湯、半夏白朮天麻湯,或瓜蒂散,或紅豆散搐鼻。)脈緩滑而痛者屬痰。

痰乃凝水結液,停蓄不流,故替替然緩滑也。(兼見嘔逆、痞悶、腸鳴等證,宜局方玉壺丸、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。)脈弦軟而痛者屬氣虛。氣虛則弦斂軟弱,而無鼓動之力。(兼見惡寒、痛而空暈、四肢多寒喜暖、氣虛微、體倦等證,宜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之類。)脈微澀而痛者屬血虛。

血虛則微弱澀滯,而有乾燥之象。(兼見面白、口乾、頭兩側痛甚而兼暈、痛加於夜或夜熱等證,宜四物湯、逍遙散之類。)脈弦堅而痛者屬腎。腎氣厥逆,不能接引膀胱。膀胱經氣壅遏,上實下虛,巔為之痛,脈亦弦直而堅實也。即《靈樞》經脈篇所云:膀胱是動,則病沖頭痛。

《難經》六十難所云厥頭痛者是也。(兼見頭重暈、腰痛、少腹裡急、上熱下寒等證,宜六味丸、八味丸、羌活、川芎之類。)《難經》單言手三陽而不及足三陽,恐未盡善。《素問》五藏生成篇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。此正指膀胱厥痛不已,甚則入腎而為真頭痛也。

其痛連腦盡痛,齒亦痛。蓋腎主骨、主髓,髓以腦為海,而齒則骨之餘也。其脈短澀者,短則陽脫於上,澀則陰衰於下。若手足厥寒至節者,必死不治。(此等證若欲治之,非猛進烏附之藥不可。或灸百會穴,以望生於萬一。)雖然,頭痛又不止此數種。六腑之清陽固上升,而五臟之精華亦上注。

外有六淫之侵,內有經絡之逆。使隧道壅遏,清陽混淆,而痛作於頭巔者多矣。故五臟六腑皆能病此,但宜細察其脈與兼見之證,以別其臟腑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而施治焉,則萬舉萬當矣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第六十二章:頭痛的脈象和症狀]

內容:頭痛時脈象多呈現弦狀。如脈象浮起可能是風邪,緊縮可能感受寒氣,洪大可能是火熱,細小可能濕氣纏身,緩慢滑順可能是痰濕。

氣虛時脈象軟弱,血虛時脈象微弱且帶澀感,腎氣不順時脈象堅韌,真正的頭痛脈象則短且澀。

弦狀脈象通常和陰虛相關,脈象收斂直挺,沒有上下起伏的態勢,這表示陽氣不足無法充分展開,或受到外來邪氣影響。頭部本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邪氣在外束縛,陽氣在內鬱積,怎麼不會頭痛呢?所以頭痛時脈象多為弦狀。但並非總是如此,也可能出現其他脈象。

脈象浮起且頭痛,多因風邪,風性飄忽不定,常伴隨畏寒、發燒、自汗等症狀,可使用桂枝湯或茶調散等方。

脈象緊縮且頭痛,多因寒氣,寒氣收斂,常伴隨畏寒、發燒、無汗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可用麻黃湯或九味羌活湯等方。

脈象洪大且頭痛,多因火熱,火熱旺盛,常伴隨怕熱、臉紅、口乾等症狀,頭痛位置不定,可用瀉青丸、二仙散、對金散、神芎丸、涼膈散等方。

脈象細小且頭痛,多因濕氣,濕氣滲透細膩,常伴隨身體疼痛、頭部沉重、鼻塞、眼睛黃等症狀,可用奇效芎術湯、半夏白朮天麻湯,或用瓜蒂散、紅豆散鼻吸。

脈象緩滑且頭痛,多因痰濕,痰濕是凝結的水液,常伴隨噁心、胸悶、腸鳴等症狀,可用玉壺丸、半夏白朮天麻湯等方。

脈象軟弱且頭痛,多因氣虛,氣虛導致脈象收斂軟弱,常伴隨畏寒、頭痛伴眩暈、四肢怕冷、氣息微弱、疲倦等症狀,可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等方。

脈象微弱澀滯且頭痛,多因血虛,血虛導致脈象微弱且澀滯,常伴隨臉色蒼白、口乾、頭痛特別集中在兩側且伴有眩暈、晚上痛得更厲害或晚上發熱等症狀,可用四物湯、逍遙散等方。

脈象堅韌且頭痛,多因腎氣不順,腎氣上衝膀胱,膀胱經氣壅塞,上實下虛,頭頂會痛,脈象也會堅韌。這和《靈樞》中膀胱經動搖導致頭痛的描述相吻合,也符合《難經》描述的厥逆頭痛。常伴隨頭部沉重眩暈、腰痛、小腹急迫、上熱下寒等症狀,可用六味丸、八味丸、羌活、川芎等方。

《難經》只提到手三陽經,沒提到足三陽經,似乎不夠完善。《素問》中提到頭痛和頭頂疾病,下部虛弱上部實滿,問題出在足少陰、巨陽,嚴重時進入腎臟。這正是描述膀胱經氣不順導致頭痛,甚至進入腎臟成為嚴重頭痛的情況。這種頭痛會連同腦部和牙齒都痛,因為腎臟主管骨骼和骨髓,骨髓以腦部為中心,而牙齒是骨頭的延伸部分。

脈象短且澀,短表示上部陽氣脫離,澀表示下部陰氣衰弱。如果手腳冰冷到關節,就非常危險,可能無法治療。(要治療這種情況,只能使用大量烏藥或附子,或者灸療百會穴,希望有一線生機。)

然而,頭痛的原因不只是這些。六腑的清陽之氣固然上升,五臟的精華也會向上輸送。外有六淫侵犯,內有經絡逆亂。如果氣道阻塞,清陽之氣混亂,頭頂的頭痛就會頻繁發生。所以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頭痛,應該詳細觀察脈象和其他症狀,辨別臟腑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才能正確治療,達到萬無一失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