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燈續焰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癲狂脈證第五十八
癲乃重陰,狂乃重陽。浮洪吉兆,沉急凶殃。
癲者顛也。謂發時顛倒,異於平日。語言錯亂,喜怒無因,或笑或歌,或悲或泣,神迷意惑,穢潔妄知。平日能言,發反沉默。平日沉默,發反多言。甚或行步不休,或復僵仆不起。俗呼為失心風。狂者剛暴猖狂,叫號罵詈。甚則逾垣上屋,蹈火赴湯,不避死生,不知飢飽,倍常勇力,若邪所憑。
俗呼為發狂。二者證既不同,因當各異。古人多以癲狂混稱,亦疏略矣。蓋人身氣為陽,血為陰。腑為陽,臟為陰。腑之手足六經為陽,臟之手足六經為陰。形質可見者為陽,神志不可見者為陰。身半以上為陽,身半以下為陰。表為陽,里為陰。凡此陰陽,俱各兩相依倚,互為交通。
白話文:
癲病和狂病是兩種不同的病症,癲病屬於陰盛,症狀較為輕微,預兆相對吉利;狂病屬於陽盛,症狀較為嚴重,預兆相對兇險。
癲病患者會出現行為反常,比如言語不清,喜怒無常,神志迷糊,甚至出現一些奇怪的行為,比如不停地走動或倒地不起。民間俗稱失心風。
狂病患者則表現出性格暴躁,行為猖狂,甚至會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,比如翻牆越屋,不怕火湯,力氣異常大等等,就像被邪氣附身一樣。
古人常常將癲狂混為一談,這是錯誤的,因為這兩種病症的病因和症狀都不同。
人體的氣和腑屬於陽,血和臟屬於陰,身體的表層和外在部分也屬於陽,內在和裡面的部分屬於陰。陰陽互相依賴,互相聯繫,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。
而後氣血和平,腑臟安靜,經脈調勻,形神合一。上下無厥逆之虞,表裡無盛虛之變。如是,則微疴小疾,亦無自而生,況癲狂乎?今癲云重陰者,謂偏重於陰也。邪入於陰而陰實也。五臟為陰,神志舍於五臟,亦為陰。設或抑鬱不伸,謀思不遂,悲哀不置,侘傺無聊,久久藏神凝結,情識昏述,靈明何有,此癲之成於神志者也。(宜靈苑辰砂散、歸脾湯、人參琥珀丸之類。
)一種因陽虛不能衛外,反下陷而附並於陰。附並於陰則陰氣實,下而不上,則升降紊而癲疾作矣,即《脈經》所謂陽附陰則癲者是也。(宜升陽益氣加補中益氣湯、四逆散之類加減用之。)一種因三陽經從頭下行,三陰經不得從足上行而逆下。下則陰經實,亦似陽附陰之義。
白話文:
當氣血平和,臟腑安靜,經脈通暢,身心合一,則不會有內外虛實變化,也不會有疾病發生,更何況是癲狂呢?癲狂之所以說重陰,是因為陰氣過盛。邪氣侵入陰分,導致陰氣實。五臟屬陰,神志寄居於五臟,也屬陰。如果長期抑鬱不舒,心事難遂,悲傷難抑,愁眉苦臉,久而久之,神志凝結,思緒混亂,神智不清,這就是癲狂源於神志的表現。
還有一種癲狂,是陽氣虛弱,無法抵禦外邪,反倒下陷附著於陰分。陰氣因此實,往下沉而無法上升,導致升降失調,發病癲狂,這也是《脈經》中所說的「陽附陰則癲」的意思。
另外,三陽經從頭部往下走,三陰經卻無法從腳部往上走,反而逆向下行。陰經因此實,也類似陽氣附著於陰分的現象。
但此直指經脈之逆,經所謂癲疾厥狂,久逆之所生者是也。(宜調其升降,正其逆順,如交感丹加升麻、巴戟、木香、桂枝之類。)一種因內有蓄血,令人如狂,或善忘,或如見鬼。如狂者,如狂而非狂,即癲狀也。血者,神明之府,血蓄不行,神機大礙,故見上證。血為陰,是亦重陰、陰實之義,謂之邪入於陰亦可。
(宜桃仁承氣湯、代抵當丸之類。)狂則反是,乃重陽、陽實之證也。《素問》宣明五氣篇云:邪入於陽則狂。邪入陽則陽實,陽實則熱盛。陽性主動,以盛熱而加以動性,猖狂剛暴,不言可知。又生氣通天論云: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並則陽重、陽實之義。故《素問》病能論云:狂生於陽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指的是經脈逆亂,也就是所謂的癲疾、厥狂,是長期逆亂所導致的。需要調節氣血升降,矯正其逆順,例如使用交感丹加升麻、巴戟、木香、桂枝等藥物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體內積聚了血液,導致患者表現出狂躁、健忘,或像看見鬼魂一樣。狂躁的狀態,像是狂躁卻又不完全是狂躁,呈現出癲癇的症狀。血液是神明之府,血液積聚不通,神機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,因此出現上述症狀。血液屬陰,這也說明了是重陰、陰實的狀態,也可以說是邪氣入侵了陰氣。
治療可以考慮使用桃仁承氣湯、代抵當丸等藥物。狂躁則相反,屬於重陽、陽實的表現。《素問》中的宣明五氣篇說:邪氣入侵陽氣就會導致狂躁。邪氣入侵陽氣就會造成陽實,陽實則會導致熱盛。陽氣主宰著活動,由於熱盛而加上活動的特性,因此會表現出猖狂、暴躁,不用多說就能理解。另外,《素問》中的生氣通天論說:陰氣不能勝過陽氣,就會導致脈象流速薄弱、急速,並會出現狂躁。並指的是陽氣過重、陽實的狀態。所以《素問》中的病能論說:狂躁是源於陽氣。
又云:陽明者常動,巨陽、少陽不動。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蓋言陽明之經脈常動,以陽明為水穀之海,其氣充盛,故常動。巨陽、少陽之脈不動,言二經之氣不如陽明之盛,故不動。不動者,非不動也,不如陽明之常動也。今無論常動者,即不動者,亦常動而動且大疾,是為狂病之候。
觀此,則狂病之為重陽、陽實明矣。與上文脈流薄疾,並乃狂,若出一義。又《靈樞》通天篇亦云:陽重脫,易狂。脫非陽脫,言重並於陽分,而若與陰脫離也。又《靈樞》本神篇云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。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夫肝屬木,性上達而藏魂,故魂主升,陽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:陽明經脈經常活動,而巨陽、少陽經脈則不常活動。不常活動卻突然劇烈活動,就預示著將要患上大病。這是因為陽明經脈是水穀之海,氣血充盈,所以經常活動。巨陽、少陽經脈氣血不如陽明充盈,所以不常活動。這裡說的不常活動,並非完全不動,只是不像陽明經脈那樣經常活動。如今無論是經常活動的經脈,還是不常活動的經脈,一旦都劇烈活動,就預示著將要患上狂病。
從這裡可以看出,狂病是由於陽氣過盛造成的。這與之前提到的脈象浮弱,虛寒體質的人容易患狂病,其實是一個道理。此外,《靈樞》中也提到:陽氣過盛容易導致狂病。這裡的「陽氣過盛」並非指陽氣過度消耗,而是指陽氣過於充盈,而與陰氣脫離。還有,《靈樞》中也說:肝臟悲哀憂愁,導致魂魄受損,就會出現狂妄、健忘、神志不清的症狀。肺臟過度喜悅,導致魄受損,也會出現狂病,患者會變得神志不清,失去理智。因為肝臟屬於木,性喜向上,並且主宰魂魄,所以魂魄主升,屬於陽氣。
悲哀而至於動中,則神情消沮,恍成秋金而剋木。木受克,則肝氣傷。肝氣傷,則魂無所歸。而欲其精明不忘,不可得矣。(宜升達,如逍遙散加鬱金、香附、遠志、茯神、木香之類。)肺屬金,性收降而藏魄,故魄主降,陰也。喜樂而至於無極,則神情渙散,恍成夏火而剋金。
金受克,則肺氣傷。肺氣傷,則魄無所歸。一派浮陽,動成狂妄,又安能內照而意存人事哉。(宜收斂,如天王補心丹、朱雀丸加龍骨、牡蠣、棗仁、茯神之類。)又《靈樞》經脈篇云:陽明病至,則惡人與火。聞木聲,則惕然而驚。心欲動。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。
白話文:
當一個人感到悲傷,這種悲傷的情緒深入內心,就會使神氣萎靡,精神恍惚,就像秋天的金氣剋制了木氣一樣。木氣受到剋制,就會傷及肝氣。肝氣受傷,魂魄就會無處安放,想要保持精神清醒,頭腦靈活,就無法實現了。這時,應該採取升發的治療方法,例如在逍遙散中加入鬱金、香附、遠志、茯神、木香等藥物。
肺臟屬金,其性喜收斂下降,並藏納魄。所以魄主下降,屬於陰性。當一個人過於喜樂,這種喜悅之情達到極點時,就會使神氣渙散,精神恍惚,就像夏天的火氣剋制了金氣一樣。金氣受到剋制,就會傷及肺氣。肺氣受傷,魄就會無處安放。整個人就像被陽氣所浮動,變得狂妄無度,又怎麼能內心明照,心思放在人事上呢?這時,應該採取收斂的治療方法,例如在天王補心丹、朱雀丸中加入龍骨、牡蠣、棗仁、茯神等藥物。
另外,《靈樞經》脈篇中說:陽明病發作時,病人會厭惡人,也厭惡火。聽到木頭的聲音,就會驚慌失措,心裡想動。病人會獨自關起門窗,躲在家中。嚴重者,甚至想要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就跑。
夫邪客陽明,則陽盛熱甚。人則增煩,火則助熱,故惡也。聞木聲而驚者,驚其相剋,故惕然心動也。閉戶塞牖,即惡人、火之義。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,熱實四肢,健於登躍,故能上高而歌。身表為諸陽之署,熱盛於身,意求涼爽,故欲棄衣而走。
(宜白虎湯、承氣湯、涼膈散、紫雪之類。)又《靈樞》大惑論云: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。留於陽,則陽氣滿。陽氣滿,則陽蹺盛。不得入於陰,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。又曰: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。留於陰,則陰氣盛。陰氣盛,則陰蹺滿。不得入於陽,則陽氣虛,故目閉也。
白話文:
當邪氣入侵陽明經,陽氣就會變得過盛而導致發熱。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,因為火氣助長了熱症,因此感到厭惡。聽到木頭聲音會感到驚嚇,因為木剋土,所以心會受到驚嚇而跳動。關閉門窗,也是為了避免人與火氣的侵擾。病情嚴重時,病人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奔跑,這是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熱邪積聚在四肢,所以會感到強壯有力,能夠爬高唱歌。身體表面是陽氣的聚集處,熱氣在體表旺盛,因此想要尋找涼爽,所以會想要脫掉衣服奔跑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,衛氣無法進入陰分,只能停留在陽分。衛氣停留在陽分,陽氣就會充盈,陽蹺脈就會過盛。衛氣無法進入陰分,陰氣就會虛弱,因此眼睛無法閉合。另一方面,如果衛氣停留在陰分,無法運行到陽分,陰氣就會充盈,陰蹺脈就會過盛。衛氣無法運行到陽分,陽氣就會虛弱,因此眼睛會閉合。
其中言及二蹺者。以二蹺之脈皆上會於目內眥。陽脈交於陰則陰蹺盛,故目閉。陰脈交於陽則陽蹺盛,故目開。《靈樞》癲狂篇,首敘目之內外及上下眥者,亦以癲則目閉,狂則目開,而明陰陽之所以不同也。是皆不易之理。然而兼痰、兼火、兼風者,常十之五。以三種兼證而較審之,則癲必多痰,而狂必多火、多風也。
痰則多滯九竅。九竅從陰從臟,九竅不利,故多癲。風火多淫四肢,四肢從腑從陽,四肢盛實,故多狂。陰陽分屬,二說覺更瞭然。(痰宜滾痰丸、壽星丸,火宜瀉青丸之類。)其脈浮洪者,是為陽脈。陽狂得之,與證相宜。即陰癲得之,亦從陰轉陽,自里達表之象,故均為吉兆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述了中醫認為眼睛的開合與陰陽之氣的關係,並以癲狂症為例,解釋了癲狂症的病因可能與痰濕、火熱、風邪有關。
- 癲症:與痰濕有關,因為痰濕容易阻塞九竅,導致身體陰氣盛,眼睛閉合。
- 狂症:與火熱、風邪有關,因為火熱、風邪容易侵犯四肢,導致身體陽氣盛,眼睛睜開。
如果患者脈象浮洪,說明陽氣比較盛,即使是陰癲患者出現這種脈象,也說明身體由陰轉陽,是一種好的轉變。
總之,這段文字說明瞭中醫對於癲狂症的病因、病機以及診斷方法的理解。
若沉而急,沉則入陰迫里,急則強急不柔,是無胃氣之脈也。不論狂癲,凶殃立至。又不獨脈為然,而證亦不可忽者,故癲狂篇言嘔多沃沫、氣下泄者不治,又言癲發如狂者不治。蓋嘔多沃沫,脾敗;氣下泄,腎敗。脾、腎二臟,為人之先後二天。二臟已敗,自無生理。發如狂者,陰竭於內,陽散於外,脫根外越,燈滅忽明之象,亦主死。
如是,則脈與證,又不可不參看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沉而急,沉則入陰迫裏,急則強急不柔,這是沒有胃氣的脈象。無論是狂躁還是癲癇,兇險的災禍馬上就會到來。
不只是脈象如此,症狀也不容忽視,所以《癲狂篇》中說嘔吐大量唾沫、氣向下泄的人無法治癒,又說發作像發狂一樣的人也無法治癒。這是因為嘔吐大量唾沫,說明脾臟已經敗壞;氣向下泄,說明腎臟已經敗壞。脾臟和腎臟,是人體的先天和後天之本,這兩個臟器已經敗壞,自然沒有生存的道理。發作像發狂一樣,說明陰氣枯竭於內,陽氣散發於外,脫離根基,向外奔越,就像燈火熄滅後突然亮起,也預示著死亡。
由此可見,脈象和症狀不能不相互參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