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楫

《醫燈續焰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附方

生薑半夏湯,止嘔吐,開胃消食。

半夏,生薑(各三錢)

上㕮咀,水二盞,煎七分服。

統旨香砂寬中湯,治氣滯,胸痞噎塞,或胃寒作痛。

木香(臨服時,磨水入藥三、四匙),白朮(炒),陳皮,香附(各一錢五分),白豆蔻(去殼),砂仁(去殼),青皮,檳榔,半夏曲,白茯苓(各一錢),厚朴(薑製,一錢二分),甘草(三分)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。入蜜一匙,食前服。

和劑五膈寬中散,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,以致陰陽不和,胸膈痞滿,停痰氣逆,遂成五膈。並治一切冷氣。

白豆蔻(去皮,二兩),甘草(五兩),木香(三兩),厚朴(去皮,薑汁炒,一斤),縮砂仁(去殼),丁香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,各四兩),香附子(炒,去毛,十六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姜三片,鹽少許,不拘時,沸湯點服。

和劑穀神嘉禾散,治脾胃不和,胸膈痞悶,氣逆生痰,不進飲食。或五噎、五膈。

白茯苓(去皮),縮砂仁(去皮),薏苡仁(炒),枇杷葉(去毛,薑汁炙香),人參(去蘆,各一兩),白朮(炒,二兩),桑白皮(炒),檳榔(炒),白豆蔻(炒,去皮),青皮(去白),谷糵(炒),五味子(炒,各半兩),沉香,杜仲(去皮,薑汁酒塗炙),丁香,藿香,隨風子,石斛(酒和炒),半夏(薑汁搗和作餅,炙黃色),大腹子(炒),木香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,二兩),陳皮(去白),神麯(炒,各二錢半)

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五噎,入乾柿一枚。膈氣吐逆,入薤白三寸、棗五枚。

統旨補氣運脾湯,治中氣不運,噎塞。

人參(二錢),白朮(三錢),橘紅,茯苓(各一錢五分),黃耆(蜜炙,一錢),砂仁(去皮,八分),甘草(四分,炙),有痰加半夏曲(一錢。)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一枚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代抵當丸,治瘀血噎膈,食下疼痛。(方見第二十。)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

  1. 生薑半夏湯:可以止嘔吐,幫助開胃消化。需要半夏和生薑各三錢,先切碎,然後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,服用即可。

  2. 統旨香砂寬中湯:用於治療氣滯導致的胸口痞悶,或是胃寒引起的疼痛。藥材包括木香、白朮、陳皮、香附、白豆蔻、砂仁、青皮、檳榔、半夏曲、白茯苓、厚朴和甘草等,加水煎煮,再加入一匙蜂蜜,飯前服用。

  3. 和劑五膈寬中散:適用於因情緒或氣候影響脾胃健康,導致胸膈不適,痰多氣逆等問題,也對抗寒氣有效。藥材包含白豆蔻、甘草、木香、厚朴、縮砂仁、丁香、青皮、陳皮、香附子等,磨成粉末後,每次服用二錢,加生薑三片和少許鹽,隨時可服用。

  4. 和劑穀神嘉禾散:能改善脾胃不調、胸膈悶悶、痰多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或是治療五噎、五膈。藥材有白茯苓、縮砂仁、薏苡仁、枇杷葉、人參、白朮、桑白皮、檳榔、白豆蔻、青皮、谷櫱、五味子、沉香、杜仲、丁香、藿香、隨風子、石斛、半夏、大腹子、木香、甘草、陳皮和神麯等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和兩顆棗子,不限時間溫服。

  5. 統旨補氣運脾湯:用於治療中氣不足,胸膈堵塞。藥材有人參、白朮、橘紅、茯苓、黃耆、砂仁和甘草,如果有痰,可添加半夏曲,加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  6. 代抵當丸:適用於瘀血造成的噎膈,吞嚥食物時會感到疼痛。(配方詳見第二十條)。